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橋,胡志涵,王靜峰,3,王翰斕
(1. 中鐵四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131; 2. 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3. 安徽省先進鋼結構技術與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9)
異形系桿拱橋外形獨特、造型新穎美觀,結構形式能充分發揮梁受彎、拱受壓的結構性能及組合作用,因此在近代橋梁領域中的應用逐步增多,如上海之魚大慶橋[1]、莆田城港大道跨木蘭溪大橋[2]等。
為避免或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河流或既有線路的影響,主梁施工多采用拖拉架設、轉體施工、浮托頂推、架橋機架設等方法[3-7]。拖拉架設法即先搭設臨時支墩和拖拉滑道,然后拖拉上部結構至指定位置,具有拖拉平穩、施工高效、作業安全、環境污染小等特點,成為跨越河流、深谷地帶橋梁架設的首選方法。
跨外秦淮河大橋全長157m、寬42m,采用下承式空間多索面異形系桿拱橋結構,主橋跨度大、噸位重,橋梁線性控制精度較高。綜合考慮運輸條件、環境條件和施工安全,本工程采用梁拱分離式拖拉施工方法對主梁進行施工,為保證施工安全,本文對拖拉施工全過程進行仿真模擬與施工監測,評估該施工方法的安全性與合理性。
跨外秦淮河大橋采用下承式空間多索面異形系桿拱橋結構,全長157m、寬42m,拱肋采用六邊形異形鋼箱拱,拱軸線由直線、圓曲線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跨外秦淮河大橋效果
主梁采用正交異形板扁平鋼箱梁,橋梁橫斷面布置為3.5m(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4.5m(拱肋及吊桿區)+11.0m(車行道)+4.0m(拱肋及吊桿區)+11.0m(車行道)+4.5m(拱肋及吊桿區)+3.5m(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橋面設雙向2%橫坡。標準節段鋼箱梁橫向分5個箱體,跨中高度為3.03m,兩端支座處非標準節段跨中高度為4.532m,標準斷面如圖2所示。

圖2 鋼箱梁標準斷面
通過分析橋梁結構形式和設計要求,施工中有以下重難點:①橋位所處外部環境復雜,鋼結構截面尺寸大,運輸條件受限,大型設備進場困難;②主梁跨度大、橋面寬、噸位重、非常規造型,現場地形復雜,支架設計難度大,安全風險高;③拱軸線復雜,拱肋采用六邊形結構,拱與拱交叉節點共4個、拱與梁交叉節點4個,廠內加工難度大;④拱肋為非對稱結構、空間扭曲,線形控制難度大;⑤受汛期影響,水上作業時間短,工期難以控制。
為解決施工重難點,橋梁主體擬采用拖拉施工技術。通過對運輸條件、物資條件、工期要求進行可行性分析,最終采用梁拱分離式拖拉施工方案(見表1)。該方案首先將采用汽運的鋼箱梁發至橋址并焊接,同時在鋼箱梁上組裝拱肋支架。將整體結構拖拉就位,待汛期結束后,將不采用汽車運輸的大節段鋼箱梁通過水路運輸至橋址,進行原位吊裝,再進行拱肋安裝。梁拱分離式拖拉如圖3所示。

表1 施工方案比選

圖3 梁拱分離式拖拉
3.1拖拉施工流程
梁拱分離式拖拉施工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梁拱分離式拖拉施工流程
1)滑道、滑塊設置 采用2條滑道,在主墩及河道通航孔處設置伸縮縫,并采用螺栓相連,傳遞縱向內力。滑道面采用不銹鋼板,與滑道梁進行焊接固定。滑塊在每個主梁橫隔板處設置四氟乙烯板,每個滑道外側設置通長工作平臺。滑塊與梁底采用螺栓相連,減少現場臨時結構與梁體的焊接與切割修補量,滑塊拆除后可采用螺栓直接進行堵塞與補涂。
2)抗滑墩設置 鋼主梁拖拉作業時,千斤頂需支承在較強大的支墩上,因此在北岸主墩內側設置6φ1 000mm×12mm鋼管樁作為抗滑墩樁基,抗滑墩抗側力應大于拖拉克服的摩阻力。
3)拖拉設備 本項目拖拉總噸位約3 300t,采用4套水平連續千斤頂施工。牽引系統設置在岸邊主梁內第2道腹板位置,對稱設置2套2 000t連續千斤頂,每套千斤頂采用9φs15.24鋼鉸線。
水平拖拉系統由水平連續千斤頂、液壓泵站及控制系統組成,拖拉設備如圖5所示。連續千斤頂前后布置,通過控制系統傳感設備交替工作,千斤頂通過工具錨夾住傳力鋼絞線,鋼梁底板下焊接錨扣點,將耳板、插銷、工具錨與傳力鋼絞線相連,當千斤頂拖拉作業時,鋼絞線拖拉鋼梁前移。

圖5 拖拉設備示意
4)拉錨器設置 拉錨器安裝于鋼箱梁腹板下表面,作為千斤頂拖拉點,主梁行進靠近主墩千斤頂時,需倒換牽引方向以繼續拖拉。
5)預拱度設置 滑道設置與梁底縱坡基本保持一致,鋼箱梁應根據設計高程進行拼裝,當橋梁滑移到位時,可基本保證主橋線形。此外,在每個主梁橫隔板下方設置附有高程調節裝置的滑塊,能根據預拱度設計值進行相應調節。
6)糾偏裝置 橫向糾偏裝置設置在滑道支架分配梁上,縱向間距≤60m,確保滑移前后左右有4個糾偏裝置在滑移梁體附近,糾偏裝置與拖拉設備共用控制系統。
如果滑道在拖拉過程中出現不均勻沉降,會導致滑道不平,影響施工安全和精度,如果出現沉降,需暫停施工,待沉降穩定后,頂起滑道,調整到設計高程后再拖拉。滑道調整裝置即在滑道兩側設置頂升牛腿,利用千斤頂頂起滑道,再在滑道與分配梁間通過鋼板墊實。
1)拖拉力施加 拖拉力大小根據摩阻力大小進行調節,并通過油表顯示。如果施加到最大拖拉力時,鋼箱梁仍未能移動,則進行檢查。拖拉過程中應記錄千斤頂壓力表讀數,并對比千斤頂循環拖拉時的數據,避免拉力突然增大或減小。
2)拖拉過程控制 鋼箱梁在拖拉過程中需及時進行橫向偏位糾正。滑道頂面標高根據橋梁底板標高及橋體預拱度進行確定,并保持同一直線,按照平行于成橋后的梁底縱坡進行施工。
3)位移及沉降觀測 重點觀測梁體軸線偏移和臨時墩沉降,拖拉過程中需用糾偏千斤頂及時調整,從施力開始到梁體移動連續觀測,并根據偏位重新調整各千斤頂拉力。
4)限位擋塊控制 全程檢查限位擋塊的工作情況,根據梁段軸線偏差測量值調整限位精度。
為了解拖拉過程中臨時支架和滑道的受力特征與變化情況,確定不利工況,采用MIDAS Civil分析主梁拖拉施工數值,并根據計算結果制定監測方案。
南岸滑道采用兩個滑道組,橫向間距22.5m,每排滑道采用10組支架,組間距分別為9,12,15m。每組滑道由4φ630×8鋼管組成,橫向間距2m,縱向間距3m。鋼管上橫向分配梁采用雙拼HW400×400型鋼。滑道梁采用三拼HN800×300型鋼,沿縱向放置于橫向分配梁上。所有鋼構件均采用Q235鋼材。
水中滑道采用兩個滑道組,橫向間距22.5m,每排滑道采用12組支架,標準段組間中心距12m、凈距9m,每組由4φ630×8鋼管組成,橫向間距2m,縱向間距3m,鋼管立柱間采用φ210×6鋼管連成格構結構。鋼管上橫向分配梁采用雙拼HW400×400型鋼。滑道梁,采用三拼HN700×300型鋼。縱向放置于橫向分配梁上;通航孔處跨度較大,兩側滑道梁用HN1 000×300型鋼,為Q345鋼材,其余所有鋼構件均采用Q235鋼材。
M3~M5標準節段鋼箱梁、初期拱肋支架、滑道梁和下部樁基礎均采用梁單元,滑塊與滑道接觸處采用彈性支承連接,計算過程中考慮結構滑動、人工與器械的補重,取自重系數為1.3,計算模型如圖6所示。

圖6 有限元分析模型
選取橋梁拖拉至不同位置的10個工況,分別計算臨時支架最大支反力及滑道梁的最大應力與位移。施工過程模擬如圖7所示。

圖7 不同工況施工過程模擬
10個工況下的支架最大反力、滑道梁最大豎向位移及滑道梁與臨時墩的最大應力如表2所示。根據GB 50017—2017《鋼結構設計規范》[8]和JTG D64—2015《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范》[9],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要求,能保證臨時結構和主體結構安全,為施工提供合理的計算依據。

表2 有限元模型計算結果
通過MIDAS Civil軟件分析拖拉施工計算結果,對可能出現較大變形和應力的部位設置相應監控測點,以保證整個拖拉過程順利實施。
1)軸偏監測 主梁在拖拉施工過程中,滑道設有橫向限位和調整裝置,確保將主梁軸線偏位控制在允許偏差范圍內,測點布置如圖8所示。

圖8 軸偏監測測點
2)主梁應力監測 采用JMZX-212表貼式應變計監控采集主梁應力,主梁斷面上包含12個測點,沿主梁方向上布設4個監測斷面,共包含48個測點,如圖9所示。

圖9 主梁應力監測測點
3)墩柱變位和傾斜監測 在橋上下游各布置1臺全站儀,在變形監測點上安裝棱鏡,采用全站儀監測墩柱變位,其中墩柱傾斜采用傾角儀完成,測點布置如圖10所示。

圖10 墩柱變位和傾斜監測點
4)墩柱應力監測 頂推過程采用應力計監測墩柱應力,應力計布置于墩身中部,測點布置如圖11所示。

圖11 墩柱應力監測點
跨外秦淮河大橋主梁累計拖拉160.471m,軸偏校正至0。橋梁拖拉監測包括日拖拉進度、軸偏情況、水中臨時墩變形和沉降、永久墩變形和部分臨時墩與主梁應力,通過整理得到7次完整的拖拉監測數據。拖拉完畢后,監測支架受力和變形,通過整理得到主梁就位后的2次監測結果,并復核各參數數據,確保拖拉施工安全完成。監測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拖拉監測情況
拖拉過程中,上部主梁和初期拱肋支架通過滑塊在滑道梁上滑移,而滑道梁鋪設在臨時墩上,相當于臨時墩支撐起上部結構,必須保證臨時墩變形滿足標準。因此,本節對拖拉過程監測數據中的臨時墩變位、沉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選取6個縱橋向位移較大的水中臨時墩L7東~L12 東,6個橫橋向位移較大的水中臨時墩L7西~L12 西進行分析,如圖12所示。縱向變形中,“+”代表向北,“-”代表向南;橫向變形中,“+”代表向東,“-”代表向西。

圖12 臨時墩位移監測數據
L7東~L12東的縱向位移如圖12a所示,縱向位移以向南為主,最大≤12mm,L9東及L11東監測得到的平均位移最大。L7西~L12西的橫向位移以偏東為主,最大≤16mm,橫向位移偏東的原因是拖拉過程中主梁大多向東偏移,東側拖拉力大于西側拖拉力,對拖拉施工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應及時糾偏東側,調整拖拉千斤頂的拉力。水中臨時樁沉降監測情況如圖13所示,東側水中臨時樁沉降略大于西側,最大沉降發生在L3東,為18.4mm。所有相鄰支架不均勻沉降均未超過預警值20mm。拖拉過程中,支架沉降速度較緩慢,相鄰支架未發生較大不均勻沉降。

圖13 臨時樁沉降監測數據
為驗證監測準確性及施工方案合理性,對比模擬結果和監測結果,并對該技術做出合理性評價。
將主梁拖拉到5個位置處,對比東側水中臨時支架順橋向位移與有限元分析結果,認為監測與模擬結果吻合良好(見圖14)。根據圖14a~14d可知,主梁未完全拖拉到位時,水中支架向南側偏移,且從南到北偏移越來越大。監測結果由于受現場條件影響,導致所得數值在模擬結果上下浮動,但未出現較大差異。當主梁完全就位后,水中臨時樁的縱向位移很小,且以向北偏為主(見圖14e)。但監測結果中,局部樁出現向南側較大偏移,這可能是因為6,9號樁在拖拉過程中向南側偏移,拖拉就位后短時間內沒有恢復,其余樁側移的模擬和監測值都較接近。

圖14 臨時樁東側縱向位移變化
對比拖拉到4個不同位置的主梁應力監測值與MIDAS有限元分析結果,如圖15所示。由圖15a可知,拖拉至55.8m時,鋼箱梁應力較小,L2~L5截面測點通過監測和模擬,得到的結果均≤15MPa;拖拉至121.65m時,主梁局部測點應力>15MPa,但未達到20MPa;拖拉至149.75m時,L5截面的9號測點監測壓應力達22.42MPa;拖拉至160.42m時,鋼箱梁主體接近落位,L2截面的10號測點拉應力達到33.75MPa,遠小于預警值。根據結果對比曲線認為模擬結果與監測結果吻合良好,拖拉過程中主梁未出現不利的受力情況。

圖15 主梁應力變化
對比拖拉到3個不同位置的臨時墩應力與有限元分析結果,如圖16所示。其中AS1,AS2代表岸上2根臨時墩;SZ7,SZ8代表通航孔兩邊水中臨時墩。由圖16可以看出,岸上臨時墩應力較小,最大值≤2.75MPa,遠小于預警值。水中臨時墩以受拉為主,L7號墩最大監測應力達到21.9MPa,這可能是由于通航孔處跨度較大造成的。

圖16 臨時墩應力變化
1)分析跨外秦淮河大橋的工程特點和技術難點,研發下承式空間多索面異形系桿拱橋梁拱分離式拖拉施工技術。
2)詳細介紹梁拱分離式拖拉的施工流程和工藝,并指出施工過程中需控制的關鍵點。
3)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反映拖拉過程中支架、滑道梁的受力狀態和變形情況,計算結果滿足規范要求,可保證拖拉施工安全,并設置相應監測方案。
4)監測結果與模擬結果具有良好的吻合性和變化一致性,為拖拉施工提供可靠保障,同時驗證梁拱分離式拖拉技術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