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聯旺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多學科教學、跨學科融合已成為教育創新的一種有效方法。高中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以及思想觀念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學科融合教學,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豐富課堂的組織形式,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輔導素材,保證學生主體的有效發展。因此,本文作者結合實際,對高中歷史課堂多學科融合展開探索。
關鍵詞:高中歷史;多學科;課堂教學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文學、地理、政治、藝術等知識,以多學科融合的形式開展教學,將對學生的知識架構、邏輯思維、人文培養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本文從語文、政治、地理、藝術等學科角度入手,對高中歷史多學科融合教學進行分析。
一、以文學史
歷史是描述人類發展歷程的一種書面記錄,通過語言文字的方式將過去發生的事件和活動進行展示與研究。同時,語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認識社會、溝通交流、情感表達的重要工具。從記錄本質來看,歷史與語文之間存在相互依附、相互推進的內在聯系。對此,將語文與歷史相融合,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其認知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從文學的角度辨析歷史,使學生更為全面的了解歷史事件、人物以及背景等,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如在“明清經濟與文化”的學習中,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更為全面的認識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潛在危機,對此,教師可以引入語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或篇目,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紅樓夢》《促織》等,不僅能為學生增加一些感性材料,還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分析明清時期的社會風氣和經濟水平,進而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明清時期的社會變動。
二、以政學史
正所謂政史不分家,歷史與政治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資料,適當引入一些政治事件或熱點話題,這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證史料,還使學生在多種信息的辨析過程中培養其科學態度和實證精神。如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學習中,為加強學生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史實理解,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思想,對此,教師可以從“復辟帝制”“君主立憲”“共和政體”“保守綱常階級制”等角度引導學生對其民國時期社會政治體制進行探索。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到軍閥統治時期專制與反專制的斗爭形勢,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體會歷史的豐富性與多元化,從而在史料搜集、辨析、整合的過程中保持理性分析與客觀評價的態度。
三、以地學史
地理作為地球科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人文現象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也與歷史學科一樣,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將地理知識與歷史史料相融合,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過去社會的人文風貌和風俗習慣,還能提高學生讀圖、識圖、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其時空觀念,這對學生歷史素養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引入地理知識或地理資料,讓學生在歷史事件和地理條件的學習框架中對史實產生清晰、準確的理解。如在“古代非洲與美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中古時期非洲、美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地理資源,進一步挖掘東北非、東非、西非、南非等非洲國家興盛的原因,提高歷史理解。
四、以藝學史
藝術,其義是指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其中,美術、音樂等學科都屬于藝術的范疇。通過藝術形式,完善和豐富歷史史料,使學生在感性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歷史,更易于培養其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動力,保證課堂教學的互動體驗。同時,歷史知識的學習較為枯燥,借助美術、音樂等藝術學科的具象表現,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探究欲和感知欲,使學生對歷史人物的情感認知更加深刻與深入。如在“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學習中,為使學生充分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與歷史影響,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藝術作品,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開朗琪羅的《大衛》、紀堯姆·迪費的《安魂彌撒》、阿德里安·維拉爾特的《牧歌》等,使學生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人文情感和斗爭意識,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體會文藝復興運動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以文學史、以政學史、以地學史、以藝學史等方法的運用,不僅能開發學生的認知思維,豐富其學習內容,還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多元化,進一步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同時,多學科教學融合,更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認知架構,使學生在多學科、多領域、多元素的融合引導下實現全面發展,這對教育改革的創新實施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尤金潔.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的高中立體閱讀設計——以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融合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1):33-36.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 2021年度常規課題
高中歷史巧用學科融合助力教學的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Fjjgzx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