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程,湯永凈,2
(1.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土木工程系,浙江 嘉興 314051;2.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裝配式模殼墻結構是基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在施工現場裝配化安裝模殼構件后,現場澆筑模殼,以形成完整模殼墻體系的結構。模殼構件主要由模板、鋼筋、拉結件、安裝附件構成。趙勇等[1]基于上部結構尺度的裝配式復合模殼體系,對構件進行加載試驗,數據表明,模殼體系可按現澆混凝土結構計算結構內力、變形及承載力,但需根據不同狀況適當計入模殼的剛度影響。總體而言,混凝土體系和模殼墻體系的側壓力分布及大小基本一致。隨著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普及和推廣,正在嘗試將模殼墻結構用于地下室外墻,模殼墻高度一般高于上部結構,模殼墻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側向壓力和變形相應變大。基于上部結構模殼墻研究,進一步分析普通混凝土體系的側壓力,進而反映模殼墻體系側壓力分布的合理性。結合工程實際和規范要求,混凝土側壓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坍落度、混凝土容重、初凝時間、溫度、澆筑方式、速度及振搗方式[2-3],這些因素中,有些是可忽略因素,有些是次要因素,有些是主要影響因素。為更好反映側壓力分布,檢測模殼墻強度,應確定并選用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作為試驗方案設計依據。
混凝土側壓力影響因素中的變量很難進行比較,因此引入相對因子概念,用以衡量各參數對側壓力的影響程度。正確計算影響因子是關鍵,除基礎所占比例算法外,本文還涉及兩者基本算法。
影響因子的確定有多種方法,最直觀的方法是比較各類經驗公式、規范公式,可得到各規范對變量的考慮程度[4-5],根據是否考慮變量確定不同影響因素的影響因子大小(見表1)。以GBJ 204—83《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6]和GB 50204—201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7]為例,兩者公式差異性在于是否考慮重度因素。

表1 各類規范公式中的考慮因素
曲線擬合核心原理是基于最小二乘法公式,通過最小化誤差平方,尋找數據的最佳函數進行匹配。通過相關數據,從中尋求數據的一般規律。在側壓力因素中引入誤差概念,借助相關系數、統計量、剩余標準偏差判斷結果,從而得到相關函數方程。函數方程斜率即所需的影響因子。
對比規范考慮因素,參考表1可知,GBJ 204—83和GB 50204—2015的區別在于兩者是否考慮重度因素。這兩個規范計算公式一樣[16],因此,對比兩種規范得出的結果可很好反映重度對側壓力的影響。即運用這兩種規范,所求結果間的偏差可反映影響因子的大小。
坍落度可參考JGJ 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17],其中坍落度的影響通過調整系數β體現,數值取決于坍落度大小,如表2所示。影響因子大小為±0.15。在理論方面,陳謙基于Janssen理論,通過折減系數近似評判坍落度的影響[18]。

表2 坍落度調整系數取值
潘劍云對混凝土坍落度進行試驗[19],對比坍落度為32,93mm的測點在0.7,0.9,1.1m處的側壓力,表明澆筑過程中側壓力最大值位于機械振搗階段。不同位置、不同坍落度、機械振搗階段的側壓力可通過飾演數據計算相應影響因子。
澆筑速度不作為修正系數存在于公式中,但影響因子需考慮高角度時,沖擊荷載對結構側壓力產生影響,因此澆筑速度影響因子非常重要。
在自密實混凝土模板側壓力試驗中[20],設置1.6,3.2,6.4m/s的速度變量,通過分析圖像,表明澆筑速度越大,初始側向壓力越大。普通混凝土側壓力與自密實混凝土側壓力圖像不同,這是由于自密實混凝土具有優秀的流動性能,無須振搗,而普通混凝土具有澆筑順序,且需要振搗,導致普通混凝土澆筑結構最大側壓力位于底部,而后慢慢上移。對此,以不同時間節點作為變量,選用相應側壓力最大測點數據作為最大側壓力,對比各澆筑速度構件。通過整理數據,可獲得相應速度和側壓力間的數據,比對后得到結果。
史曉婉等通過設置澆筑速度異常大的試驗組,研究沖擊荷載的影響[21]。選用5m/s的低澆筑速度,施加額外沖擊荷載模擬高澆筑條件下的沖擊荷載,通過相同手法,對比澆筑速度求側壓力過程,可得到沖擊荷載的影響。
在《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中,混凝土初凝時間與入模溫度相關,且凝固過程伴隨大量水化熱。由此可見,初凝時間與溫度相關。
初凝對混凝土側壓力的影響在公式上主要體現為與入模溫度相關,但不能直觀表現混凝土溫度和側壓力間的關系。所以可利用最小二乘法,通過初凝時間和側壓力關系進行線性擬合。參考橋墩模板側壓力試驗數據[22],通過擬合得到式(1):
P=0.11t0.25-0.078
(1)
式中:P為側壓力;t為初凝時間。通過對擬合參數進行方差分析,置信度水平為0.05,即在95%置信度水平下,初凝時間對側壓力具有顯著影響。該公式建立在大體積混凝土基礎上,和現澆混凝土間可能存在偏差,認為影響因子為0.11。
由于數據擬合存在誤差,因此對照分析文獻[23]中的試驗,驗證數據可靠性。基于溫度影響,確認混凝土凝結時間,通過分析側壓力,篩選其中的試驗。以因溫度變化造成膨脹的時間點作為初凝時長,對應圖上初凝時間,確認側壓力值,計算影響系數,并比對最小二乘法擬合影響系數[22]。
分析溫度方面的影響時,可假設混凝土材料為材料力學考慮的范圍。計算混凝土變形后推導應變,反求應力確定側壓力大小。溫度引起的混凝土變形按式(2)計算:

(2)
式中:εT為t時刻混凝土的熱膨脹系數;T為t時刻混凝土內部溫度;αT為常數。熱膨脹系數εT的值以8.0×10-6~10.0×10-6為主,取中間值9.0×10-6。
模板側壓力與混凝土應變通過式(3)進行轉換:
P=εk
(3)
式中:P為側壓力;ε為應變量;k為率定系數,約為0.97。按趙智輝等對熱膨脹系數的選擇計算構件[23],通過溫度算出應變大小。利用溫度與模板側壓力求出的應變進行圖形迭代,可以發現,混凝土在溫度作用下的主要應變是由于混凝土自身收縮變形所導致,本質屬于溫度間接引起,通過相應因子求出相應應力,與溫度進行比較。應力的求解采用材料力學原理,計算可得影響因子。將結果對比劉莉等的試驗數據[24],從而驗證結論可靠性。
對振搗方式的研究主要以振搗深度為主,參考文獻[25]的結論,基于7組試驗,以振搗深度和二次振搗為研究對象,得到側壓力分布,可知振搗深度對模板側壓力有較大影響。對比模板底部的側壓力,假設50cm處的最大側壓力數值為1,分層澆筑深度為100cm處的最大側壓力數值則為1.3,振搗深度300cm處的最大側壓力為1.55。模板底部向上50cm處的側壓力數據依次為1.2和1.38。對該數據進行最小二乘的數據擬合,得到相應直線,通過求解直線斜率,得到影響因子數值。
在張文學等涉及二次振搗和超深振搗的研究中[2],結論是超深振搗明顯增大新澆混凝土的模板側壓力,二次振搗后模板側壓力明顯上升。宋普河提出超深振搗條件下,混凝土模板側壓力的簡化算法,如下式[26]:
(4)
式中:Fv為振搗壓力;A為混凝土振搗液化區域面積;Dc為混凝土重度;μ為新澆混凝土與模板間的摩擦系數;U為混凝土振搗液化周長;Δhi為混凝土厚度;Fui為各層混凝土模板側壓力;hv為振搗棒插入深度。對比文中實測值和計算值,該式適合反映超深振搗對側壓力的影響,依照公式數值對比靜水壓力可得超深振搗影響因子。通過對比振搗前后的實測值與公式理論值,可得二次振搗對側壓力的影響程度。
選用文獻[16]中數據進行計算,JGJ 162—2008得到的結果為30.5kPa,GBJ 204—83得到的結果為35.7kPa。以JGJ 162—2008為基準,可得混凝土重度對側壓力的影響因子為-0.15。
通過文獻[19],考慮該試驗選用的坍落度大小過于接近,使用公式法難以區分影響系數大小,因此,選用其中的試驗作為參考,對比側壓力與靜水壓力大小。坍落度為32,64,93mm的影響因子分別為0.006,0.08,0.12。可以看出,側壓力最大處的影響因子為0.12,與選用規范得出的影響因子大小較接近。
所以,利用規范得到的±0.15作為影響因子是合理的。
澆筑速度的影響因素包含澆筑速度和沖擊荷載對側壓力的影響。通過整理試驗數據,澆筑速度為1.6m/s時的側壓力最大值按0,6,15h進行排列,分別為54.82,26.15,11.27kN。同理澆筑速度為3.2m/s的時數據為59.86,31.37,13.71kN;澆筑速度為6.4m/s時的數據為67.14,31.39,10.81kN。通過計算,排除差值過大的結果,可以認為,澆筑速度對結構的影響因子為0.2。
通過對比各標高處檢測時間與側壓力的變化圖可以看出,不同標高處的壓力值曲線類似,但數值上,其中一個試驗在0.3m處的側壓力為液體靜壓力的85.7%,在0.75m處的側壓力為液體靜壓力的86.2%。另一組試驗中,側壓力分別為液體靜壓力的69.5%,69.8%。轉換為影響因子,可近似認為沖擊荷載對側壓力的影響因子最小為0.15。
結合澆筑速度對結構的影響因子與沖擊荷載對側壓力的影響因子,澆筑速度的影響因子為0.35,與文獻[21]結論一致。
數據表明,初凝時間為198min的試件側壓力為10~12.5kPa,初凝時間為245min的試件側壓力為25~27.5kPa。相應影響因子數值為1~1.75,因此,取1.4作為折中影響因子。對比最小二乘法擬合結果,兩者差值非常明顯。經過條件對比,混凝土類型及澆筑方式均有不同,表明大體積混凝土擬合公式并不適用于該結論,也側面表明初凝時間計算公式的局限性。
由溫度測量得到混凝土水化熱釋放能量峰值在20h時,此時應變為230~240×10-6。相應應力求解采用材料力學原理,取C30混凝土抗壓剛度系數,通過計算可得影響因子為0.25。
綜合來看,初凝時間影響因子為1.4,溫度影響因子為0.25,綜合影響因子為1.65。
文獻[2]總結振搗深度和二次振搗對側壓力的影響[2]。根據上述影響比例,通過軟件擬合相應數據,由此得到底部和底部上50cm的影響因子為0.19,0.15,取平均值0.17作為振搗深度影響因子。
二次振搗前后,側壓力值由25.5,31.2kPa變為43.8,43.3kPa,計算可得二次振搗影響因子為0.55。以論文中的試件數據為對象,代入靜水壓力計算公式,對比超深振搗計算公式或數據圖形,可以得知,超深振搗在澆筑高度未超過有效壓頭高度時小于靜水壓力,但超過后,測量值大于規范給出的設計值,影響因子估算為0.35。
1)通過比較各影響因素大小,雖然各因素對混凝土側壓力有很大影響,但最關鍵的是初凝時間、溫度及澆筑速度。溫度數值上未考慮由于溫度造成的混凝土膨脹應力,但實際上影響因子非常可觀。
2)結合實際工況,現澆混凝土與大體積混凝土存在差異性。不同工況和混凝土類別影響數據擬合,從而影響判斷。因此涉及數據擬合時,需對工況進行詳細描述和區分。
3)初凝時間對側壓力影響非常大,且初凝時間公式與實際并不能完美符合,因此需在澆筑前判斷試件初凝時間。同時,澆筑振搗方式需要合理進行控制,避免超深振搗對側壓力產生較大影響。
4)本文影響因子和結論是基于多個試驗不同數據基礎上得出的,對新試驗給出的數據不一定完美契合,因此檢驗新試驗數據很有必要,后續將進一步設計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