王銘怡 付暉 許先升









摘要:在科學合理的村莊規劃中,如何因地制宜地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選取海口市1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作為研究對象,在獲取村落的形態、規模,以及村落所處的高程、坡度、水系、道路和興趣點等數據后,基于GIS構建村落形態屬性數據庫。通過分析傳統村落的形態類型,歸納出不同類型村落的形態特征與自然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最后將海口市傳統村落的定位分為3種:基礎設施完善且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而資源欠佳,以及基礎設施不完善但資源豐富。并探討三者差異化的保護與開發策略。
關鍵詞:GIS空間分析;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海口市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1)06-0017-05
收稿日期:2021-05-19
修回日期:2021-07-15
Abstract: I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village planning,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villag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study, 15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aikou City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fter obtaining the morphology and scale of the villages, ae well as the elevation, slope, water system, road and point of interest, a village morphological attribute database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GIS. By analyzing the morphological typ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and physical 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s summarized. Finally, the position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aikou Ci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having perfect infrastructure and abundant resources, perfect infrastructure but poor resources, and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but and rich resources. And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differentiate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three.
Key words: Spatial analysis based on GIS;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form; Haikou City
我國傳統村落的概念源于古村落,2012年召開的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將“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用于強調其文明價值和傳承意義[1]。近年來隨著GIS等技術方法的引入,傳統村落的研究不斷深入,內容集中在3個方面: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與影響因素[2]、傳統村落數字化空間規劃[3]以及傳統村落空間保護數據庫[4]。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國內的傳統村落依舊存在著規劃建設不合理、自然和人文環境被破壞等一系列問題[5]。促進傳統村落的良性發展,需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優化人地關系,促進人居環境與生態的協同發展[6]。而在海南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諸多學者從村落的選址、規模、歷史變遷和空間形態等方面,對海南傳統村落空間進行了分析[7~9]。現如今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對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研究需要從新的角度開展。
在推動鄉村振興進程中,開展鄉村特色風貌的基礎調查,有利于明確村莊定位,實現對村莊的合理分類和布局。因此,本文選取海口市域15個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基于GIS空間分析方法進行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數據庫的構建,并進一步探討村落空間形態與村落的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研究對象
海口市作為海南省省會以及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城市,位于海南島北部,是海南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樞紐。海口市總面積3 145.93 km2,其中陸地面積2 284.49 km2,海域面積861.44 km2;地形略呈長心形,地勢平緩,西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沿岸低平,北部多為沿海小平原[10];海南省最長的河流南渡江從中部穿過。
海口市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傳統村落。筆者選取了海口市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15個傳統村落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是瓊山區舊州鎮包道村、美蘭區靈山鎮道郡村、美蘭區三江鎮羅梧村、龍華區新坡鎮文山村、瓊山區國興街道上丹村、秀英區石山鎮美社村、秀英區永興鎮馮塘村、美蘭區大致坡鎮美篆村、秀英區永興鎮美孝村、瓊山區紅旗鎮昌文湖村、美蘭區桂林洋農場邁德村、龍華區遵譚鎮東譚村、秀英區石山鎮三卿村、瓊山區三門坡鎮蓮塘村和美蘭區演豐鎮邊海村林市村。
2 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自2018年谷歌影像、2018年基礎設施興趣點(Points Of Interest,POI)數據(來源于百度在線地圖API接口)、OpenStreetMap(OSM)路網數據和2010年海口市地形圖。
2.2 GIS空間分析方法與過程
基于ArcGIS平臺,構建海口市傳統村落信息數據庫,包括以下內容:
1)村落的形態:《海南聚落》[11]一書將海南鄉村聚落形態分為帶狀布局、圓形布局、豆莢狀布局、扇狀布局、規整塊狀布局和自由布局6 種。本研究以此分類方法為依據,結合村落與地形的關系,確定每個村落的形態屬性。
2)村落的規模:基于谷歌影像繪制村落的形態輪廓線,導入GIS中計算每個村落的規模。
3)村落所處的地理高程和坡度:基于海口市地形圖在GIS中生成海口市高程分析圖和坡度分析圖,將村落點數據與高程和坡度數據疊加分析,獲取每個村落的地理高程和坡度數據,生成海口傳統村落所處地理高程和坡度分布圖。
4)村落與水系的距離:在GIS中基于海口現有主要水系建立500 m、1 000 m、1 500 m和2 000 m緩沖區,確定每個村落與水系的距離關系。
5)村落與道路的距離:在GIS中基于海口現有道路建立500 m、1 000 m、1 500 m和2 000 m緩沖區,確定每個村落與道路的距離關系。
6)村落周邊POI分布密度圖:根據不同基礎設施服務半徑,采用核密度方法生成多幅柵格圖像,利用柵格計算器疊加生成海口市POI核密度圖。將村落點數據與核密度數據疊加,獲取村落周邊配套服務設施的分布情況。
3海口市域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分析
3.1傳統村落空間形態與自然地理因素的關系
3.1.1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全市地貌基本分為北部濱海平原區,中部沿江階地區,東部、南部臺地區,以及西部熔巖臺地區。市域內海拔較高的地區為石山鎮境內的馬鞍嶺、舊州鎮境內的舊州嶺、甲子鎮境內的日曬嶺和永興鎮境內的雷虎嶺,平均海拔約190 m,其余大部分地區為海拔小于100 m的平原;濱海地區以濱海臺階式地貌為主,而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為主。海口市大部分地區屬于平原和丘陵,因此平原是村落選址最密集的區域。火山巖地區次之,是由于雷瓊火山群地帶獨特的地質特征,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可以起到躲避戰亂、安居樂業的作用(圖1,表1)。
由表1可知,平原地區村落整體布局以扇狀布局為主,其中代表村落為羅梧村,村落被林地和水體環繞,呈現半圍合的扇狀布局形態;還有零星村落呈現獨特的布局形態,如上丹村,其位于城市中,土地比較受限制,沿著道路布局,呈現帶狀的形態;另有呈圓形的村落邁德村和文山村,以及呈規則塊狀的村落蓮塘村和道郡村。火山巖地區的村落則主要沿山體自由布局,其中馮塘村由于建筑選址圍繞中心湖泊,整體布局為圓形(圖2)。
地理位置是影響傳統村落居住形態的關鍵要素之一。平原地區村落居住形態以梳式布局為主,火山巖地區則以放射狀布局為主。梳式布局是廣府村落的典型模式,海口村落繼承和并發展了此種形態。其特征為村落內的建筑多數會選址于平整的土地,按照梳式布局進行建造,建筑朝向河流、湖泊或池塘等。這種營建方式可以借助水系形成的涼風給村落的巷道以及院落降溫通風,從而可以減少海口高濕高溫氣候帶來的不適[12]。其中代表村落為美篆村,其立于山環水抱的地理環境當中,生態環境宜人。東譚村和美孝村由于地處火山巖地區,村落規模較大,容易出現建筑布局松散的情況,采用梳式布局有利于村民生產生活的便利。
在平原地區中的邁德村和文山村的居住形態為放射狀布局。不同于統一朝向的梳式布局形式,放射狀布局往往是建筑以某一特定元素為中心,向四周分散布局。這不僅有利于防洪,也形成了獨特的村落景觀。此類村落與一些珠江三角洲水鄉聚落格局相似,公共活動空間也往往以水為核心[13],建筑發展形成“八卦型”的放射狀布局。如邁德村是以水塘為中心,村內各個要素都圍繞其展開。同時水塘也承擔著一定的風水意義[14],作為同一宗族的村落,雖然規模擴展較大,卻始終圍繞著中心水塘布局,從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3.1.2空間分布與水系分布的關系
海口大部分地區為平原地區,傳統村落多依水而居,主要分布在河流、大型水塘和水庫等的兩側(圖3,表2)。位于河道 500 m 緩沖區內的村落有 2個,分別為昌文湖村和林市村。林市村重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瓊州大地震后,地震形成的內陸小港口為其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林市村借此發展漁業和其他產業,同時依托于濱水及濕地等形成優勢的海洋文化與民俗景觀。
南渡江是海南島的第一大河流,也是海口市域的主要河流之一,其水系的緩沖區輻射區域范圍較大。在海口市的傳統村落中,上丹村位于南渡江1 000 m 緩沖區內;文山村和道郡村位于南渡江1 500 m緩沖區內;另有5個位于河道1 500 m緩沖區范圍內的村落,分別為馮塘村、蓮塘村、美篆村、羅梧村和邁德村,其所處地理環境沒有河流,水資源利用主要依靠地下水等;河道2 000 m緩沖區之外的美孝村、美社村和三卿村位于羊山地區,即雷瓊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火山熔巖覆蓋區,地表水較少,與其他臨水而居的傳統村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水井也成為這一地區村落的重要文化特征。在過去,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多依靠于水井,井水因此也是火山巖村落的生命之源。現如今一些村落的水井雖不復使用,卻也都保存下來形成了獨特的村落景觀,訴說著古村曾經的歷史。
3.1.3空間分布與坡度的關系
海口市傳統村落普遍選址于低海拔平原的位置,利于安家樂業。選址于海拔較高地區的村落有美社村和美孝村,兩者均位于火山巖地區,村落規模也比較大。美孝村(圖4)依托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在村落外側利用植物作為屏障,結合圍墻、道路等構建多層次防御系統[15],使得村民安居樂業,得以成功逃避戰亂,繁衍生息。
根據海口市傳統村落坡度分析圖(圖5),將坡度等級劃分為小(0~5°)、中(5~15°)和大(15°以上)3個等級。根據表3的數據可得,村落規模總體上和坡度的關系相關度較小,相同規模的村落對應的坡度不一,說明坡度大小不是影響村落發展的主要因素。
3.2傳統村落規模分布特征與社會經濟因素的關系
3.2.1與交通要素的關系
通過分析村落與道路的距離,得出11個村落位于道路1 000 m緩沖區內,擁有較便利的對外交通條件(圖6、表3);3個村落位于2 000 m緩沖區內,另有昌文湖村距離主要交通干道超過了2 000 m。由于昌文湖村水資源豐富,村民環湖而居,保存了較為原始、自然的村落狀態。其對外交通主要靠沿湖小路,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落的發展,但卻是村落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是大勢所趨,必定會促進傳統村落的外向發展,但如何在發展的同時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等資源,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2.2與基礎設施POI的關系
POI數據用于理解和分析在某個特定地域范圍內的功能區空間分布特征。根據社會經濟屬性將POI數據劃分為19種類型功能區,采用核密度法生成海口市POI熱點分布圖(圖7)。距離POI熱點較近的村落有上丹村、美社村和邁德村,代表這幾個村周邊配套條件較好,在全域旅游的建設中可作為示范村,但同時也面臨著發展與保護失衡的問題。距離POI熱點位置適中的村落為道郡村、羅梧村、三卿村和美孝村。而馮塘村、美篆村、包道村、昌文湖村、文山村、東譚村、林市村和蓮塘村距離POI熱點較遠,進行發展的難度相對較大,但更利于其原始風貌的保護。
在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鄉村規劃與發展尤為重要。平衡保護與發展一直是傳統村落面臨的問題,而現有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程度是影響村落開發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未來的鄉村規劃中,應根據不同村落的配套條件實施不同的保護發展策略,對基礎條件好的村落可以統籌發展鄉村旅游,使傳統村落煥發新生;對基礎條件落后的村落以保護為主,發展為輔。此外,考慮到周邊配套較齊全的傳統村落也有可能面臨過度開發的狀況,因而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制定相應的約束性條件,促進傳統村落合理的旅游開發,避免失去其原真性,使傳統村落在長效保護中實現有序發展。
3.3不同類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分析
從基礎設施完善和資源豐富的角度,可以將海口市傳統村落作出以下3種定位:
1) 基礎設施完善且資源豐富。此類村落包括美社村、邁德村、道郡村、羅梧村、三卿村和美孝村,這些村落具備的條件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村落的旅游開發,應做好旅游發展定位和項目規劃。在強調村落內部旅游的同時,也可以與周邊景點串聯起來,形成獨特的鄉村旅游線路。如位于石山鎮的美社村和三卿村可與雷瓊海口火山口群地質公園構建出火山主題的鄉村旅游體系,使古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2)基礎設施完善而資源欠佳。此類村落有上丹村和包道村,如上丹村西洲書院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其作為歷史遺存,應重點用于宣傳與推廣古村承載的民族精神。另外此類村落應重點構建相關的“活態博物館”,活化人文旅游資源,使厚重的文化底蘊能夠迸發新的生機。
3)基礎設施不完善但資源豐富。此類村落包括馮塘村、美篆村、昌文湖村、文山村、東譚村、林市村和蓮塘村,應避免被遺忘,適度開發自然旅游資源,維護好村落的山水格局,使古村落的傳統風貌得以再生。如昌文湖村作為海口最具有水鄉韻味的美麗鄉村,應重點保護好自然資源,同時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將世外桃源般的村落風貌更好地展示出來。另外馮塘村現已開展美麗鄉村旅游項目,并且毗鄰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可加大宣傳和推廣的力度,與其構成一條精品自駕游路線。
4結論
本研究通過構建海口市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屬性數據庫,并運用GIS空間分析法分析村落空間形態、規模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得到如下結論:
1)位于平原地帶的海口傳統村落環境多為林地、水塘環繞,村落整體布局形態呈現多樣化,居住形態類型多為梳式布局。而在地勢相對高的火山巖地區,村落選址于林地、耕地等環繞的地理環境,村落整體布局多沿著山體呈現自由式,居住形態類型多為放射狀布局。
2)海口境內水系眾多,海口傳統村落大多位于河道沿岸的平原,這不僅有利于生產和生活,也有助于調節小氣候。此外,出于防御等目的,部分傳統村落選址于雷瓊火山巖地帶,距離河流較遠,用水多依靠開采地下水。
3)海口傳統村落的規模大小多數與地理高程、對外交通條件、村落周邊水資源密切相關,而與坡度大小聯系較弱。村落普遍選址于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區,對外交通便利,水資源也比較豐富,利于村莊的發展。而美社村和美孝村雖然所處海拔較高,可利用的水資源相對較少,但依然發展出了較大規模的村落形態,說明地理高程和周邊水資源并沒有成為約束村落發展的因素,海口獨特的火山巖地貌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發展特征。
綜上,本文基于多源數據構建海口市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數據庫,通過分析傳統村落空間形態與自然地理因素、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明確海口市不同傳統村落的發展定位,以便在未來村莊規劃的制定中形成差異化保護與發展策略。
作為當前國土空間規劃的重中之重,村莊規劃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建立傳統村落數據庫,區分不同類型傳統村落的特性并進行標準化分類,能夠為規劃人員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規范規劃過程,進一步提升村莊規劃的科學性與權威性。本研究主要是在2018年海口傳統村落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總結,下一步將進行多時期村落空間形態演變研究,以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傳統村落發展與保護對策。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白聰霞,陳曉鍵. 傳統村落保護的研究回顧與展望[J]. 華中建筑,2016,34(12):15-18.
[2]李江蘇,王曉蕊,李小建. 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J]. 經濟地理,2020,40(2):143-153.
[3]王英杰,張桐艷,李鵬,等. GIS在中國旅游資源研究與應用中的現狀及趨勢[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20,22(4):751-759.
[4]唐云松,朱誠. 中國南方傳統聚落特點及其GIS系統的設計[J].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4):13-18.
[5]張小輝. 傳統村落保護的意義探究[J]. 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4):108.
[6]郭涇杉,盧凱. 村落·融合·創新·共享——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筆談[J].小城鎮建設,2019,37(12):8-16.
[7]賈俊茹. 海南文昌近代民居空間形態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8]楊定海. 海南島傳統聚落與建筑空間形態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
[9]楊衛平,王輝山,王書磊. 海南古村古鎮解讀(文博卷)[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10]海口市統計局. 2020海口市統計局年鑒 [EB].(2020-11-30)[2021-04-19]. http://tjj.haikou.gov.cn/tjsj1/tjsjfb/tjnj/202011/t20201130_1550417.html.
[11]吳小平. 中國傳統聚落保護研究叢書·海南聚落[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0.
[12]王東,顏政綱. 廣府水鄉村落梳式布局形態衍化及當下性初探[J]. 小城鎮建設,2018(6):95-101.
[13]陳亞利. 珠江三角洲傳統水鄉聚落景觀特征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8.
[14]余文博. 珠江三角洲廣府傳統水鄉聚落的景觀意象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15]黃莉,楊燦,楊定海,等. 海口美孝村古村落防御系統解讀[J]. 廣東園林,2017,39(1):16-21.
作者簡介:
王銘怡/1995年生/女/遼寧海城人/海南大學林學院(海口 570228)/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通信作者)付暉/1985年生/女/山東肥城人/博士/海南大學林學院(海口 570228)/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景觀生態規劃/E-mail:iflying@126.com
許先升/1965年生/男/廣東汕頭人/博士/海南大學林學院(海口 570228)/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