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佳麗
摘?要:微博空間熱點議題層出不窮,評論行為逐漸演變為一種意見表達的重要手段。本文借助馬克斯·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通過參與式網絡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法,進一步分析微博評論的心理動因。研究發現,工具理性下的微博評論出于增加權重心理和利益驅動心理;價值理性下的微博評論出于公共參與心理;傳統行動下的微博評論出于娛樂消遣心理和群體歸屬心理;情感行動下的微博評論出于自我情緒宣泄心理和群體心理。同時也指出網民評論心理的復雜性,在分析心理動因的基礎上提出了輿論引導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微博評論;社會行動理論;深度訪談;心理動因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2-0034-04
一、理論基礎和研究設計
微博評論是指微博用戶針對某一話題、問題、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1]。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人們已經習慣了圍觀,評論成為人們表達“關注”、輿論監督的重要手段。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以下簡稱“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把社會行動作為觀察和理解社會的出發點。按照理性成分遞減原則,把社會行動劃分為4種類型:第一種是工具理性行動,是指以有效的、精心計算的手段,達到功利主義或工具理性的行動;第二種是價值理性行動,是指出于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追求行為的倫理價值和社會公益;第三種是傳統行動,是指一些根深蒂固的習慣性的行動,強調對權威的服從和尊重;第四種是情感行動,是指出于感覺、激情、情感決定的行動,強調即時的感情抒發[2]。本文借助方飛對于網絡公共表達的劃分方向[2],以馬克斯·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為基礎,把微博評論劃分為下四個方面:工具理性下的微博評論、價值理性下的微博評論、傳統行動下的微博評論、情感行動下的微博評論。
韋伯指出,雖然社會的宏觀結構是超個人化的,但它仍然與行動者的行為有關[3]。理解社會行動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觀察,即通過直接觀察來理解社會行動的意義;第二種是解釋性理解,即根據動機來把握行動者賦予行動的意義[4]。現階段,學界對微博評論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對微博評論的特點、類型、功能和社會影響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文獻分析、內容分析、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其中,在分析微博評論者心理動因時也多采用文獻分析和問卷調查法,缺乏與微博評論者之間的深入訪談。
本文則通過網絡觀察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從心理動因的角度解釋微博評論行為。筆者選取了2019年微博討論度較高的5個熱點事件:國慶閱兵、李心草溺亡、四川涼山森林火災、雪莉自殺、人類首張黑洞照片[5]。通過微博平臺獲取5個事件中熱門微博榜首下面的評論者,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每個話題中抽取5個評論者,組成25人的訪問對象。“國慶閱兵”話題下的5位受訪者編碼為1.1~1.5,“李心草溺亡”話題下的5位受訪者編碼為2.1~2.5,“四川涼山森林火災”話題下的5位受訪者編碼為3.1~3.5,“雪莉自殺”話題下的5位受訪者編碼為4.1~4.5,“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話題下的5位受訪者編碼為5.1~5.5。每位受訪者的訪談時間均控制在60分鐘,鼓勵受訪者在既定的主題和采訪范圍內自由表達。
二、 微博評論的心理動因探析
(一)工具理性下的心理動因
1.增加權重心理
增加權重心理是指評論者為了在微博空間里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本、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心理。微博用戶擁有自我表達的權利,但是話語權力并不平等。一些在各自領域已經功成名就的人可以毫不費力地獲得關注,而草根用戶卻沒有這樣的“先天優勢”。想要成為草根意見領袖,就需要付出“行動”來積累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指“參與者在其行動中獲取并使用的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6]。每個微博賬號都會有不同的權重,頻繁且高質量的微博評論能夠提高賬號的權重系數。只有權重高才能夠搶到熱評,否則就算獲得很多點贊,評論也會沉底。當前排優質評論得到了博主的回復,會帶來新一輪的互動狂歡,形成“馬太效應”。
受訪者2.5:“評論多了會增加權重,一般你去一些大V下面評論,有時候可能你獲得的贊不多,但是如果你權重高,也會在前排。”
受訪者3.1:“經常評論的時候字數多權重會很高。你權重高的話給別人評論會一下子就到前排,他正好點進評論看到你的評論吸引他的話,可能會給你翻牌。”
2.利益驅動心理
利益驅動心理是指一些營銷博主為了實現流量變現而主動參與評論的心理。營銷博主并非通常提到的營銷號,只是其運營賬號時產生了盈利行為,故而稱為營銷博主。營銷博主賬號運營有3個環節。首先是內容定位,博主通過持續分享有價值的信息博得用戶的關注;其次是粉絲維系,只有盡可能地把潛在的用戶轉化為牢固的粉絲,這一環節才算成功;最后,粉絲出于對博主的信任,會將自己的關注轉化為購買行為,實現這一鏈條的最終價值。博主與產品方事先商定“廣告費”,而“廣告費”通常是由微博賬號的粉絲量與本條帶有廣告推送的微博的閱讀量決定的。因此,粉絲維系是營銷博主最在意的。營銷博主粉絲維系需要尋找潛在的KOL用戶,第一時間響應粉絲的訴求,并設計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讓粉絲獲得參與感,提高粉絲互動頻率。
受訪者2.2:“評論為了提高互動,增強粉絲黏性,提高微博活躍度,提升微博曝光率。”
受訪者5.2:“通常評論都是會的,也會回復私信,增加黏性,包括引流到微信上。”
(二)價值理性下的心理動因
價值理性下的微博評論多是出于公共參與心理。公共參與心理是指用戶在微博上參與公共熱點事件的討論,并希望通過輿論壓力推動事件向合理方向發展的一種心理。從訪問結果來看,參與公共事務是影響人們評論的主要因素。一些與政府部門有關的且涉及人們切身利益的事件容易成為網民參與討論的觸點[7]。以2019年微博空間典型的李心草溺亡事件為例。2019年10月12日,微博用戶@李心草媽媽發布的其女兒李心草溺亡前的監控視頻在網絡上熱傳。監控錄像顯示,李心草落水前曾被室友帶來的兩名陌生男子毆打,這使得警方“意外落水”的說法站不住腳。
由于對此案件缺乏公正嚴明的調查,網民紛紛猜測涉案男子有很強的“背景”。一時間,網絡輿情激蕩,形成了喪夫喪女的弱勢母親與受賄失職的權力警察的對峙。在此背景下,李心草事件引發了眾多網民的圍觀,人們紛紛等待真相能夠被盡快調查出來,給關注者一個交代。輿論在緊逼,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機構也紛紛發表評論,呼喚用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盡管公安機關意識到輿情事件開展公開調查的重要性,但還是陷入了“塔西佗陷阱”。輿論一方認為,當初李心草母親如果沒有堅持觀看監控錄像并在微博上尋求幫助,真相可能永遠無法得知。
微博上的一樁樁“李心草事件”的爆發并非偶然,因為事件本身存在著“強弱鮮明的對立”,為其在網絡空間引爆輿情提供了焦點。這類輿情事件頻頻引起輿論激蕩恰恰反映出現實社會中人們利益訴求的“無力”,迫使人們轉而在網絡空間抱團抗爭。這種抱團抗爭看似野蠻,卻是使表達渠道逐漸完備化的一種方式。
受訪者1.5:“喜歡刷與社會有關的熱點話題,比較關注發布官方新聞的博主。作為新時代青年,我認為關注社會熱點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素養,這是我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受訪者5.5:“評論的話題多是針對當下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參與話題評論,可以上應國家政策和發展趨勢,下接地氣和民生關切,進行正面的、正確的輿論引導。”
(三)傳統行動下的心理動因
1.娛樂消遣心理
娛樂消遣心理是指用戶出于好玩、放松、尋找樂趣的目的參與評論的心理。娛樂消遣可以通過3種形式獲得:(1)評論搞笑、有趣的娛樂化內容達到釋放壓力、放松心情的作用;(2)把評論本身作為“游戲”,用幽默的文字配上惡搞式的表情包和搞笑圖片達到戲謔的狂歡;(3)一些評論者善于通過“抖機靈”的形式搶“沙發”,從而達到消遣的目的。然而,過度的玩樂造成微博空間泛娛樂化現象嚴重,一方面是評論信息的娛樂化,另一方面是傳播符號的娛樂化[8]。無節制的戲謔打破了嚴肅與娛樂的界限,展現出反叛和對權威的質疑。
受訪者1.1:“評論里有很多樂趣、很多段子,畢竟自古評論出人才,這是微博最精華的地方。”
受訪者3.3:“我喜歡評論一些土味視頻博主,比如土味挖掘機,覺得好玩,視頻比較搞笑。”
受訪者4.5:“有一個博主叫微博搞笑排行榜,我只評論她的微博。她每天晚上會有一個話題,我有時間會去搶熱門。就會有很多人給我點贊和評論,有時候還會漲粉。”
2.歸屬認同心理
歸屬認同心理是指人本能地想要“歸屬某類”的心理。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快速更迭的技術、高速發達的交通、巨大的人口流動,改變了以往以血緣、地域為基礎的集聚方式,帶來了人的異化和疏離。但是人類是社會動物,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仍然有群居和“群體歸屬”的本能需求。因此,地域聚集的傳統不斷轉變為心理聚集,亦所謂脫域性[9]。在微博空間,人們出于相同的興趣可以選擇對同一個話題發表評論,聚集在話題區的一群人雖然彼此不認識,但卻有著微妙的聯系。評論者在心理上對自己進行“歸類”“站隊”,渴望尋求他者的支持。
傳統的習慣和觀念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被消解和重建,在微博評論中表現為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和使用。語言在心理歸屬感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一類語言可以創造出一種自然的心理親密感。有些網絡語言態度戲謔且不遵守語法規則,挑戰著社會通用語言的正統性和規范性,但對于群體認同、群體合意的快速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融入群體的過程中,個體會不自覺地遵守群體內部的話語規則,來表達“我們”的身份認同,但各群體之間的界限壁壘、意見整合、共識形成的難度卻也不斷加大。
受訪者1.1:“在飯圈愛豆發帖去評論就很正常,頂自己愛豆的帖子。”
受訪者1.5:“看看網友都是怎么想的,有沒有會和自己想法類似的,比如現在的疫情,會關心大家比較關注哪些方面吧,如果是時事,會仔細看看。如果是娛樂新聞,粉絲控評,基本不怎么看了。”
(四)情感行動下的心理動因
1.自我情緒宣泄心理
情感行動下的微博評論是將評論作為自身情感宣泄的手段,借助熱點公共事件發泄情緒的心理。由于微博評論存在強交互性,簡短的信息傳播特性讓情緒傳遞比客觀事實更易傳播。當人們忙于追逐熱點信息,急于表達觀點,過分沉溺于情緒的宣泄,使得個人具體的情緒化表達與他人產生情感共鳴,產生連接后成為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社會整體情緒[10]。當前社會發展中出現了利益失衡、貧富差距大、價值困惑、信任缺失等問題,導致網絡空間也充斥著焦慮、不滿、仇恨、逆反、無聊、冷漠等負面情緒[11]。研究表明,在微博熱點話題的互動參與中,憤怒情緒的用戶相對更加活躍[12],在情感宣泄的驅動下,極端觀點更為偏激。暴力辱罵、強勢專橫的話語導致理性評論者不敢發表與之相悖的觀點,否則會被“群起而攻之”。
受訪者3.3:“微博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消遣發泄,宣泄情緒的地方。”
受訪者4.4:“以前就因為發了個評論就被很多人罵,現在就本著謹言慎行的態度,不敢隨意發表評論。”
2.群體心理
情緒感染和行為模仿是群體心理發生的兩個重要機制,情緒化評論者利用群體感染尋找潛在支持者,從而收獲個體意見表達背后的群體支持。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到,群體追求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雖然勒龐說的“群體追求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有些片面化、絕對化,但“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卻是大多群體習慣的表現。
微博空間在民主監督、民意反饋、反腐倡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過度的情緒化表達存在群體操縱的危險,對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13]。從大多輿情事件分析來看,負面情緒的可蔓延性和感染性等特點很容易迅速聚集,引起網民的情緒共振。非理性會席卷整個輿論場,甚至事件的走向都被輿論裹挾。但從訪問結果來看,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自己能夠識別“惡意評論”,并不會受其影響,更有受訪者表示能夠“去粗取精”式地對待微博評論。
受訪者1.4:“評論確實能夠互動,不能直接關閉,但是需要一些正確的引導,有些微博話題下面清一色都是水軍在帶節奏,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跟著被帶偏。”
受訪者3.5:“發表評論的時候我會觀察各種情緒和立場動機,大片一邊倒的評論會讓我警惕。”
受訪者4.3:“評論一般不會影響,我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觀察,心里默默堅持自己的觀點,除非涉及地域黑。”
三、結論與思考
在現實中人們可討論的話題豐富多樣,瞬時參與評論的心理也不盡相同,因此很難對評論者的心理采取簡單的劃分。從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出發,考察微博評論心理動因無疑化解了分析的難度,存在一定的可行性。
基于增加權重心理、利益驅動心理、娛樂消遣心理和歸屬認同心理的微博評論沒有實質性的危害,但仍要采取適當的規范措施,加強對平臺盈利賬號的監管,減少低質重復的內容對網絡資源占用。其次,微博用戶應提高媒介素養,在評論嚴肅新聞時,不能求一時的關注度而污染評論空間。意見領袖作為態度導向者也應當樹立責任意識,引導粉絲正確地參與公共討論,在陪伴感得到滿足的同時積極凈化網絡空間。
相比之下,基于公共事務參與心理、自我情緒宣泄心理和群體心理的微博評論是需要相關部門加大關注和引導的。在公共事件發生時,涉事部門應及時疏導和化解公眾情緒,防止信息渠道不暢而造成謠言泛濫,避免人們因急躁沖動的情緒感染而受到無意識的心理暗示。網絡輿論雖然更愿意向弱勢群體傾倒,但也并不意味著輿論只關照弱勢一方。現實生活中的強勢群體需要在網絡空間中以弱勢的形象存在,相關部門在面對此類事件時應當巧用“弱傳播”的技巧為自己贏得信任空間。微博用戶也應當合理情緒表達,防止被惡意操縱。微博平臺也應當維護平臺秩序,完善評論過濾系統,既能保障網民的正常表達,又防止鍵盤俠偏激的表達污染微博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訪談對象數量較少,訪談話題選擇覆蓋并不全面。后續的研究可以多選取不同話題以及不同話題下的評論者,增加樣本用戶的多樣性;其次,本文只探討了評論者的心理動因,缺少評論內容與評論話題之間關系的心理分析以及微博用戶在評論下的互動心理的深層次挖掘。未來在關于微博評論的心理動因的分析中可以嘗試從細微之處入手,進行更細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秋菊,劉杰.微博評論的本體、主體及傳播方式特點分析[J].編輯之友,2017(9):59-62.
[2]方飛.中國青年網絡公共表達的動因與呈現——基于韋伯社會行動理論的理解[J].中國青年研究,2019(9):38-46+62.
[3]黃玉琴,梁偉.崛起·抗衡·互構——社會行動理論之走向探討[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2):45-50.
[4]劉博.韋伯、帕森斯、吉登斯社會行動理論之比較[J].社科縱橫:新理版,2010,25(4):145-146.
[5][JP4]微博平臺.2019微博之夜年度事件[EB/OL].https://huodong.weibo.com/netchina2019/events,2020-03-01.
[6]彭蘭.從社區到社會網絡——一種互聯網研究視野與方法的拓展[J].國際新聞界,2009(5):87-92.
[7]金太軍,楊書房,王軍洋.公民網絡公共參與的行為邏輯探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4(3):156-164.
[8]汪俠靜.微博泛娛樂化傾向的影響及對策[J].今傳媒,2017,25(8):44-45.
[9]秦瓊,彭濤.共同體傳播:一種被忽視的傳播形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8):24-29.
[10]隋巖,李燕.論群體傳播時代個人情緒的社會化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12):10-15.
[11]張麗紅.當前社會存在的主要負面情緒及其疏導[J].理論界,2011(8):167-169.
[12]劉念,丁漢青.從憤怒到厭惡:危機事件中公眾的情緒圖景[J].新聞大學,2020(12):35-48+119.
[13]王來華.如何應對網絡輿情過度情緒化表達[N].光明日報,2015-07-16(016).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