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翔

為學日益是在做加法,是起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為道日損是在做減法,是終點,絢爛至極歸于平淡,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無論做人做事,我們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既能積極進取勇往直前自強不息,又能審時度勢隨遇而安厚德載物。
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強調“無為”“處下”“不爭”,這些“消極”的詞匯往往給我們一種誤解,以為守拙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實老子的“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漸悟乃至徹悟的終點。
老子真正推崇的是“和光同塵”“光而不耀”“被褐懷玉”“為而不爭”的內在卓越與外在質樸,“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經過為學日益,在知識、見識、閱歷上不斷積累,不斷成長,方能厚積薄發,這里沒有捷徑。
另一方面,則是不斷歸納,不斷總結,不斷反思,透過現象看本質,化繁為簡,最終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達到為道日損的終點。在這一過程中,更需保持內心的純凈,少私寡欲,去除各種雜念和妄想,拒絕各種誘惑,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專注于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使自己成為一個內在強大外在柔和的人,一個能“善利萬物”有益于他人的人,不事張揚,低調平和,不動聲色地照亮和溫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