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周倩楠
摘?要:隨著地方資源的開發殆盡,城市記憶再造成為差異性城市形象建構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城市記憶再建構,有利于擺脫傳統的城市傳播同質化的困境。本文以文化遺產“果城里”為對象,通過田野調查、查閱文獻等方式,總結了“果城里”的歷史文化建筑群在連云港城市形象傳播過程中所傳遞的空間意象,并根據當前文化遺產空間意象在城市記憶塑造過程中的缺失及問題提出相應的傳播路徑。
關鍵詞:城市記憶;文化遺產;空間傳播;“果城里”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2-0097-03
一、城市記憶與城市形象建構
(一)城市記憶
城市記憶這一概念目前學界尚缺乏普遍認可的定義,但部分學者已據此提出了“集體記憶” “社會記憶”等一系列概念。城市記憶“凝固于城市空間環境,反映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是人對城市空間環境意義的認識”[1]。城市記憶中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色對于城市而言具有獨特的代表性和文化張力,對城市的構建和未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1960年,美國著名城市學家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這本書中首次提出具有現代意義的“城市形象”這一概念,其認為城市形象是由“許多人意象復合而成的公眾意象”[2],這一概念肯定了構建城市形象過程中公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我國學者對其定義是“所謂城市形象,通常是指城市帶給大眾的整體印象和感受,包含一座城市的文化傳統、歷史景觀、現代文明等內容”[3]。城市形象是一種無形的競爭優勢,在地方資源開發殆盡的當下,文化遺產特別是建筑類的實體遺產可以通過樣式、風格等元素,最直接地影響人們對于建筑的感受。作為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筑群,凝聚著一個時代鮮明的特征,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脈,對城市形象建構具有亟待挖掘的特殊價值。
(二)“果城里”民國建筑群意象傳遞
據連云港市圖書館年鑒記載,連云港碼頭在1933年(民國22年)2月開始建造,該工程在建造初期向比利時貸款300萬元,由荷蘭的公司承包設計和建設。連云港碼頭的建立對這座城市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是作為沿海城市的連云港擁有的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海港。為了籌建碼頭,原鐵道部、江蘇省政府建造了專門提供給荷蘭建港專家、建筑工程師以及高級官員辦公、生活的住宅——“果城里”。這座建筑群是連云港建港的設計建造指揮中心,也是孫中山先生所設想的“東方大港”雛形所產生的地方。港口是連云港這座城市最為突出的空間表征,“果城里”作為記憶的載體,也是連云港城市記憶中的組成部分之一。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認為,“一個地方的形象可以定義為人們對這個地方的信念、觀點和印象的總和”[4]。良好的城市記憶構建于空間物質實體之中,更能通過空間意象所蘊含的特質傳遞表現。
1.戰爭性紀念空間意象
空間是特定場所和歷史之間的能量集合體,作用于人們的記憶之中。 “果城里”的空間意象中有戰爭性紀念空間的存在,而戰爭作為一種傷痛記憶,往往會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和平年代,通過營造一個獨特的戰爭性紀念空間能夠很好地保留歷史記憶,喚起人們對地域的認同。“果城里”恰好就為戰爭性紀念空間提供了相應的場所和現實,在這樣的空間意象中,人們可以通過回憶歷史和感受空間現實來產生對戰爭年代的共鳴。
2.民國文化意象
文化遺產特別是建筑類文化遺產能夠通過建筑實體直觀地體現出來。建造于民國時期的“果城里”的建筑群保留了民國時期的建筑特色,并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風格,使得該建筑在整體上獨具韻味。“果城里”在歷史、藝術、科學與商業等方面所存在的價值,也是因為該建筑建造于民國時期所累積下來的。“果城里”的實體空間以及空間中所營造的民國意象實則是對歷史和時代在變遷過程中的一種很好的保留。
3.中外藝術融合審美意象
從“果城里”的實體空間來看,其具有的藝術價值使得“果城里”空間意象的構建和傳播的風格更加明確。中外藝術的融合在“五四運動”以后達到了高潮,“果城里”建筑中所蘊含的審美思潮的解放更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從中國傳統建筑的布局來看,注重的是一種建筑在整體上的和諧和完整,這很好地體現在了“果城里”四合院式的規劃布局上。從建筑的細節上看,拱形的窗戶、立柱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特點,使得建筑從整體上更具有異域意境。
二、城市記憶再建中文化遺產空間意象的降解
(一)缺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部分社會主體在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缺乏保護意識,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在實施建設時忽視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采取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的方式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這會對本就稀有的文化遺產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果城里”建筑群共有四個院落,建筑占地面積約2 990平方米,一條南北通向的小路將“果城里”分為左右兩個對稱的部分。建筑群現由連云區政府統一管理,現有三個院落出租給7家外來人員居住,一個院落處于廢棄狀態。因部分建筑墻體長年失修,凹凸的泥地不適合現代人的居住習慣,出租出去的房屋已經過改造,房屋表面依然是石墻紅瓦,但建筑內部已經變成了現代風格。處于廢棄狀態的院落無人整理,雜物和垃圾肆意堆放,內部破敗不堪。當地政府保護意識的不足很有可能會將“果城里”建筑群的原貌徹底破壞,達到難以修復的程度。
(二)不當開發致使城市記憶丟失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經濟增長模式的變化,城市間的競爭不再停留于表面的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是更加注重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層面的競爭。在進行城市化改造和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過程中,往往會對文化遺產空間進行相應的改造和重塑。從整體上來看,當地并沒有將“果城里”建筑群融入老街的整體規劃之中,對其保護和管理還存在很大的誤區。建筑群完全成為出租獲利的工具,租戶的改造就是在對其進行破壞。
(三)同質化改造模糊城市記憶
城市記憶在城市形象傳播的過程中,作為一種特殊的象征符號而存在。很多城市為了占據媒體流量,將其打造成“網紅城市”,獲得成功的案例很快成為各個城市改造的樣本,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文化內核的抄襲、規劃建設的模仿、城市街區的復刻,使得大部分的城市失去了原本所擁有的個性和活力,讓人們迷失了該城市的記憶。一座沒有記憶歸屬感和內核形象的城市留不住原有居民,也更難吸引外來人才。城市人員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活力,形成城市記憶降解的惡性循環。
三、基于文化遺產的城市記憶傳播路徑
(一)城市記憶的塑造:基于文化遺產的城市文化品牌傳播?品牌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凝結了情感、文化等元素,可以展現出個性化的特色,能為城市帶來無限的增值。在建立品牌之前,要根據差異性對城市進行相應的定位,保證這一定位能快速進入公眾的視野,并被公眾所認知和接受。對一座城市進行定位首先要明確城市占據的優勢和與生俱來的特質,同時也要考慮經濟建設等因素,如“好客山東” “七彩云南”這些朗朗上口、讓人印象深刻的標語就能很好地展現城市的形象特點。在品牌塑造的過程中凸顯城市的差異,與其它競爭城市在設計、規劃、記憶、印象等方面進行區分,對城市的視覺系統、人文氣息、歷史特質進行獨特塑造,明確城市品牌的核心,能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具體而言,在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時,妥善利用城市擁有的文化遺產等特有資源,通過實物凝聚公眾的記憶點,打造城市特有的品牌形象。
(二)城市記憶的再構建:突出文化遺產中城市意象的價值?實體空間的特定場景,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公共交往的平臺,而且構筑了城市居民的集體記憶和地方感,這種嵌入日常生活場景的實體媒介,對于城市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5]。由此可見,城市記憶的真實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于城市中,能為社會公眾產生記憶的意象空間,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意象能隨時隨地串聯并延展公眾記憶中的城市印象。這一物質實體可能是歷史延續的文化、構建城市的磚瓦、屹立自然的山巒、縱橫城市的街巷,只要能在公眾的記憶中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就能成為承載城市記憶的重要客體。尋找構建城市記憶的意象實體,要明晰城市發展的源頭,從中提取社會公眾對城市共有的記憶,并根據城市發展的軌跡和城市建設規劃來挖掘、豐富文化遺產的象征內涵,以此來喚醒并延續城市記憶,并依據社會歷史的變遷構建新的象征意義。
(三)城市記憶的大眾傳播:利用文化遺產符號進行差異化形象塑造?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大眾傳播中,“網紅城市”利用短視頻、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成功地進行了一場屬于互聯網時代的城市營銷,在人們心中打造了讓人向往的城市形象。以城市記憶為落腳點,尋找城市中具有異質性的文化遺產,并對其進行造勢和宣傳,把握好營銷特色和手段是城市在傳播過程中要堅持的原則。“果城里”可以通過結合海港與連云港老火車站、上海大旅社等當地的人文景觀,為港口建設的歷史過程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間。利用好這些元素和題材,還原“大港崛起”的建造歷史,邀請網絡紅人拍攝、轉發、擴散,在網絡中引起話題討論并進行二級甚至多級傳播,吸引受眾觀看,一方面塑造以城市記憶為內核的城市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又能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
(四)城市記憶的展示:虛擬現實中的身體空間傳播?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虛擬現實技術是融合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于一體,通過創造虛擬但卻具有真實感的現實世界。克里斯汀·波斯爾在《集體記憶的城市》一書中指出: “不同于歷史,記憶是與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是沉淀和傳承在人的生活世界的歷史”[6]。日常生活中身體的實踐是記憶觸發的潛在因素,當地社會居民的身體在空間中的實踐和體驗能更好地刺激城市記憶的形成,并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模式得以繼承。但對于外來的游客及其他人員而言,這種勾連因缺乏廣泛的人群,往往不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因此,可以通過文化遺產空間中人的身體空間來加強記憶,如親身體驗歷史文化遺產的產生、發展脈絡等方式,以沉浸式的體驗、觸發身體的感官來獲取。以“果城里”建筑群為例,具體而言,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重現建筑群的街道、綠植、建筑、相關歷史人物等昔日風貌,達到沉浸式的城市記憶感知。
參考文獻:
[1]于波.城市記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
[2](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譯.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張鴻雁.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中外城市形象比較的社會學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4](美)菲利普·科特勒著.翁瑾,張惠俊譯.地方營銷:城市、區域和國家如何吸引投資、產業和旅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5]孫瑋.作為媒介的城市:傳播意義再闡釋[J].新聞大學,2012(2):41-47.
[6]瑐瑠,李凡.明清以來佛山城市文化景觀演變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