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江西省贛撫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南昌 330096)
某小(1)型水庫興建于20世紀80年代,總庫容142 m3,水庫由均質土壩、輸水涵 洞以及溢洪道組成,均質壩壩高21.9m,壩頂軸線長75.2m,壩頂寬4m。溢洪道布置于大壩右岸,為開敞式木板閘控制平底寬頂堰,堰凈寬8.0m,溢洪道全長31.3m,溢洪道開挖后未襯砌,出口未設消能設施,泄流直歸入壩后主河道。輸水隧洞位于大壩右側較陡的山體內,洞身全長31.1m,斷面尺寸為1.2m×1.8m的城門洞型,進口設置 φ400mm斜拉磨盤閘門一套。水庫運行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由于水庫施工過程中施工質量難以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后期對水庫運行管理不當,使得水庫存在滲 漏問題,壩體變形嚴重,加之2020年受項目區地震作用的影響,使攔河壩破壞嚴重。文章主要從樞紐建筑物現狀存在的問題出發,對各樞紐建筑物出險加固措施進行分析,為該水庫除險加固設計施工提供方法和參考依據。
大在水庫除險加固前,技術人員對水庫進行現場檢查、地質查勘、取樣試驗以及資料收集整理,得到目前水庫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大壩:施工過程中無相應的碾壓控制指標,也無任何檢測手段,壩體填筑料不 均質,輾壓質量差,結構松散,壩體透水性較強,施工質量難以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壩基未作防滲處理,存在壩體及壩基異常滲漏問題,壩肩發生繞壩滲漏,壩體不均勻沉陷加劇及產生裂隙,壩體質量進一步惡化。受地震影響,使外壩腳滲水加劇,散浸面積約800m2,壩體出現4條裂縫,攔河壩屬中等破壞。經計算復核,大壩下游壩坡除在現狀水位不加地震情況下滿足規范要求外,其余各工況均不滿足規范要求。
2)溢洪道:水庫抗洪能力僅達5a一遇,防洪不達標,溢洪道開挖后未襯砌,沖刷嚴重,泄流能力不足,溢洪道左岸因地質條件影響易坍塌、滑坡,出口未設消能設施。
3)輸水隧洞:現狀進口φ400mm斜拉磨盤閘由于年久失修,閘門表面最大銹蝕深度達3-6mm,存在漏水,且閘門啟閉鋼索已損壞,應急能力不足。由于施工質量差異性大,襯砌結構強度較低,及基礎存在不均勻變形,在洞身存在縱向及環狀裂縫25條,且有多處漏水點。
該水庫樞紐工程施工質量差,大壩、溢洪道及輸水隧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經安全鑒定結論,本水庫大壩安全分類應為三類壩。現場檢查情況見圖1。
3.1.1 大壩防滲處理設計
1)壩基防滲處理:
為了有效減少壩基滲漏,增強壩基抗滲穩定,設計采用壩基帷幕灌漿處理[1]。
帷幕灌漿設計:帷幕灌漿沿壩軸線布置,灌漿軸線長96m。灌漿帷幕深度,布孔形式根據壩基滲透地質條件,巖體透水率等綜合分析考慮,壩基帷幕灌漿采用懸掛式,單排孔沿大壩軸線布置,孔距2.0m。灌漿工藝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循環式純水泥灌漿,壩基帷幕灌漿耗灰量根據巖層透水率及泥巖土質特點,設計平均耗灰量為 200kg/m。帷幕灌漿施工前,應進行生產性灌漿試驗,根據試驗分析結果,對設計參數進行適當調整[2]。帷幕灌漿段531m,檢查孔56.3m。
2)壩體防滲處理:
a)設計依據:大壩施工過程中無相應的碾壓控制指標,也無任何檢測手段,壩體填筑料不均質,輾壓質量差,結構松散,壩體透水性較強,不能滿足防滲要求,浸潤線較高,壩體滲漏面積大。受地震作用使壩體局部產生拉裂。壩體滲透系數均值大值1.92×10-3cm/s,水位1714.12m時,壩體滲流量計算3.713萬m3/a。為了減小壩體滲漏,增強大壩抗滲穩定性,設計采用水泥黏土充填灌漿處理。
b)充填灌漿設計:充填灌漿孔段即為壩基帷幕灌漿孔壩體鉆孔段,壩基帷幕灌漿驗收終孔后,改用水泥黏土漿充填灌注壩體。即為先灌基巖,后灌壩體。設計采用全孔灌注,少灌多復的原則進行,復灌次數5-7次,壓力0.1-0.5Mpa,設計耗灰量為 520kg/m,其中水泥用量占黏土干料重的20%。濕法制漿,原漿比重控制在1.25-1.40 之間。壩體充填灌漿也需進行灌漿試驗,根據試驗分析結果,對灌漿設計參數進行適當調整。充填灌漿段323m,檢查孔38m。
3.1.2 壩體結構設計
1)壩頂處理 :
大壩壩頂現狀中部沉降較大,達40cm,對大壩壩頂需作補平整修處理,使大壩壩高達到原設計高度。大壩壩頂高程1719.5m,壩頂寬4m,壩頂長75m。壩頂路面采用厚30cm的塊石鋪筑,下墊20cm厚的砂礫石,上下游路肩采用M7.5漿砌石砌筑,寬50cm,深60cm。
2)上游壩坡處理:
大壩上游壩坡經整形后保持不變,為1:2.73,采用30cm厚的干砌塊石護坡,下設 20cm厚的砂礫石墊層,護砌至死水位以下2m,即1712.85m處,設基座以利穩定。
3)下游壩坡處理:
下游自上而下,修整鏟除雜草灌木,平均清挖厚度60cm。高程1719.50-1710.50m 范圍,維持原壩坡1∶2.6不便,坑凹部分用石碴填平并夯實;高程1710.50m處設5m寬的戧臺;高程1710.50-1700.5m,采用石碴料培厚壩體,老壩體與新壩體之間,選 擇碴料較細的部分作為過渡帶,壩坡為1∶3.0,中間設寬1.2m的踏步,便于至壩腳監測,下游壩坡采用草皮護坡。
4)新建堆石棱體:
高程1701.75以下設頂寬2.5m、高3.5m的堆石棱體,棱體與壩基、老壩體和新壩 體之間采用厚60cm的反濾料過濾連接,堆石棱體外坡1∶2.0,棱體表面采用30cm厚的干砌塊石護面。
5)壩面排水設施:
下游坡與岸坡接觸處設0.25m×0.3m的排水溝,戧臺內側及棱體內側設 0.25m×0.3m的縱向排水溝,棱體外側設0.3m×0.3m的縱向排水溝,均用C15混凝土澆筑。
大壩標準橫剖面見圖1。
根據工程總體布置和方案比較,溢洪道布置于大壩右岸山體上,保持原溢洪道軸 線不變,經調洪演算設閘門控制,拆除舊閘墩,擴建閘室[3]。溢洪道全長52.5m,溢洪道組成如下:
1)進口引渠段:
引渠段長5.5m,邊墻采用圓弧曲線與閘室段連接,左、右邊墻圓弧半徑5.5m,中心角90°,邊墻高由2.0m漸變至3.0m,底寬由22.4漸變至11.4m,底板采用0.30m厚C15素混凝土襯砌,邊墻采用M7.5漿砌石襯砌。
2)閘室段:
閘室段長12m,底板高程1715.04m,底坡i=0.0,底寬11.4m,邊墻高5.0m,底 板、邊墻厚1.0m,均采用C20鋼筋混凝土襯砌,閘室段上設長11.4m,寬3m的工作橋,橋板厚0.2m,梁斷面為0.25×0.3m,欄桿高0.9m,全段面采用C20鋼筋混凝土。
3)泄槽段:
泄槽段長26.87m。底坡i=1/1.5,底寬7m,邊墻高2.0m,底板及邊墻厚0.4m,均采用C20鋼筋混凝土襯砌,共設4個深1.5-2m,底寬0.6m的齒槽以抗滑。
4)挑流消力段、護坦段:
挑流段長 5.13m,挑角為 25°,反弧半徑 5m,最大挑距 22.7m,護坦段長3m, 為防止小流量淘刷挑流鼻坎齒腳而設置。

圖1 大壩準橫剖面圖
1)布置:根據水庫現狀地形條件,現有已建灌溉渠道布置于右岸,故右岸是新建輸水隧洞的唯一選擇,進口底板高程為1710.82m,設攔砂井至死水位1714.82m控制。
2)輸水隧洞體形設計:輸水隧洞總長76.35m,由進口引渠段、攔砂井段、閘室段、無壓洞身段、消力池段等組成。
a)進口引渠段:
引渠段長15m,喇叭型進口,斷面尺寸為底寬6m漸變至1.2m,襯砌形式底板采用厚30cm的C15混凝土,邊墻采用頂寬40cm的M7.5漿砌石重力式墻。
b)攔砂井段:
攔砂井段長11.4m,矩形斷面,高4.0m,凈寬1.6m,底板高程1710.82m,底坡i=0.0,在進口處設置疊梁槽,隨著隧洞進口淤沙高程的增加放入預制疊梁。采用C20鋼筋混凝土襯砌,底板厚60cm,邊墻厚60cm,設2.0m×1.2m攔污柵一道,前后各設一個深1.6m,底寬0.5m的齒槽。
3)閘室段:
閘室段長4.4m,C20鋼筋混凝土襯砌,底坡i=0.0,內設0.8m×0.8m的工作鑄鐵閘門一 道,方形閘室,排架啟閉塔,在啟閉機房內設置手電兩用LG—10T螺桿式啟閉機一套。
4)無壓洞身段:
無壓洞身段長27.05m,底坡i=1/100,斷面尺寸1.2m×1.8m城門洞形,底板下設0.3m×0.3m碎石排水溝,采用0.3m厚C20鋼筋混凝土襯砌。
5)消力池段:
消力池段長8.5m,池深0.8m,底寬1.2m,邊墻高2.1m,底板、邊墻厚0.5m,C20 鋼筋混凝土襯砌,底坡i=0,下設1.5m深齒墻。
本次除險加固中安全鑒定結論得到大壩防洪能力不達標,結構自身不穩定,大壩滲漏嚴重;輸水涵洞滲漏嚴重,洞身產生變形縫,洞體不穩定;溢洪道泄洪能力不足,結構不安全等問題。只有通過除險加固,采取適于本工程病險現狀的加固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壩安全問題,否則,水庫一旦潰壩,將對下于游1萬人口,333hm2農田耕地,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