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特約記者 陳山
伴隨英國近日宣布展開全球首個新冠病毒“人體挑戰試驗”,支持者和質疑者的爭論日益激化。英國政府和學界支持者堅持認為,目前還沒有一種疫苗能全面應對新冠病毒及其變異毒株,需要通過人體試驗盡量弄清楚新冠病毒的致病機理。但質疑方則主張在缺乏有效藥物控制的情況下,“以身試毒”的風險很難徹底消除,這項人體試驗可能對志愿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以身試毒”怎么進行
美聯社引述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聲明說,該學院進行的全球首個新冠病毒“人體挑戰試驗”已經獲得英國政府資助,由帝國理工學院、醫療公司hVIVO以及倫敦當地的公立醫療部門合作開展。
研究人員將使用去年3月開始在英國傳播的新冠病毒,在第一階段分析導致新冠病毒感染的最少病毒量。這一階段的研究計劃招募最多90名健康志愿者,年齡在18歲至30歲間。在研究期間,新冠病毒將被滴入志愿者的鼻腔之中。之后他們將在醫院隔離14天。醫療小組將密切監測志愿者感染后的變化,研究病毒在健康人體內致病的機理。
帝國理工學院表示,這項研究有助研究人員更深入了解免疫系統在面對新冠病毒感染時如何反應,并分析那些可能影響病毒傳播的因素。此外,研究人員還計劃在試驗過程中為部分志愿者接種已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安全的候選新冠疫苗,以便驗證哪種候選疫苗更有效,從而加速疫苗開發過程。所有參與項目的志愿者完成試驗后都需接受兩次新冠病毒檢測,只有兩次結果都為陰性的志愿者才能離開試驗場所。研究人員表示,確保志愿者安全是“人體挑戰試驗”的最優先考量。
事實上,英國方面對新冠病毒“人體挑戰試驗”計劃醞釀已久。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說,在去年10月,英國政府就宣布會對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投入約3360萬英鎊。
人體試驗的倫理之爭
帝國理工學院認為,英國臨床試驗方面的倫理機構已認可新冠病毒“人體挑戰試驗”計劃。英國廣播公司引述牛津大學倫理學專家朱利安·薩弗勒斯庫教授的話說,該項目有其依據:“在大流行期間,時間就是生命。目前為止超過200萬人因疫情喪生。道義上必須盡快研發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所以不進行挑戰性研究才是不道德的。”
但“科學美國人”網站20日稱,不同于此前的其他人體試驗,新冠病毒人體試驗的風險是如今并沒有有效的針對性藥物可以治愈被感染的志愿者,這就成為最大的倫理問題。此外,社交媒體上還有陰謀論者將此舉與英國政府此前推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聯系起來,認為英國是在搞大規模的人體試驗。
對于外界指責,英國政府表示新冠病毒“人體挑戰試驗”項目將對志愿者做出財務補償。此外,志愿者參加研究后的一年內會被監測是否存在任何副作用。英國政府新冠疫苗工作組主管克萊夫·迪克斯認為,沒有任何一款疫苗能適用于所有人,因此需要持續開發新的新冠疫苗和治療藥物,希望這些研究能讓人們更清楚病毒的感染機理以及哪些疫苗更有效。
雖然英國政府在官方聲明中表示,幾十年來“人體挑戰”性質的研究一直在安全地進行,并在加速開發例如瘧疾、傷寒、霍亂和流感等疾病的治療方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反對者認為,這些疾病只有在最早的研究中才會在沒有針對性藥物的情況下實施人體試驗。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類似情況如今已經非常罕見。例如在研究瘧疾時,志愿者也會主動把手臂伸進滿是蚊子的密封箱讓蚊子叮咬和感染,但醫療小組擁有專門的救援藥物確保患者能恢復健康,這與當前新冠的人體試驗大不相同。
跑不過病毒變異?
hVIVO公司首席科學家安德魯·卡特波爾在回應外界質疑時則表示,“‘人體挑戰試驗將回答在傳統的測試中不可行的一系列基本科學問題,例如究竟需要哪種類型的免疫反應才能提供保護,防止再次感染。”
但美國艾滋病研究著名學者威廉·赫塞爾廷20日在美國《福布斯》網站質疑稱,英國要為這項具有開創性的試驗,準備付出多大的代價?他表示,90名志愿者面臨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國際權威雜志《自然》去年3月曾認為,選擇年輕、健康的志愿者可讓人體試驗的風險大大降低。但隨著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逐步加深,醫學界發現即便輕微的新冠病毒也會導致青壯年志愿者出現長期的胃損傷以及其他并發癥。美國佛蒙特大學微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教授貝絲·柯克帕特里克表示,“當真不能通過其他方法獲得相關信息嗎?除非不得已,我們通常都不會選擇這條路。”
赫塞爾廷的另一個質疑是,“以身試毒”的好處可以最直觀地了解病毒在人體內的變化,但這仍是得不償失的選擇。新冠病毒還在不斷快速變異,人體試驗測試的病毒很可能在幾周后的結果出爐時,與世界流行的病毒毒株已經截然不同。“我們冒著巨大風險從人體試驗中獲得的數據可能在幾天、幾周或幾個月內變得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