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成焦

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客觀記錄和生動反映了社會發展和自然變遷的痕跡。古樹名木也是珍貴的植物基因資源、寶貴的景觀資源、獨特的生態文化資源,具有多重的重要價值。
據調查,石棉縣有古樹名木共107株,其中:一級古樹32株、二級古樹50株、三級古樹25株,涉及12個鄉鎮38個村。生長在安順場鎮營盤山、年齡約400歲的百年皂莢樹,樹高約18.5米,平均冠幅約31米,胸徑近5米,列入石棉縣名木古樹,并進行重點保護。
在石棉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1863年5月的一個傍晚,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由滇入川,來到紫打地皂莢樹處,恰時正逢石達開夫人臨盆在即,又加之為阻止石達開渡松林河,松林地土司王應元命令人將裹好的曬墊涂上黑灰,假裝大炮架設在松林河岸,以震懾石達開。傍晚視線模糊,初到紫打地的石達開果真被假大炮迷惑,不敢輕舉妄動,便下令全體將士就地安營扎寨,并將自己的戰馬拴在了皂莢樹上。次日凌晨,石達開夫人誕下一名男嬰,令石達開十分高興,下令三軍大慶三日。然三日之后,山洪突發,松林河河水暴漲,石達開幾次試渡未果,致使4萬人馬被阻,前無去路,后有追兵,很快,石達開便被清軍部隊圍堵,最終全軍覆沒,只剩皂莢古樹挺拔在歲月中。后人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將皂莢古樹稱為“拴馬樁”,并將其所在的山取名為“營盤山”。


每到皂莢果成熟時節,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愛來這里撿皂莢,拿去供銷社賣錢,還有專人負責皂莢運輸”。說起營盤山上的這棵古樹,今年89歲的安順村村民何紹榮打開記憶閘門,滔滔不絕地說起過去的時光。
皂莢樹是何時栽種的?談到這個話題,何紹榮認真思考一番后說道:“只記得是帥家栽的,起碼歷經了5至6代人。”
悠悠歲月流轉,皂莢古樹從歷史中走來,見證了翼王全軍覆滅的悲壯過程,也迎來紅軍強渡大渡河,奠定奪取長征勝利的堅實基礎,默默陪伴和諧幸福新安順發展壯大。近年來,安順場旅游發展迅速,并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不僅帶走周邊群眾脫貧致富,還成為不少游客重溫紅色記憶、追尋紅軍足跡的必去景點,沉默的皂莢古樹不再默默無聞。在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為鞏固脫貧成效,安順場爭創5A級旅游景區,建設翼王遺址公園,打造營盤山,皂莢樹將成為翼王遺址公園建設中的關鍵景點。

開展資源普查工作

在新征程,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始終堅守發展和保護兩條底線,充分利用生態福利為民爭創生態紅利,推進生態和產業協同發展,為石棉加強建設生態經濟強縣,打造“雅西明珠·貢嘎門戶”宏偉藍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