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東
新冠疫情應對是當下衡量各國國家治理水平與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指標之一。中國防控疫情卓有成效,不僅成為去年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也成為與世衛組織合作向他國提供疫苗等抗疫資源最多的國家。2月初,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向巴基斯坦等53個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援助,已經和正在向22個國家出口疫苗,中國為國際抗疫所做貢獻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然而西方有聲音認為,中國抗疫的國內外表現沒有帶來軟實力的增強,反而引發他國民眾的負面看法,導致國際影響力的下降,這種說法符合事實嗎?
首先,關于中國抗疫的國際敘事出現嚴重撕裂,轉移了人們對中國國際貢獻與疫情防控事實的關注視線。中國對新冠疫情研究及防控的探索與實踐,確保了國民整體健康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穩步推進。中國堅定推進國際抗疫合作、向國際社會提供疫苗等公共產品,促進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理解。相比之下,美國等個別西方國家一些政客的“政治抗疫”“甩鍋抗疫”害人害己,他們與一些媒體和輿論在中國抗疫敘事議題上默契配合,渲染出中國隱瞞疫情誤導輿論的敘事,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輿論鼓動。國際抗疫中,中方做得多說得也不少,而西方做得少但說得尤其多,這導致國際輿論場上的“中國抗疫敘事”出現混亂與反差。做與說(或行動與輿論)的協調匹配極其重要,否則,陰謀論和投機者得勢,實干者受損。西方一些輿論綁架中國抗疫敘事的鬧劇將演變為一場悲劇。
其次,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將疫情國際影響力升降導入到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框架中,有意曲解中國的抗疫努力和國際貢獻。美國在新冠疫情蔓延過程中應對失當,國際影響力驟降。但美國前期確定下來的與包括中國在內一些國家展開地緣政治競爭的既有戰略,使其不愿忍受它國影響力上升的客觀事實。美國一些政客和勢力試圖影響國內及盟國政府及公眾對病毒溯源和疫情應對等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使得任何在國際上探討病毒溯源及防控問題的議程,無一不打上美國與他國政治角力的烙印。其對中國國際抗疫影響力的詆毀與扭曲,既帶有強烈的重塑國際格局企圖,又有為疫情后所謂國際追責索賠做鋪墊的詭計。只要世衛組織或其他國家沒有得出病毒起源于中國或中國抗疫不力的結論,就很有可能遭遇他們不遺余力地詆毀,以此抹去中國在國際抗疫中做出貢獻所獲得的事實上的影響力。對疫情中中國國家影響力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衡量西方社會內部對中國看法客觀與否的標準之一。西方一些政客和輿論扭曲西方社會乃至其他國家不明真相民眾對中國抗疫貢獻的理解,煽動社會不健康情緒,也將是場悲劇。
再次,西方國家一些政客和輿論無法客觀認識中國抗疫國際影響力的根源,是無法客觀認識中國模式。中國在抗疫過程中能夠有效匯集資源、立竿見影地達成防控效果,從而使得中國模式在世界上引起越來越多關注,這是包括美國在內西方國家一些政治精英難以接受或十分忌諱的事。在他們眼中,西方模式是普世適用的,當他們看到中國模式在抗疫過程中的有效性時,選擇以不遺余力地抹黑來拒絕其所不愿接受的事實。這樣一種模式之爭的固執思路,導致他們無法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為國際抗疫所做貢獻及中國國際影響力實質上升的現實。
最后,病毒溯源與應對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議題,各國抗疫國際影響力大小,不能由西方媒體與輿論來定調。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在群體性崛起,西方社會內部出現嚴重撕裂和危機。國際社會主流議題不能由西方媒體和輿論單方面拍板定調,而應當更多考慮和尊重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認識和判斷。當前西方一些輿論對國際抗疫合作的解釋存在一個非常不健康的態勢,西方尤其是美國不能向其他國家提供充足的抗疫公共產品,卻又不斷宣揚自身要在國際抗疫中發揮領導作用,而中國不僅僅在向世界表明合作抗疫的立場,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地提供疫苗及相關抗疫物資。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口惠而實不至,正使得相當數量的非西方國家及部分西方國家內部理性民眾認清西方一些政客與媒體抗疫敘事的虛偽性,促使他們對中國國際抗疫影響力大小形成合乎現實的判斷。確實,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上所占據的傳統優勢,催生出有關中國抗疫的偏頗結論,這不利于抗疫國際共識的形成。
總的來看,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上的相對優勢沒有變,西方一些國家對華戰略競爭態勢沒有變,西方一些政客和輿論貶低中國影響力的態度也沒有變。但是,隨著中國在國際抗疫合作中的持續貢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感受到,其國際影響力提升是必然的現實和趨勢。我們要提醒一些西方媒體:鼓噪中國抗疫影響力下降的聲音,不僅背離客觀事實,也會破壞當前國際抗疫所取得的成效,打擊真正的實干者的積極性。▲
(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