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宋智慧 通訊員 韓 韜 孫益君
湖南省安化縣地處湘中偏北,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433個村(社區),總人口103萬。該縣既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縣,也是國家 Ⅰ 級森林火險單位、全省暴雨中心、干旱走廊和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年均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全面開展風險普查、科學防災減災對安化縣來說,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為此,該縣搶抓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縣契機,牢牢抓住風險普查事前“推”、事中“查”、事后“用”三個關鍵環節,探索出了抓住“三類人員”、把握“三大節點”、實現“三個結合”的“三三普查法”,高質保量地完成了自然災害風險普查試點任務。
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是一項全新工作、一個系統工程、一件艱巨任務。而人,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因素。安化縣按照“部門為主、鄉鎮參與、專(家)地(方)結合”的思路組建了隊伍,從“三類人員”入手,緊緊依靠各級領導、各線干部、各類專家著力解決風險普查的思想認識問題、財力投入問題、組織力量問題,為全面快速推進風險普查工作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一抓四級領導,提站位,壓實責任。縣委縣政府實行“書記縣長月調度、常務副縣長周調度、縣委政府督查室季督查、縣普查辦月通報”的工作機制,全力保障風險普查工作經費。縣、鄉、村、組四級都成立了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四級聯動,領導帶頭,特別是村社區和村民小組負責人包干負責,為風險普查工作提供了堅強的思想和組織保障,形成強大的推力。
二抓三類干部,強統籌,擰繩聚力。縣普查辦牽頭抓總,統籌推進,成為風險普查作戰指揮部;應急、氣象、水利等7個主要涉災部門分別組建普查工作專班,其他21個部門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專業和技術優勢,精準把握普查任務和技術規范,成為風險普查的戰斗堡壘;23個鄉鎮均成立風險普查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任務包干,責任到人,成為風險普查的前線尖兵連。三類干部協同作戰,形成強大的合力。
三抓兩類專家,提效能,科學推進。一方面,通過購買服務聘請第三方技術專家參與風險普查,提高普查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從全縣各級各部門抽調3000多名普查人員全力投入風險普查,既節省了經費,又提高了效率,形成強大的動力。
安化縣認真把握普查的時間、空間和技術節點,扎實開展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摸清底數,建立數據庫,如期按質完成了任務。
把握時間節點。作為全國試點市縣之一,安化縣嚴格按照國、省要求2021年4月底完成試點的時間節點,倒排工作日期,由縣普查辦實行掛圖作戰,確保普查試點任務按時保質提早完成。

安化縣小淹鎮正在建設的平溪河抗災防洪堤
把握空間節點。為做到風險普查全覆蓋,一個點都不落下,安化縣制定了“1個普查辦、7個專班辦、21條線和23個塊”的路線圖,每個部門和鄉鎮也都制定了普查工作方案,成立領導機構,明確目標任務,組建工作專班,制定技術要點,劃定工作期限,責任到人,砍土分方,有序推進。
把握技術節點。縣普查辦組織專業技術力量認真研究國家風險普查政策方針和技術規范,制定了《安化縣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細則》,為全縣風險普查提供全面的技術路線和遵循。2020年7月3日,縣普查辦組織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技術人員200余名進行風險普查清查業務培訓,7個重點部門和23個鄉鎮采取集中培訓、專家授課、在線交流、上門指導等方式組織普查培訓40多場次,培訓普查員和質量審核員3000多人次,為風險普查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縣普查辦組織26名質量審核員對各行業、各鄉鎮街道的普查工作進行全覆蓋審查審核,印發督查通報6期,整改問題42個。通過嚴格督查和現場驗收,確保每個風險點都是實地調查,確保每個數據都真實有效。
風險普查是手段,防災減災是目的。
安化縣從風險普查工作一開始就注重其成果的運用,將風險普查與宣傳教育、防災減災和能力建設相結合,做到“邊查邊建、邊建邊用”,全縣風險防范意識明顯提高,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成效顯著。
一是與宣傳教育相結合,筑牢全民防線。加大社會宣傳,投入40余萬元在高速公路、國省干線等交通要道裝置12塊大型廣告牌;充分利用城區電子顯示屏、安化電視臺、村村響和微信等新媒體滾動播報普查相關知識;結合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等特殊時節開展大型宣教活動。加大專業宣傳,充分利用普查契機,3000余名普查干部和專家就是宣傳員,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普查知識和風險防范技巧,第一次風險普查變成了一次安全大宣傳、全民大教育,安全宣傳到鄉村角落,到田間地頭,到村組入戶,營造了濃厚的綜合減災輿論氛圍。
二是與災害防治相結合,增強減災成效。該縣充分利用普查數據成果,針對五大災種建立預防預警機制、制定風險管控措施、建設風險防范設施,通過人防、物防、技防全方位提高防范和化解風險能力。在普查的基礎上全面建立健全網格化災害預警體系,28個部門、23個鄉鎮街道、433個村社區均建立了氣象、地震、地質、水旱災害網格微信群,網格長和信息員全面加強各種災害的預警預報。
今年以來,全縣極端天氣多發,先后遭遇低溫雨雪冰凍、風雹、地質、洪澇等自然災害侵擾,成功預警轉移安置8000多人,24次自然災害未導致人員傷亡。

安化縣城區內大型的應急避難場所陶澍廣場
各部門充分利用普查成果加大物防和技防投入。縣林業局投入500余萬元建立了防火瞭望監測系統、火險預警系統、信息指揮系統。縣應急局在省地震局支持下,建成地震預警基準站和一般站各1個,安裝了地震預警監測設施,完成了全縣房屋設施抗震能力遙感初判工作;縣自然資源局投入600多萬元對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積極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建立地質災害監控指揮信息平臺,安裝普適型監測設備69套,提供降雨量、山體異動等信息,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有效監測。縣氣象局通過爭取省局支持,主動為普查中確定的氣象災害重點鄉鎮、村安裝天氣盒,精準提供短臨氣象預警信息。6月30日20時,江南鎮黃石村村支書黃勇平從天氣盒實況監測信息模塊中看到江南鎮24小時降水量將達98.4毫米,意識到暴雨即將來臨,立即組織村干部轉移地質災害點黃大明一家,21時左右,屋后山體開始崩塌,由于人員轉移及時,未造成傷亡。
三是與示范創建相結合,提升救援能力。“風險普查成果轉化的落腳點之一是要提升基層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實現處早、處小、處了的目標。”安化縣應急管理局局長張志華介紹,該縣牢牢把握風險普查國家試點和綜合減災示范創建機遇,堅持統籌兼顧、同步推進,力爭通過風險普查、示范創建,以點帶面,以創促治,筑牢全縣防災減災工作基礎,全面提升全縣多災種風險防控能力和綜合救援能力。“兩年來已投入1500萬元用于鞏固和創建22個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此外,培育發展鄉鎮綜合應急救援隊、部門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和社會救援力量,為全縣10支部門應急救援隊、23支鄉鎮綜合應急救援隊和5支社會救援隊伍舉行了集中授旗儀式,夯實了救援力量。
切實強化鄉鎮應急能力建設,為每個鄉鎮配備了消防車、應急儲備物資;加快了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在縣城城區高標準建設了7個一、二類避難場所;各鄉鎮集鎮區建成3個應急避難場所;各村(社區)建成2個應急避難場所。所有應急避難場所均按要求設置標識標牌,配有臨時應急生活物資和醫療救助物資。同時根據普查數據,示范社區(村)和示范鄉鎮對隱患點建立了視頻監控系統和更完善的應急預警廣播系統,有效防范應對自然災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