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紅樓夢》里寧國府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然脂硯齋給它的評語是“此聯極俗”,但其實是修養的一種境界。
當然,寶玉可以對它不予理睬,黛玉也可以對它不屑一顧,但承擔著家庭職責的賈政、賈璉和鳳姐們,卻不能那么任性。因為要在社會上混,無論是混官場、混商場還是混什么,只要是在人群中混,想有所成就,就不能不在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方面努力修養。這當然不容易,因為不但要知人性、通人情、知世事、懂道理,還要特別了解制度和文化,明白人際關系,明白種種規則和潛規則。潛規則不擺在臺面上,卻往往是約定俗成,了解和把握它,往往很費工夫,需要閱歷。于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種知識失語的現象:一些事和理,一些游戲規則,沒人告訴你,教科書不告訴你,報紙刊物不告訴你,廣播電視更不告訴你,生活中卻需要遵守。對此,一些人是經一事長一智才逐漸明白的。
明白了這一切,明白了社會的形形色色,明白了種種丑陋和陰暗,才算是世事洞明。所以,世事洞明之后,人是容易變壞的。與狼共舞,自己難免沾染狼性;為適應某種惡環境,也就往往適應了惡;前后左右都極丑,你不丑反而成了怪物,于是,天長日久,你自身的美可能也就不復存在。
每個人都有成長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走向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從天真到不天真,從幼稚到不幼稚,往往也伴隨著從單純到不單純,從潔凈到不潔凈。這是一般規律,所以許多人都會原諒自己,把自己的不良變化推給社會。但是我想,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在世事洞明的同時保持我們的純潔,讓靈魂不那么污濁。
世事洞明,自然能看到人性的陰暗,自然能看到人的貪欲,也自然能看到一般人的愚昧和無知。世事洞明,自然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矛盾,知道不同人群的不同欲求。問題在于看明白這一切之后做出的選擇。比如,差別是客觀存在的。差別本身就蘊含著矛盾,有矛盾就可能會有沖突。這一切你都看到了,洞察之后的選擇卻劃出了靈魂的美與丑、人格的高與低。你看到了差別和矛盾,是致力于縮小差別、調和矛盾,還是為個人的私欲而利用這些差別和矛盾?打個比方吧,鄰居小夫妻這幾天一直在吵吵鬧鬧,你看得清清楚楚,矛盾的焦點和問題的癥結你都明白。這時候,是做些工作讓小兩口相互妥協、和好如初,還是添油加醋、煽風點火,讓兩人越斗越厲害,直到分居或離婚?更有甚者,還可能乘機插足,扮演第三者。
知識可以助惡,這是常被忽視的。有些所謂讀書人極壞,因為他有知識,壞起來遠勝過一般大眾。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道德感,缺乏自律。我們通過讀書明理,掌握了知識,看透了世事,即使不能造福于人,至少不能相反。
因為種種原因,好人常吃虧,壞人反而占便宜。流氓橫行,斯文掃地,甚至是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處于權術和陰謀之林,人們會有特別經驗,自然會敗壞世道人心。不過,我仍然相信,如果算人生總賬,好人未必吃虧,壞人也未必占便宜,整天算計別人者也許得不償失。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那些耀武揚威的權貴,能善終者有幾個?得享天倫者有幾個?能睡安穩覺的有幾個?所以,無論東西南北風,明白人都應該潔身自好,遠離血腥與污濁。無論時代流行什么,都能守住自己的標準,是修養的一種高境界,也是讀書人的終身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