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甲嘉 靳敏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環境質量也呈現逐漸惡化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對城市環境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綠色社區的相關實踐在社區層面推廣生態環保和綠色消費等理念,踐行綠色生活行為。這有助于公民認識和行使自己的生態環境權利和責任,有助于為新時代城市環境治理提供更廣闊的思路和更豐富的經驗,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格局。
一、推進城市環境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借鑒全球治理委員會對于治理的定義,治理是個人或機構通過一定的方式管理共同事務,使矛盾得到緩解、利益得到調和、行動得到認可的持續過程。城市環境治理可闡釋為,不同主體運用一定的手段與方法規范、引導、限制、監督與協調城市環境公共事務的一系列行為活動的總稱。城市環境治理作為城市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在于多元主體對城市環境公共事務的合作參與和互動協調,期望通過“多元共治”的過程實現“多方共贏”的結果,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指出,城鄉建設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并要求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的過程中,“推動綠色城市、森林城市、‘無廢城市’建設,深入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該政策不僅肯定了城市環境治理之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性,也具化了城市環境治理的方向。面對城市環境治理對推進城市綠色發展、實現美麗城市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居民對美好生活、優美生態的訴求,城市環境治理及其能力提升勢在必行。
我國新《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提出,“公眾參與是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提到,要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高市場主體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面對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發展趨勢,作為典型公共產品和環境治理重要場域的城市環境治理,已經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命令控制型手段,要認清和緊跟環境治理趨勢,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凝聚多元主體共識,形成城市環境治理的強大合力。
二、綠色社區的發展與實踐
(一)綠色社區的概念
綠色社區,又稱為生態社區和可持續社區,強調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環境(區)的生態關系整合,以及自然生態環境、建筑、基礎設施、社區社會服務、社區文化管理和居民家庭多方面的有機融合,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生態環境優美、社區服務完善、文化教育發達、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穩定和生活質量優良的人居環境理想模式。
(二)政策引導下的中國綠色社區實踐
從1996年起,我國部分城市率先創建“環保示范小區”活動,后來逐漸演進為綠色社區。期間,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指導文件,NGO和相關企業也開展了模板社區的實踐探索。1999年,國務院簽發了《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住宅建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新建住宅采暖必須達到節能標準。2001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現生態環境部)頒布了《2001年—2005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提出“各級宣傳部門要把‘綠色社區’的創建活動逐步納入文明社區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中”。并提出,綠色社區的主要標志是:有健全的環境管理和監督體系;有完備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有節水、節能和生活污水資源化舉措;有一定的環境文化氛圍;社區環境要安寧,清潔優美。
在國家政策與標準的引導下,各城市相繼建立了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社區評價體系。例如,北京出臺了《北京市綠色生態示范住區規劃設計導則》等指導文件,有效地推動了地方綠色社區的創建進程。與此同時,以地球村和自然之友為代表的環保社會組織通過多種形式與政府合作,致力于綠色社區的理念引入和模式設計,有力推動了國際理念的本土化進程。在政府、社會組織和相關企業等的通力協作下,涌現出北京建功南里社區等優秀的綠色社區案例。
三、綠色社區建設對城市環境治理的積極作用
通過社區參與來推動城市環境治理的現實意義,不僅在于加強基層治理水平、深入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的外在要求,也源于社區具備城市治理基本單元、城市環境政策試驗田和社會治理先行區等獨特屬性的內在需求。
首先,社區作為城市組織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單元,是政府與社會(公民)關系的中間橋梁,發揮著上傳下達的作用。社區不僅可以作為可持續發展、綠色消費和生態環境保護理論到實踐的重要載體,也可以是落實城市環境治理工作、開展城市環境治理行動、分解城市環境治理任務的單元格,是將“面任務”和“線任務”化作“點任務”,并逐個擊破的重要落腳點。
其次,社區作為社會和城市的縮影,發揮著透視反饋的作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社區聯系千家萬戶,在落實和開展治理工作的同時,可以快而有效地獲取社區及社區居民的反饋,有利于政策的適應性調整。經過國內外實踐檢驗的綠色社區已經被證明可以作為城市環境治理的試驗田,通過小區域試點來為城市乃至更高層級、更大區域的環境治理行動提供經驗。
最后,社區治理涵蓋政府機構、社區組織、社區居民和物業等核心利益主體,針對在其他層級環境治理活動中出現的公眾參與不足和多元共治乏力問題,社區層級的環境治理更容易調動起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等核心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形成多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環境的理想格局。
四、綠色社區實踐對城市環境治理的啟示
綠色社區實踐所形成的城市環境治理經驗,對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和促進中國城市環境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啟示,具體為以下四點。
第一,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的合作,把生態環保和綠色消費納入政府社會治理決策和社區管理日程,在社區層面建立城市環境治理的公眾參與機制和多元共治機制。以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為例,針對工作中各利益主體間存在的諸多責任和利益分歧,地方住建部門、環保部門等應積極聯動社區組織、物業、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環保組織、社區志愿者和社區居民等多利益主體開展垃圾分類,充分發揮環保組織和志愿者隊伍等在社區工作的優勢,通過政府引導下的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試點示范,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區垃圾分類治理模式。
第二,選擇有基礎、有條件的社區深入開展綠色社區試點和示范,通過試點和示范不斷總結和完善社區環境治理模式的標準和評價體系,不斷提煉和完善中國綠色社區建設的標準和評價體系,以“中國實踐”豐富和完善全球城市環境治理理論,并將中國經驗輸送給國際社會。
第三,定期開展社區管理層面的環境保護能力建設,提升社區參與城市環境治理的水平。例如,組織開展社區管理者和志愿者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等專業知識培訓、綠色社區試點示范經驗宣講、優秀案例社區的實地考察學習等能力建設項目。此外,要充分發揮基層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調動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在城市環境治理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四,加強社區作為生態環境教育主渠道的影響力,多種形式并舉普及生態環保相關知識。例如,通過生態環保和綠色消費相關知識和實踐成果在社區層面的宣傳展示、專家學者進社區、節能超市進社區、社區綠色模范家庭評選、家庭人工生態系統示范、社區支持有機/綠色農業和垃圾分類回收優秀實踐案例分享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和節能環保知識的宣教,提升和培育社區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讓社區居民積極配合和參與綠色社區建設,實現從下到上和從上到下雙向推進的城市環境治理新局面。
(責任編輯:陳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