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豐蔓 陳 強
在福建省建寧縣,提起“黃桃小子”,人們就會想到一位戴著眼鏡、皮膚黝黑的小伙子。
他叫陳健,2013 年從福建醫科大學醫務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后回到老家創業。常有朋友提醒他曬黑了,陳健打趣道:“說明我是一個合格的新農人嘛,這幾年果山我沒有白爬!”
從要不要回農村,到回農村做什么,再到怎么專業化地做好水果,陳健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摸索前行。
大學畢業前,懷揣著“立體農業”的“夢幻構想”,陳健對家里承包的100 多畝果山信心滿滿。“一開始只是想把家里果山上的那批黃桃賣完,但卻出師不利。”他回憶起剛上街賣黃桃時的情形,“別人來問價格,我不敢接話,感覺臉上火辣辣的,很不好意思。在批發市場被小商販壓價更是常事,基本上是拉一車虧一車。”
2014 年年底微信興起,陳健的大學老師和同學紛紛在朋友圈里幫他賣黃桃,但是由于物流的問題,消費者收到時,桃子大半都壞了。在他的黃桃項目被選為福建醫科大學的代表創業項目后,陳健和團隊獲得了福州大學城內一塊300 平方米創業孵化基地的免費使用權,于是,他們先把大批黃桃從建寧運到福州,存放在孵化基地,以同城配送的方式,解決單批快遞水果損耗率高的問題。

2015 年,陳健注冊了“黃桃小子”這一商標,連續5 年都以12 個黃桃88 元的形式銷售,嘗試打造自己的品牌。漸漸地,以“黃桃小子”為代表的建寧黃桃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時,陳健也和外地的供貨商建立了合作關系。
不過,一個循環出現的問題令陳健很是困擾:水果是季節性產品,賣完后創業團隊還有什么可做?即使某款水果在當季是盈利的,也很難支持整個項目的長期運營。開始那兩年,陳健身邊的合作伙伴換了一茬又一茬,“前幾年,水果賣完后,我們就散伙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健經常在網上買不同的水果回來試,也常常走出去看別人是如何經營的。陳健銷售過平和蜜柚、順昌蘆柑、漳州牛奶棗等,銷售季從每年11 月延長到次年8 月,通過銷售不同季節的水果,單一水果銷售期短的問題迎刃而解。
2017 年,他創辦了福建黃桃小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依托建寧本地優質產品,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同時,他也是廈門鹿鮮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主要從事生鮮水果電商銷售業務。
“我還在努力突破瓶頸。”陳健介紹說,水果的附加價值、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依然阻礙著建寧的水果業走向專業化、產業化。前兩年,看到當地一些果農因為水果銷量不好而把果樹砍掉,覺得很心疼,“建寧有12萬畝左右果樹,1/3 的農民與水果業相關,我不希望看到這個產業沒落。支持我繼續創業的,還有我對家鄉水果產業的一份責任感”。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水果市場不樂觀,陳健帶領團隊幫助當地果農連接供求的通道,把翠冠梨單價從原來的每斤1.5 元提高到1.7 元。“客戶的需求量決定產品的價格。如果供求關系平衡,價格就會穩定,甚至可以提高。”
建寧縣果業協會會長吳景棟說:“我們縣現在可以說是全民皆微商,陳健算是走在了我們產業的前端。他通過新的銷售思路幫助本地果農把水果價格提高了,這是一個不小的貢獻。”
共青團建寧縣委書記張曉雁這樣評價陳健:他不僅通過自身的創業項目帶動了建寧縣“電子商務進農村”品牌的建設,自己也成為建寧縣青年創業的一張名片,“很多年輕人看到他的事跡,感覺到我們家鄉豐富的農特產品資源還是大有可為的,于是選擇了回鄉創業”。
前不久,陳健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又在“七夕”當天領了結婚證。“我是賣桃子的,而她的小名叫桃子!家里還在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的原型地湖南常德。這是不是很神奇?”他興奮地聊起自己的另一半,這也是他在創業過程中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