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宋智慧
郴州市正和鎮以創建省級安全發展示范鎮活動為抓手,壓實工作責任,創新工作方式,強化工作措施,實現轄區內135個經濟主體、48個企業、6個地質災害隱患點、6座小型水庫、93座山塘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未出現一人傷亡情況,塑造了“三堅決兩確保”的安全生產局面,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被評為郴州市安全生產示范鎮。
該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一思想,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采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工作機制,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堅持落實黨政主要領導每周至少對轄區安全生產巡察一次、分管領導對分管領域每周至少巡一次、值班領導每天帶班對重點領域巡一次的要求。

正和鎮獲得桂陽縣2021年消防比武競賽綜合第一名
嚴格落實“三個必須”工作要求,明確領導干部、行業部門、村組、企業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和各部門安全生產監管權力清單、服務清單,建立政府、行業部門、村組企業安全生產三層管理體制,做到職責明確、責任擔當、措施得力、監管有效,使各項工作“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
按照“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要求,將全鎮分成20個網格單元,對網格內生產經營單位實施分層級、全時段、無縫隙管理,所有在職村干部擔任網格員,充分發揮村組基層組織優勢,發展培養了一批安全生產信息員、巡河員、護林員、災情信息員,起到了對事故災害隱患和安全生產違法違規行為“早期發現、先期應對、及時報告、配合處置”的積極作用,打通了基層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最后一公里”,全鎮安全發展網絡不斷織牢、織密,不留死角,不存盲區。
正和鎮堅持抓學習、抓活動、抓隊伍、抓建設,全面提升干部職工、應急隊伍的安全生產意識和處突能力。
將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納入鎮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及時向鎮、村干部傳達學習有關安全生產工作的指示精神,每年組織應急辦相關人員參加市、縣培訓10余次,不定期邀請市、縣應急管理局、縣消防大隊等有關部門的專家現場傳授學習安全生產的相關知識,2021年組織鎮村干部、群眾、企業職工參加各類安全知識學習培訓600余人次。
堅持以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周、安法宣傳周等宣教活動為抓手,印發《安全防范告知書》《食品安全手冊》、消防安全知識等宣傳資料各2000余份;扎實開展“農家夜話”“屋場會”座談141場次,對全鎮5000多戶家庭進行安全生產知識宣傳培訓;聯合鎮機關工會開展2021年第三屆全國應急管理普法知識競賽活動;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使安全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正和鎮修建免費的公用游泳池供學生游泳

正和鎮組織森林防火演練
成立綜合應急小分隊、森林防火小分隊、專職消防隊、城建執法分隊、基干民兵應急排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并在各村配備1名安全監督員,形成層次分明、上下貫通、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安全生產監管網絡。同時狠抓隊伍訓練,提高應急能力,在2020年、2021年縣級消防比武競賽中該鎮專職消防隊分別榮獲第二名、第一名的好成績。
切實加大安全發展投入,將安全生產有關工作經費納入鎮年度財政預算;按照“六有”建設標準,自籌資金30余萬元打造標準化綜合應急救援器材庫3個;組織開展森林滅火、消防、疫情防控、抗洪搶險等應急演練強化應急實戰能力;發揮群防群治作用,以村組為平臺,整合應急力量和物資裝備,實現村組、公共場所安全監管網格化建設全覆蓋。
正和鎮通過創新工作方式,把安全生產工作著力點放到源頭防范、系統治理上來。
抓實“防溺水”。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在全縣首開“先河”,率先在西水村、正和村興建兩座免費鄉村游泳池并安排專人看護管理,既有效保證了高溫時節未成年人戲水有去處,同時也向孩子們傳授了防溺水知識、自救互救技能。
抓緊“開鳥籠”。深入開展安全生產百日大會戰,全面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工作方針,在縣級補助100元的基礎上,鎮財政增補20元,對全鎮沿街289戶商鋪(多合一場所)采用疏堵結合的方式開設逃生救援窗,為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筑了避險通道,打開了“生命之窗”。
抓好“租校車”。在村組自籌2000元每學期的基礎上,鎮政府以獎代補3000元,鼓勵支持城區周邊村西水村等5村委會租用公交車輛接送學生上下學,從源頭上杜絕了學生家長摩托車載人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保障了學生安全上下學。
抓建“消防栓”。針對農村消防基礎薄弱問題,聯合多職能部門在轄區人員密集、水源方便處新建標準化消防栓6個,為防范農村村居火、實現山林火災打早打小夯實了基礎。
打擊非法生產企業,堅持“嚴管、嚴防、嚴治、嚴打”的方針,正和鎮做到橫到邊、縱到底,責任到人,不走過場,不留死角。
統一標準清理。打擊清理工作做到“四個一律”,即不論隱患大小,一律清除;不論什么性質和規模的場點,一律關閉;不論存在什么問題,一律整治到底;不論是否舉報,發現一律打擊清理到位。
層層推進整治。按照重大事故隱患治理“一單四制”的要求,在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的基礎上,對列入清單的每項重大事故隱患治理任務實行交辦制、臺賬制、銷號制、清零制管理,切實做到治理任務不落實不放過、隱患不消除不銷號。
嚴格執法到位。大力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和執法檢查,對排查出的隱患及時交辦、整改,實行閉環管理,逾期整改不到位的堅決實行責停、通報、約談及處罰,2021年全鎮共發現非法違法行為9起,立案調查9起,經濟處罰8200元。案件辦理嚴格遵守行政程序,精準適用法律條款,文書制作精細詳實,做到一案一檔一精品,實現了零錯誤、零復議、零訴訟。
依托現有資源,模塊整合,協同推進,該鎮著力營造“大安全”格局。
構建安全生產體系。堅持將安全與發展并重,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安全與發展的關系,打造鄉鎮政府—村組屬地—企業自身三級聯動的安全生產體系,注重重點監管企業安全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進行輻射,進一步提升企業安全生產主體意識,提升企業安全本位思想。
打造“黨建+安全”模式。引導轄區重點企業黨支部扎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開展“黨員身邊無事故”“黨員安全責任區”“黨員示范崗”等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在安全生產中的典型示范和引領作用,企業安全水平、安全意識、安全能力顯著提升。
結合紅色資源建設安全文化。利用“夜宿梨山”黨性教育基地、王淑蘭革命活動舊址群等紅色革命遺址,大力弘揚紅色精神和時代精神,聽紅色故事,強化以人為本、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理念,推進知責盡責、化解風險、措施得當、協作融洽、互幫互助的安全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安全文化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走好安全發展之路。
創新安全監管機制。大力加強全民安全宣教培訓、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強化鎮村屬地責任落實、強化政府部門行業監管責任落實、強化執法檢查執法處罰,推動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營造領導干部“要安全”、安全管理人員“會安全”、從業人員“懂安全”、干群全民“享安全”的“和諧正和”安全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