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 倪建祥
摘要: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最終成效。為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深刻,教師應積極解放思想,注意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素材相融合,為學生搭建豐富直觀的學習場景,從而提升學科素養。文章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學”思想為指導,探索高中化學課堂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活化;課堂教學;高中化學;融合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21)12-0030-03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12.00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學理論”,他認為教育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實踐,只有將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積極挖掘寓于生活中豐富的教育素材,才能體現教育的本質,才能最大化提升教育成效。高中化學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基于其理科性質需要采用理性的教學方法和模式,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而不是機械記憶。筆者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經驗,分析了高中化學融合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當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并提出了相關教學策略。
一、高中化學課堂生活化的必要性
伴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化實施,傳統教育模式和教學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新課改提出教育教學要以書本知識為基礎,但又不能局限于書本;學科教學不能再以應付考試為主,而要提倡素質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實用型、創新型人才。
高中化學生活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化學是基于生活生產現象的研究和總結,其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提高生產力和解決生活問題,很多知識看似復雜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如果緊密結合生活化素材將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也能使得教學課堂更加豐富有趣和形象生動,如此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都會變得更加輕松[1]。
高中化學生活化還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現代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高中生正處于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和發展期,學好化學不僅有助于提高自身綜合成績,增強學習競爭力,還可以通過生活化學習實踐提高自己的解決實際問題、適應社會復雜環境的能力,對其以后的成長和發展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課堂有效教育得到了很多教師的廣泛認同,一些學校和教師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改探索,在教學方式、課程設計,以及課程規劃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化學課堂上“一言堂”“題海戰術”等現象有所減少,教師開始注重課堂結構優化和實驗教學。但是,仍存在教學范圍狹窄,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脫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重視建立知識結構忽視生活聯系
從教學常態來看,教師普遍認為,學習之前首先要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認識,要理清其知識體系和結構框架,掌握基礎性知識內容,才能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這一觀點固然沒錯,但只看到基礎知識的重要性,而忽視知識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只求掌握最基本的書本內容,不思考如何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對于高中化學學科而言,化學定理、化學反應原理、計算公式等是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很多化學教師也將重點放在了這個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反復強調、反復解析概念和定理,甚至采用默寫、抽背的方式要求學生牢固掌握,而沒有結合生活元素去分析,沒有將知識點簡化和形象化,很多學生雖然能夠一字不漏地說出概念,但無法靈活運用且思維僵化。
2.重視解決知識本身問題,忽略生活實際問題
化學知識源于生活實際,其原理和現象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對應,教師教學要將視線從書本上移到生活中去,要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豐富的實際素材,而不是照本宣科。目前一些化學教師仍以應試教育為主,以解決知識難題為中心,只關心學生在解答試題中出現的問題,將精力用于試題評改、作業設計等,教學限制在書本范圍內。培養出了很多解題能手,但一遇到現實性問題就束手無策,完全背離了當前素質教育宗旨。
3.重視實驗原理及其現象,缺乏實驗體驗
化學學科不同于語言類和純數學學科,學生不容易從簡單記憶和公式運算中獲得,它更強調學生的實際體驗過程,某些化學現象僅僅以文字和圖例的形式呈現,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其實質。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學,聯系生活經驗解決一些與化學有關的問題,已經成為了當前化學教學的一個重點方向。但是現實中,有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節省實驗課堂的時間,教學中教師僅僅簡單示范,或直接告知學生實驗結果,讓學生記憶實驗步驟和化學反應現象,很少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無法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高中化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
1.巧用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學得好學得深入,必須首先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生活化素材非常貼近實際,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可以借助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以案例的方式進行導入,然后順勢引出當堂化學知識。比如,夏天野外露營中,皮膚經常被蚊蟲叮咬而出現腫脹和痛癢,出現一個個紅疙瘩,有經驗的同學會立馬在痛癢處涂抹一點牙膏,隨后便可緩解痛癢。同學們可知道這里面的化學原理?夏天被蚊蟲叮咬是常有的事,使用牙膏消腫止癢是我們經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其中的原理,同樣這個問題也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教師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了解酸堿知識,然后利用課堂所學知識來解釋:蚊蟲在叮咬皮膚后分泌出蟻酸(HCOOH),一種弱酸,pH值約為2,這種化學物質具有較大的腐蝕性,皮膚接觸后短時間內便會起泡紅腫。牙膏屬于混合化學物質,其主要成分包括碳酸鈣和磷酸氫鈣等,pH值為9.0-10.2,根據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大于7的溶液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酸和堿能發生中和反應,所以牙膏可以有效減輕皮膚的痛癢感[2]。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認識了酸堿平衡,了解不同化學物質的酸堿屬性,又提高了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2.聯系課外知識,增加學生化學常識

3.開展生活化實驗,培養學生實踐探索能力
化學實驗是科學探索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化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化學實驗,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步驟,熟悉每一個實驗操作環節和操作方法,了解化學物質發生反應的條件,同時觀察化學反應現象。化學實驗讓復雜的化學原理變得簡單、直觀,既有助于學生深入認識化學現象,加深學習印象,又達到了鍛煉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激發其自主探索化學知識的積極性的目的[4]。以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為實驗內容,帶領學生從生活中挖掘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和自然環境,去探究、去學習,可以真正實現學以致用。比如“自制滅火器”實驗:首先,用一個大瓶子配上一個單孔膠塞并插上玻璃管。向瓶中加入一些碳酸氫鈉溶液,取一支能裝入瓶內的試管,盛滿濃鹽酸后,將試管緩慢放入瓶中,使試管能豎立起來,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膠塞。使用滅火器時,倒轉瓶子并將玻璃管口指向火焰。然后,向酸中加入洗滌劑以產生起覆蓋作用的泡沫。將瓶子對準火焰,此時迅速倒轉瓶子,便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隨著氣體壓力增大,隨之將液體從管口壓出實現滅火。又比如“蛋白留痕”實驗:取一只雞蛋,洗去表面的油污,擦干。用毛筆蘸取醋酸,在蛋殼上寫字或畫畫。等醋酸蒸發后,把雞蛋放在稀硫酸銅溶液里煮熟,待雞蛋冷卻后剝去蛋殼,雞蛋白上就會留下了藍色或紫色的清晰字跡,而外殼卻不留任何痕跡。這是因為醋酸溶解蛋殼后能少量溶入蛋白。雞蛋白是由氨基酸組成的球蛋白,它在弱酸性條件中發生水解,生成多肽等物質,這些物質中的肽鍵遇Cu2+發生絡合反應,呈現藍色或者紫色。這些豐富有趣的生活化學小實驗,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留心生活,自主探索,運用所學知識去科學解釋生活現象。
四、結語
知識從生活中來,又用于生活實踐,生活中富含許多有用的教學資源,高中化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整合和靈活運用。要充分借助生活案例、課外相關知識、生活化學實驗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如此才能提高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盛恩江.融入生活元素,優化高中化學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15(11):88
[2]張微.實施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探討[J].新課程(下),2018(10):159
[3]姚國靜.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考試周刊,2017(32):82
[4]高良.架起溝通生活與化學的橋梁——實施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芻議[J].新課程(下),2017(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