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波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期間,明確支持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并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指明了成都新時代城市前行的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筑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把“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承載力”作為下一階段重要工作專章部署,為成都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路徑。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內涵要求,加快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發展動能轉換
生態環境問題根子在粗放型增長方式。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必須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環境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深度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落實好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以“5+5+1”產業為引領,加快培育新動能,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動能。聚焦高端綠色智能,提升先進制造業能級,全面推動產業集群成鏈發展;聚焦高價值高品質,提升新興服務業質量和綠色程度;聚焦新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引領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浪潮。堅定推動產業生態圈建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精準產業定位方向,聚焦行業高端細分領域,形成專業化、精細化的政策體系和要素集聚。加快打造創新生態鏈,構建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完備、資源配置高效、成果轉化順暢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強化環境經濟政策調控。環境經濟政策改革正處于快速推進期,對構建市場內生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意義重大,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研究協調、共同予以推進。完善多元化財政投入機制,適時調整補貼覆蓋領域,提高政府綠色采購清單執行工作規范化程度。加快健全環境資源價格機制,擴大差別電價、水價政策覆蓋面。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依托成都綠色金融中心,拓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產品,探索與社會資本共同發起綠色發展基金,完善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完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頂層設計,推廣環保管家模式。推行“領跑者”制度,盡快明確實施細則和遴選標準,對先進企業給予綠色調度等政策支持。實施綠色供應鏈標準化管理,學習試點示范城市先進經驗,推行綠色流通,建立逆向物流體系。
全面提升對企服務質量。要供給更多針對性指導服務,推動企業提升污染治理水平,鼓勵加快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技術創新,積極利用市場機制,在達標排放基礎上不斷提高環境治理績效水平,建設綠色工廠,樹立行業標桿;對中小型企業,根據行業特點分類施策,推動企業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實現達標排放和全過程管控。
健全法律和制度體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其重要動力來自于最嚴格制度最嚴格法治的落地執行。
織密生態環境法治網絡。著眼現實短板、突出問題及重點發展方向,在生態規律的約束下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立法工作,確保成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統籌推進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執法隊伍能力建設,突出抓好測管協同和行刑銜接,實行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加大環境司法力度,壯大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專業辦案力量,增大環境公益訴訟比重。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嚴格落實《成都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等8個方面同步發力,構建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契合成都實際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著力完善責任落實體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是將生態環境宏偉藍圖轉化為實物量的必由之路。突出差異化,區分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區分短期急需突破、可操作性強的具體工作任務和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才能見到實效的任務和目標,全面改進考核辦法。嚴肅問責追責,逗硬實施《成都市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全面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
挖掘城市人文歷史特質,傳承和發展生態文化
成都將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確立為四大戰略定位之一,生態與文化滲透交融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著力加強基礎研究。生態文化體系既是新的時代課題,按照成都市“十四五”規劃編制要求,要充分挖掘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路徑,從農耕文化、水利文化、道教文化、大熊貓文化等歷史資源中,充分融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歷史特質,力爭早日形成能夠在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推廣的“成都經驗”。
創新推進生態教育。加強跨學科交流,慣性思維中的“環保”并不只是自然科學的狹窄門類,新時代的“生態”更應加快形成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良性互動,進而推動辦學目標、教育內容等一系列轉變。
積極加強傳播推廣。借力天府文化,推進生態文化與天府文化同頻共振,“友善”蘊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力,“公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相契合,都為生態文化扎根成都提供了落腳點。加快建設生態文化載體,以地標建筑、品牌活動、文創標識為突破口,擴大成都本土生態文化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立足社會共建共治,培育綠色生活方式
打好打贏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最終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增強群眾美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動力源泉同樣來自廣大市民的嚴格監督和身體力行。
改進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信息強制性公開制度,督促重點排污單位及時公布自行監測和污染排放數據、治污設施運行情況等信息予以公開,接受公眾監督。加強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研究,及時有效回應群眾對于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的訴求。
繼續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加快開放全市所有符合條件的環保設施,鼓勵企業主動開放,更多依托生態工程點位開展系列公益活動。做好創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工作,讓群眾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千里眼”、“順風耳”,盯住群眾關心的問題一抓到底。
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和密閉化收運機制。加快健全綠色出行體系,推動軌道交通加速成網和慢行系統逐步完善,供給更為豐富的綠色出行選擇。
作者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