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東 馬坪楠


摘要:目的?探討對糖尿病足,采取脛骨橫向骨搬移聯合中醫三黃湯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62例糖尿病足患者并且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治療組31例與對照組31例,對照組單純使用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治療組在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三黃湯沐足治療,治療3個月后對2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康復情況進行評價。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55%顯著高于對照組74.19%(P<0.05);治療組各項康復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使用脛骨橫向骨搬移聯合三黃湯治療糖尿病足的效果滿意。
關鍵詞:脛骨橫向骨搬移;三黃湯;糖尿病足;療效;康復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1-0036-0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且也是嚴重的一種并發癥,該病主要指的是踝關節以遠的足部神經與血管發生病變,患者的典型表現是足部感覺異常,同時還伴感染及潰瘍等,病情嚴重者甚至需截肢,這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響,所以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策略[1]。在對糖尿病足的治療中,目前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廣使用脛骨橫向骨搬移這一治療方式,該治療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患者卻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康復[2]。近年來本院在對糖尿病足治療中,在常規實施脛骨橫向骨搬移的基礎上加用中藥三黃湯外洗的方法治療,取得更滿意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62例糖尿病足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均出現足部感覺異常、足畸形等典型癥狀,且經血管造影檢查等確診[3]。(2)患者的精神狀況正常,有良好手術指征。(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下肢大血管病變的患者。(2)嚴重肝腎功能損傷及器質性病變的患者。(3)合并精神疾病或者中途退出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治療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53~82歲,平均(65.2±2.4)歲;Wagner分級:2級6例,3級17例,4級8例。對照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齡51~83歲,平均(64.8±2.2)歲;Wagner分級:2級7例,3級15例,4級9例。比較2組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采取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具體如下;采取局部麻醉方式,先做徹底的清除,嚴重感染者待感染控制滿意進行治療。選擇脛骨下三分之一位置為骨搬移區,在脛骨內側做一個弧形切口,切口長度在12 cm~15 cm,鈍性分離皮下組織,持續分離至骨膜,沿脛骨內側切開骨膜,朝脛骨兩側完全剝離骨膜,確定脛骨搬離骨窗范圍后將2枚固定針擰入骨窗內部。搬移骨塊時用擺鋸、鉆頭分離,避免損傷髓腔內骨髓,將1枚外固定針擰入骨窗遠近端,安裝好脛骨搬移架,合理調整后擰緊針夾,標記骨搬移方向做逐層縫合處理,之后用敷料對手術切口進行包扎。完成以上操作在第5 d進行骨搬移,每天向外搬移1 mm,分3次完成,第21d后搬離脛骨骨窗21 mm,3d維持期后向回搬移1 mm,分3次完成,21d后搬移結束,待骨窗初步愈合拆除外固定架,術后將75%酒精滴于針道口以避免感染。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三黃湯外洗治療,在搬移結束后進行,藥物組成:黃芩50 g,黃柏50 g,黃連10 g,將藥物加水煎至1 500 mL,至45℃后沐足,每次30~60 min,1次/d,持續20 d。
1.3?觀察指標?(1)隨訪3個月觀察2組患者治療效果。(2)對比2組患者潰瘍愈合時間,且對比治療3個月后踝肱指數、患足皮溫及足部疼痛。其中踝肱指數用血壓脈搏檢查裝置測量;患足皮溫測定主要是讓患者在室溫下仰臥,雙下肢平放及充分放松,完全暴露下肢小腿,暴露時間30min,借助人體表面溫度測量儀測定雙足前掌、足跟、足背體表皮膚溫度,取皮溫正常值;足部疼痛使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價,VAS分值為0~10分,分值同疼痛程度呈正比;潰瘍愈合標準是創面愈合面積大于95%,愈合時間是入院到達到愈合標準的時間。
1.4?療效標準?治愈:足部潰瘍創面完全愈合,化膿感染完全得到控制,足部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較治療前相比潰瘍創面鎖小50%以上,化膿感染得到基本的控制,可以輕微的下床活動;無效:潰瘍感染及壞死均無改善或者加重,無法正常活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1.5?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1.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經過3個月的隨訪顯示,治療組共計29例治療有效,總有效率93.55%。對照組23例治療有效,總有效率74.19%。比較2組患者在治療總有效率上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各項康復指標情況比較?在患者的各項康復指標上,治療組均是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呈現逐年升高[4]。關于糖尿病足的病機,多是認為該并發癥發生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因長期糖代謝紊亂及微血管病變,使得患者常出現血小板黏附、纖溶活性降低等,在這一情況下出現微小血栓并引起組織微循環障礙,久而久之就使得糖尿病足發生[5]。糖尿病足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所以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
在糖尿病足的治療上,隨著西醫治療理念的推廣及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目前也多是采取脛骨橫向骨搬移這一治療方式。脛骨橫向骨搬移的治療原理主要以Ilizarov張力作為基礎治療技術,主張讓機體組織在持續并且緩慢的作用下,有效激發機體的生物合成功能以及細胞增殖功能,加快機體新陳代謝,同時也能調動機體組織的自我修復能力,讓機體受到牽張的骨骼、附著血管生長[6]。此外這一治療方式能解決下肢微循環重建的問題,讓糖尿病所引起的組織缺血性壞死得以從根本上緩解,進而達到改善患者癥狀的目的。然而大量的臨床實踐也顯示,單純使用脛骨橫向骨搬移的方式雖然對糖尿病足的治療效果滿意,但是這種治療方式卻需要患者經歷很長的康復時間,原因是機體自我修復的過程是緩慢并且復雜的,若患者的康復時間比較長,會大大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這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中及探討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各項康復指標治療組也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在糖尿病足使用脛骨橫向骨搬移聯合中醫三黃湯的聯合治療方法可取得更為滿意的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分析原因是目前隨著中藥藥理學的發展,中醫在各種康復干預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以中藥外洗的方式具有保健康復的作用,本研究針對糖尿病足的術后康復干預中,使用三黃湯作為外洗方,其中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中的黃芩素與黃芩苷可顯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黃芩莖葉中的總黃酮可起到顯著降血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黃柏有鎮靜解熱的功效,該藥物對多種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可顯著抗血小板聚集;黃連有解熱、解毒功效,同樣具備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8]。根據三黃湯所具備的功效,在用藥上采取煎至后沐足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煎煮讓黃芩、黃柏、黃連中的有效?[FQ(18*2。175mm,X,DY-W]藥理成分充分的溶解到水中或者散發到水中,沐足的用藥方式也讓藥液洗浴皮膚表面,這使得藥物能直接作用在藥物所接觸的皮膚及黏膜部位,經皮吸收滲透到體內,進而發揮相應的功效。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足這一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臨床治療中采取脛骨橫向骨搬移聯合三黃湯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促進潰瘍愈合及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緩解疼痛不適,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申晟,劉駿逸,段衛峰,等.脛骨橫向骨搬移術聯合四妙勇安湯對糖尿病足患者CEC、 ET-1和炎性因子的影響[J].中醫研究,2020,33(1):22-26.
[2]馬敬偉,趙琳琳,馬德春.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再生技術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8,9(9):6-7.
[3]賈中偉,余建平,蘇云星,等.脛骨橫向骨搬移結合負壓引流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骨傷,2018,8(25):105.
[4]鎮普祥,陳炎,高偉,等.應用Ilizarov技術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治療合并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的重度糖尿病足[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8,32(10):1261-1266.
[5]丁小方,徐海林,王元利,等.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重建技術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觀察[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8,32(9):628-631.
[6]周泓宇,何瑾,黎立,等.三黃湯洗劑聯合濕性換藥在Wagner2~3期糖尿病足創面中的應用[J].新疆中醫藥,2019,28(3):10-12.
[7]黃亞蓮,陳金逸,陳宗存,等.三黃湯聯合負壓吸引在糖尿病足深部感染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8,36(12):3028-3031.
[8]孟繁秀,賈中偉.脛骨橫向骨搬移微血管網再生技術在糖尿病足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18,27(5):338-341.[JX*1]
(收稿日期: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