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
編者按: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以經濟、便捷等特點,成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電動自行車產業快速發展,保有量迅猛增長。但由于源頭管理乏力、法律法規不完善、執法手段缺失等因素,違法行為突出、交通事故頻發,特別是“飛線”充電、室內充電等違規行為導致火災事故頻發,嚴重影響道路通行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本期“街鎮之窗”特刊登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街道和大興區觀音寺街道的做法,以饗讀者。
2018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對電動自行車的生產管理、市場準入、登記制度、路面管理等進行了明確規范。為了引導居民定點充電,預防和遏制因違規充電等問題引發的火災事故,2020年3月,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出臺了《海淀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建設實施方案》,在全區范圍內開展集中充電設施建設工作。以上各項政策的頒布,既考慮了交通秩序和行車安全,又兼顧了市民需要和行業發展,為電動自行車的全環節管理提供了規則范本。
一、萬壽路街道電動自行車管理現狀
萬壽路街道轄區共有27個社區,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近萬輛,社區內共有電梯682部,車棚359個,電動自行車經營商戶4家。目前,27個社區共安裝充電設施(包括充電樁和充電柜)312個,已實現社區集中充電設施全覆蓋,并計劃年底前實現轄區119個小區充電設施全覆蓋。
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成立安全生產檢查隊,聯合市場監管所、消防部門、管片民警、社區物業等,針對轄區內出售違規電動車、非法改裝電動車、違規充電、存放及其他安全隱患問題進行定期巡查和處置整改,并召開工作例會,研判安全形勢。2021年以來,累計開展巡查362次,清理各社區內樓道堆物、堵塞通道點位177處,其他安全隱患點位81處。
二、當前電動自行車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停放充電不規范
隨著電動自行車的廣泛使用,居民小區內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還不夠普及和便捷,充電問題受到眾多使用者的關注。有的居民喜歡將車放在車棚內充電,有的居民從樓上拉“飛線”充電,更有甚者,直接將電動車騎至樓上充電。因此,一段時間內,在各小區樓道、車棚、道路旁到處都是隨意充電的電動自行車,而且往往充電時間過長,導致電池持續高溫發熱。這極易引發起火爆炸,是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的罪魁禍首。
(二)電池質量不過關
電池質量不過關是各類電動車事故的導火索。首先是電池質量不合格,部分商家為節省成本使用無合格證、無廠名廠址等來源不明的蓄電池。其次是擅自改裝電池,將體積大、容量小的鉛酸電池非法改裝成體積小、容量大的鋰電池。改裝過程中容易破壞整車電氣線路的安全性能,從而引發車輛電氣線路過載、短路等故障。
(三)非法改裝改造
根據國家《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電動自行車最高時速為每小時25公里,且車速、功率、電壓和腳踏騎行能力均不能更改。但有的商家為迎合消費者需求,私自對電動自行車進行改裝,如改裝原廠配件、外設蓄電池托架、私自拆除限速器、取消腳踏設施等。這些違規行為導致電動自行車重量變大、速度加快、充電狀態不可控、制動性能不穩定,成為危害人身安全的“幕后黑手”。
(四)違法違規行為高發
由于電動自行車使用者對車輛性能的需求,市面上銷售的電動自行車逐漸向大功率、高車速等方向發展。有的電動自行車已經接近甚至超過輕便摩托車的性能,游走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管理的邊緣地帶,導致非機動車登記制度名存實亡。界定難引發規范難,目前對違規電動自行車駕駛行為沒有強有力的懲罰和約束,因此,不戴安全頭盔、超速行駛、酒后駕駛、任意占道等現象屢禁不止,無牌無證、假牌假證、違規逆行等現象多發高發。馬路上隨意穿行的電動自行車如“脫韁野馬”,成為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隱患。
通過梳理分析,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生產銷售監管不到位。相關單位未能把好產品質量關,未能對經營商戶定期開展專項檢查摸排,沒有對經營品牌、進貨渠道、庫存狀況等進行建冊登記,致使大量非標電動車進入市場流通。二是集中充電設施不完善。目前社區充電設施正處在規劃建設階段,各種功能還在試驗和探索中,尚未在所有小區中實現全覆蓋,居民無法便捷高效充電。三是執法處罰不嚴厲。對電動自行車闖紅燈、逆向行駛、違規在機動車道行駛等交通違法行為監管不及時,處罰不嚴格,還有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的地方。四是使用者安全意識不強。雖然出臺了法規和條例,各類警示案件觸目驚心,但居民仍存在僥幸心理,對各類宣傳普及未能入腦入心。
三、加強電動自行車安全管理主要做法
電動自行車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高效便攜充電、安全常識普及、定期排查整治等方面。萬壽路街道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協調各主體單位群策群力,積極擔當,主動作為,多層面、多角度協同合作,用實際行動切實維護轄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一)廣泛宣傳,提高安全意識
充分利用各類宣傳載體,開展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宣傳提示,發布電動自行車火災防范要點和安全提示,講清危害、講清后果、講清責任。街道多次組織民情專員包片進行承諾書簽署,累計發放消防安全宣傳資料580余份,協調社區物業開展應急逃生自救訓練,普及消防安全常識和逃生自救技能,教育和引導居民自覺執行電動車安全規定。各社區在公告欄、電梯轎廂、樓道等位置張貼宣傳海報,利用LED屏滾動播放警示案例,并針對平房區、筒子樓、高層建筑和社區內商戶、辦公場所等消防重點單位,開展入戶宣傳,使電動車不進樓、不入戶、不在樓內公共區域充電,嚴禁飛線充電的規定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其他宣傳方式包括,開展超標電動自行車違規上路宣傳,在華熙“外賣小哥驛站”進行“先鋒騎手”電動車充電及騎行安全宣傳,聯合萬壽路學區在育英學校開展“平安建設進校園”活動等。
(二)源頭治理,堅持疏堵結合
依托“四民工作法”,運用“吹哨報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監管所、消防部門、管片民警和物業單位作用,加大安全檢查頻次,對違規行為做到早發現、快處置、防反彈。街道安全生產檢查隊定期對轄區電動車銷售點、快遞站、中介機構等重點單位開展安全檢查,發放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告知海報,督促各企業商戶整改安全隱患問題。萬壽路市場監管所、消防等職能部門負責對轄區內所有電動自行車銷售門店、維修店等開展監督檢查,重點檢查是否有銷售不合格電池、非法改裝電池及非法改裝、拼裝電動自行車的違法行為,提醒嚴禁在銷售場所內充電。社區檢查和物業巡查雙輪驅動,對電動車充電區域的用電安全、小區電動車停放是否堵塞消防通道,是否存在私拉電源線路、亂接插電板等情況進行重點盯防、重點檢查。
(三)靠前規劃,實現便捷充電
對于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整治亂停亂放、糾正上樓入戶充電和飛線充電是一方面,加快落實好配套充電樁建設是另外一方面,否則居民無法及時高效充電,各類問題還會卷土重來。萬壽路街道協調物業單位主動作為、積極對接,做好充電樁的規劃、選址、設備、平臺、施工等工作,提出了“短期安裝能到位,長遠服務有保障,居民便捷得實惠,確保安全不走樣”的工作思路,轄區27個社區已安裝充電設施(包括充電樁和充電柜)312個。隨著電動自行車共享充電樁服務需求不斷上升,“車樁比”不配套問題進一步凸顯,街道以萬壽路甲15號社區為試點,在所屬五個小區實現充電樁共享網絡全覆蓋,供給側服務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四)傾聽民意,做好后續保障
充電樁網絡覆蓋社區后,為避免出現建了不管、浪費資源的“僵尸樁”,同時讓居民停車安心、充電便捷、用得實惠,部分社區黨委主動協調共建單位聯動籌資,加大電動車充電樁投入力度,進一步推動充電設施合理布局。物業單位在硬件設備、信號覆蓋、充電費用等問題上聽民意、順民心,及時與設備供應商協商洽談,降低每度電收費標準,實行“計時加電量”的收費模式,消除居民對充電費用的疑慮,更加以民為本、普惠于民,實現了停車有序、充電便捷。小區環境更加美觀,社區形象更加整潔。
(五)科技賦能,彌補管理短板
電動車進入電梯可能引發電梯故障、起火風險等險情。除了引導居民使用共享充電樁,對電動車充電進行源頭疏導、上樓堵截外,街道還利用科技手段,在小區電梯加裝電動自行車電梯阻車器。一旦發現上樓車輛,阻車器會自動報警,電梯門隨之鎖定,直到電動車退出,電梯才可恢復運行。對此,居民反映使用效果良好。運用科技手段精準識別、輔助管理,既彌補了人防力量短板,也降低了消防隱患,進一步規范了電動自行車日常管理。
四、深化電動自行車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電動自行車事故警示我們,必須給電動自行車裝上“防護網”,加上“安全鎖”,套上“緊箍咒”。下一步,萬壽路街道將嚴格落實“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要求,結合地區實際,查擺管理漏洞,提高工作實效,更有針對性、更全面地管理好電動自行車,既能滿足群眾合理需求,也能維護好本地區安全、暢通、文明、有序的良好形象。
(一)加強對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的管理
首先,小區內要規劃專門的電動自行車安全停放場所,安排專人加強管理,并配備專業消防器材,充分發揮消防部門、管片民警和民情專員作用,加大隱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從源頭杜絕“飛線充電”、推車進樓現象。其次,要加大對物業單位的督促,不斷完善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建設,按期完成海淀區下達的199個充電設施的點位安裝任務,盡快實現119個居民小區充電設施全覆蓋。
(二)推廣電動自行車禁入電梯管控系統
電動自行車規范停放與嚴禁上樓需“雙管齊下”。要加強科技賦能,在萬壽路甲15號社區、五棵松紫金長安、今日家園等重點社區內先行先試,發揮科技手段在火災防控工作中的作用。
(三)聯合職能部門加強檢查監督
聯合市場監管局和工商部門對轄區內電動自行車及其配件的銷售經營主體進行摸底排查,做到情況清、底數明。嚴厲打擊無照經營行為,對違規生產、銷售電動自行車的商戶及其產品加大曝光力度,號召居民購買正規廠商售賣的合格產品。同時,根據摸排結果,集中約談一批電動自行車銷售經營主體,告知其應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嚴禁其銷售假冒偽劣和不合格商品。
(四)嚴格號牌注冊登記管理
根據規定,不在《北京市電動自行車產品目錄》中車輛申報的臨時標識已于2021年10月31日過期。下一步,要聯合車管所開展好“一車一證”登記,向居民宣傳好號牌申報相關事項,登記結束后及時建立街道臺賬。聯合交管部門嚴查電動車無牌無證上路、占用機動車道、超速、逆行、違法載人等交通違法行為,特別是對無牌上路行駛且無法提供合法手續的車輛,依法督促車主及時登記上牌。
(五)提高居民消防安全意識
持續用好各類媒體,廣泛宣傳違規使用電動車的危害性,教育居民文明駕駛電動車、遵守交通安全規則,用好群防群治力量,同時引導群眾購買、使用符合標準的電動自行車。要結合車輛銷售和牌證辦理,對車主進行簡易的操作規程、應急措施培訓和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幫助其掌握正確的操作技能,增強安全意識。
(責任編輯:陳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