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乃媛
(1.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00;2.大連市普蘭店區職業教育中心 遼寧 大連 116000)
當今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是一個熱門話題,體育鍛煉行為是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大學生業余時間喜歡玩網絡游戲或手機,參加體育鍛煉較少是一種普遍現象。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的缺乏,是造成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較少的重要原因,因此,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和體育鍛煉行為關系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動機是指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力或內部動因。體育鍛煉動機是個體產生鍛煉行為的直接原因,不同的鍛煉動機能夠產生不同的鍛煉行為。體育鍛煉行為是運動主體受心理驅動,為了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而采用的具體的行為方式,是指以健康為主要目的,有一定強度、持續時間及頻率的身體活動,有強健體質、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和智力發展水平的作用。研究顯示,大學生無論男女,其體育鍛煉動機和體育鍛煉行為之間都有著較強的相關性。在老師、家人等的支持下,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1]
在心理學研究中,體育鍛煉動機與身體自尊關系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重要問題。體育鍛煉動機體現的是人內心的愿望,身體自尊體現的是對自我的認知。身體自尊是指個體對自己身體的各方面滿意或不滿意。田錄梅等研究認為身體自尊的高低會影響個體的動機、認知和行為等一系列的心身活動。[2]陳斐斐研究表明,身體自尊的多數維度都和個體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的相應標準具有顯著或非常顯著的相關性,且可以通過身體自尊的一部分維度來推測體育鍛煉參與度的各項指標。[3]還有研究發現,經常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大學生,不僅有較高的身體自尊水平,而且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
由以上研究可知,體育鍛煉動機與體育鍛煉行為呈顯著正相關,運動成就動機對自尊水平具有良好的預測功能,身體自尊的多數維度都和個體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的相應標準有顯著或非常顯著的相關性。本項目提出如下假設:第一,大學生身體自尊、體育鍛煉動機、體育鍛煉行為存在性別上的顯著差異。第二,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和體育鍛煉行為呈正相關。第三,身體自尊在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與體育鍛煉行為的關系中起調節作用。
該項目選取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以實地問卷發放和網絡問卷發放相結合的方式,發放250份問卷,有效問卷233份;其中男生97人,女生136人。研究工具采用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鍛煉動機量表、身體自尊量表(PSPP)。
1.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
該量表從鍛煉的強度、每一次鍛煉的時間和鍛煉頻率三個方面來測量身體鍛煉量。量表分5個等級記分,計算公式為身體鍛煉量=強度*(時間-1)*頻率。身體鍛煉量得分最低為0分,最高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體育鍛煉行為越多。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2,信效度良好。
2.鍛煉動機量表
采用陳善平等人對英文版鍛煉動機量表(MPAM-R)進行精簡修訂的鍛煉動機簡化量表,此表得分越高者鍛煉動機越強。量表分5個等級記分,重測信度為0.75,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較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身體自尊量表(PSPP)
徐霞[4]以國外Fox的身體自尊量表(PSPP)為基礎,漢化與修訂了適合中國大學生使用的新版身體自尊量表。整個量表共30個題目,4個分量表。主量表和各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數從0.75-0.82,說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全部測量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采用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
本項目對233名在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身體自尊、體育鍛煉行為的現狀展開了問卷調查,其中男生97人,女生136人,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身體自尊與體育鍛煉行為的一般情況(M±SD)
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體育鍛煉行為、身體自尊在性別上的差異如表2所示。

表2 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體育鍛煉行為在性別上的差異(M±SD)
由表2可知: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在性別上的差異不顯著,其中t=1.730,p=0.085>0.05;但是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在性別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大學生身體自尊在性別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表現在男生在身體自尊總分及其五個維度(身體自我價值感、運動能力、身體吸引力、身體狀況、身體素質)的平均分均顯著高于女生,其中t=5.445,p=0.000<0.01。
1.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身體自尊與體育鍛煉行為三者關系研究結果
由表3可知: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和身體自尊總分及各維度均呈顯著相關(p<0.01),體育鍛煉動機和體育鍛煉行為也呈顯著相關(p<0.05)。

表3 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身體自尊、體育鍛煉行為之間的相關研究(N=233)
2.身體自尊在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與體育鍛煉行為中的調節作用研究結果
在項目驗證階段,采用分層回歸分析法驗證身體自尊在體育鍛煉動機與體育鍛煉行為中的調節效應進行驗證。對各個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以體育鍛煉行為得分為因變量,以體育鍛煉動機、身體自尊得分及體育鍛煉動機與身體自尊的交互項為自變量納入回歸方程,身體自尊為調節變量。結果表明,體育鍛煉動機能夠正向預測體育鍛煉行為,身體自尊能調節體育鍛煉動機對體育鍛煉行為的預測,具體如表4所示。調節模型關系見圖1。

表4 身體自尊對體育鍛煉動機與體育鍛煉行為關系的調節作用

圖1 體育鍛煉動機、身體自尊和體育鍛煉行為的模型
項目研究表明,男生多有中等鍛煉量水平的體育鍛煉行為,而女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多為小鍛煉量水平,這說明大學生群體總體體育鍛煉行為少,體育鍛煉量沒有達到標準。出現這一結果的主觀原因在于大學生自身缺乏體育鍛煉意識;客觀原因為學校配套體育器材不足、體育活動種類與形式單一、對大學生鍛煉重視不夠。
在體育鍛煉行為方面,男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即男生的體育鍛煉行為更多。以往研究結果也表明了這一點,這可能是因為男女生的生理特點導致的,男生身體素質更好,在體育鍛煉中更為得心應手,因此體育鍛煉行為頻繁;女生的鍛煉行為欠佳,是因為鍛煉強度、時間和堅持性等不夠充分,因此出現了男女生在體育鍛煉行為上的顯著差異。
建議大學生端正對體育鍛煉的態度,高校應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引導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如創新體育鍛煉方式,多舉辦校級運會、體育文化節等活動,多組建大學生真正喜愛的體育社團,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并體驗到體育鍛煉的樂趣。為了保證女生的鍛煉行為,可以從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和堅持性三方面來引導,讓她們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這樣才能有興趣和熱情投入體育鍛煉。
在身體自尊方面,男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男女生身體自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在男生身體自尊總分及身體自我價值感、運動能力、身體吸引力、身體狀況、身體素質五個維度的平均分顯著高于女生。國外學者Franzoi曾對68個有關人格的性別差異進行研究分析,也得出了男性的自我價值感略高于女性這一結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社會文化、媒體和輿論等對女性的身材要求有關。[5]
項目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與體育鍛煉行為呈顯著正相關,說明體育鍛煉動機高的大學生傾向于產生更多體育鍛煉行為。體育鍛煉動機強則會產生更多的鍛煉心理動力與意向,進而產生更多的體育鍛煉行為。身體自尊在體育鍛煉動機與體育鍛煉行為之間起調節作用,影響體育鍛煉動機與體育鍛煉行為之間的關系。鍛煉動機強而身體自尊較低的人可能會產生相對少的體育鍛煉行為。原本想要鍛煉的人因對自己的體態不自信,害怕出丑或在鍛煉過程中沒有收獲良好的運動成績而減少或放棄從事體育鍛煉。因此,為促進大學生有更多的體育鍛煉行為,可以從體育鍛煉動機與身體自尊兩方面入手,在關注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的同時,也關注大學生身體自尊;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給予鍛煉者更多的正面評價,以提高大學生身體自尊,進而促進體育鍛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