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慧



1? 從農民角度進行問卷調查在本項課題研究中的意義
當前,我國社會中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較為突出,農業發展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差距較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政策創新上想辦法、求突破,必須遵循公共政策中的民主性原則,政策既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又要做到政策制定過程的各階段都必須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參與。為此,本課題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農民及農業組織對于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情況及對政策訴求。
2? 問卷調查的設計思路與發放及回收情況
2.1? 問卷設計的基本思路
本次調研問卷的主體按性質劃分為一般農戶、種養大戶、合作組織、農業企業和其他(個體戶、工人、個體人員、學生、基層公務員、鄉醫、政策制定單位等)共五大類,考慮到充分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相關財政政策的實施度、執行度、回饋度,將調研不僅局限于調查對政策發行的直接受益者,還對相關基層工作人員、政策制定單位、關心農村發展的學生、鄉醫等從多個側面以實施者和旁觀者多視角來剖析問題現象,在保證樣本的豐富性和可信度的同時,盡可能多的展露真實的鄉村振興現狀。
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兩大部分,個體信息和需求者的相關認知。其中,個體信息包括農戶性質、年齡、學歷、政治面貌和收入狀況等;相關認知包括農戶對鄉村戰略的了解度,對既往政策的熟知度、相關政策的效果評價以及對未來政策的需求傾向性,基于上述觀點選取貼近農戶的相關具體政策,以通俗的表達來設計問卷,更易于充分了解農戶的需求。
2.2? 發放方式與區域特點
問卷發放采取實地走訪和網絡發放兩種方式,其中,實地走訪問卷的發放依調研地區,按平均每個地區約200份問卷進行發放,以保證樣本在總體中的均勻分布,使樣本更具有代表性、可信性;網絡發放依靠基層公務員、基層干部、農業戶籍學生等涉農相關人員的配合進行填寫,以保證樣本的可信度和廣度。
本次調研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我市部分縣區,覆蓋莒南縣、費縣、沂南縣、蘭陵縣、平邑縣、沂水縣共31個鄉鎮(街道),考慮地域分布、經濟狀況差異等因素,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鄉鎮(街道)進行調研,充分保證樣本的豐富性和代表性。
2.3? 發放與回收份數情況
本次共發放430份實地問卷和400份網絡問卷。在400份網絡問卷中,根據年齡18歲以下、60歲以上,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提交問卷時間小于100秒三個條件取交集,排除25份不符合要求的網絡問卷,回收有效網絡問卷375份。430份實地問卷實際收回424份,剔除存在重大邏輯錯誤及遺漏關鍵信息等的非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共計421份。總有效問卷共802份,比例達到96.63%。
3? 問卷的一般分析
3.1? 對既往相關“三農政策”的滿意度分析
3.1.1 對過去政策的認知及滿意度。從全部調查對象來看,人們對過去的財政政策了解程度及滿意整體上處于較高水平。在滿意度方面,對于近年來政府支持農村發展的財政政策,持滿意態度的占92.1%。更具體的,對過去幾年的一些政策,如農業產業發展政策,農村脫貧等財政補貼優惠政策,有84.5%人認為自己比較了解或者有點了解,有73.1%的人了解兩項及以上的具體補助政策。這說明人們對過去幾年的農業政策了解和滿意程度處于較高的水平,與直接調查宏觀方面的滿意度水平契合。
3.1.2 對現有政策的認知及態度。在現有政策方面,主要選取對目前國家大力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及其近期出臺的政策了解及滿意程度作為對目前現有政策滿意程度的一個度量。通過數據來看,有82.9%的人對鄉村振興戰略比較了解或者有點了解。在態度方面,有77.9%的人認為鄉村振興很重要。這表明在主觀態度上,我市農業從業人員對目前鄉村振興各項政策的總體認可度較高。
在農業產業、農村生態、農村文化、農村人才、農業組織等方面,農業人員對其態度不一。首先在生態建設方面,主要圍繞政府支持農村生態建設的政策如垃圾收集、廁所改造等方面的政策分析,其中95.2%的人持滿意態度。其次,在文化建設方面,84.7%的人表示對當地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表示滿意或比較滿意,但仍在文化設施建設、文體活動指導、政府相關投入等方面存在較嚴重的沒有達到預期的情況。在人才建設方面,有75.1%的人認為,人才缺乏是鄉村振興的主要障礙之一,農村缺人才便成為了制約農業人員滿意度提高的一個因素。最后,在組織建設方面,雖有90.5%的人對當地基層黨組織或村委會表示滿意,但仍有近10%的人持不滿意態度。這10%的部分占據了組織工作的不滿意部分里很大比重。
3.2? 對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政策的需求分析
3.2.1 總體分析——農戶對財政政策滿意度分析。在不考慮樣本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從發展、人才、文化、生態政策和領導班子滿意度五個方面進行考慮,考察農戶對財政政策的需求。
(1)農戶對發展政策滿意度分析。從回收問卷總體來看,對當前政府近年來支持農村發展的財政政策持滿意態度的共921位,占比達92%。具體如圖1所示。
從涉農從業者結構上來看,一般農戶持滿意態度的有653位,占一般農戶總數705位的92.62%。而種養大戶、合作組織、農業企業持滿意態度的也有100家,占其總數107家的93.46%。這說明,無論是規模化的涉農人員還是單兵作戰人員,對當前政策滿意度都很高,并不存在一方人數多而導致另一方“被滿意”的現象。但仍有78位,即7%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前政策存在不合理現象,鄉村振興財政政策仍需繼續優化,以更好地適應農業現實狀況。
(2)農戶對人才政策滿意度分析。人才是地區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于村鎮人才缺失的原因,經調查發現,占調查總數79.33%,共495位村民認為,振興鄉村過程中人才缺乏,勞動力素質不高是人才不能發揮核心力量的主要原因。其中,在495位認為人才缺乏的村民中,東、中、西三地對于人才缺失的認知略有差異。其中,位于東部地區的有181位,占東部總數的91.41%;中部地區的有164位,占中部調查總數的80%;西部地區共150位,占西部總數的67.87%。上述數據表明,東部地區對人才的滿意度最高,西部地區對人才的缺乏表現略微強烈的渴求,與各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有一定的影響關系。
在人才培訓方面,有269位,占總調查人數的43.11%的人認為當前針對農村人才培訓的財政扶持政策效果很好,有306位,即49.04%的人認為有點效果,綜合而言,全市92.15%的樣本對象對農村人才培訓的財政扶持政策持肯定態度。
綜合引進和培訓角度,以上數據表明,我市涉農相關人員普遍認為人才缺乏是目前的現狀,但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要加強人才引進的財政政策支持。
(3)農戶對文化政策滿意度分析。在文化振興方面,從收回的624份實地有效問卷中看,村民普遍認為應該加強對文化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提供一些可供村民文化展示的平臺,例如鄉村劇院大舞臺,讓村民們有地方去開展自己的文化活動。此外,應著重加強對文化骨干隊伍的培訓,讓一些有興趣但缺乏實力的村民踴躍參與,壯大業余文化隊伍,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最后,還應適當加強政府財政投入,加強對文體活動的指導,從財力、技術層面對文化活動予以支持。當然,其中對文化的振興還應結合當地村民的民風民俗,合理利用分配政府資金,比如在某些村子,村民有自發組織的民歌團,可將文化支出費用中利用效率低的資金抽出部分轉向對民歌團的贊助,發展當地有自發組織的民歌小團體,既可促進當地的文化振興,又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農戶對生態環保政策滿意度分析。從全部樣本來看,對于政府支持農村生態建設的政策比如垃圾收集廁所改造等,有622位持滿意態度,占比達到99.68%。這個比例說明幾乎全部農戶對于生態環保政策感到滿意,而且不存在地區差異。然而,在關于農村生活環境是否有改善的問題上,有54.49%的人認為改善很大, 45.51%的人認為改善效果不大甚至沒有改善。這表明,農戶雖然對目前已有政策持有肯定態度,但政策整體對環境整體的正向影響仍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仍需加強對生態環保的財政政策支持。
(5)農戶對干部工作滿意度分析。在全市全部樣本范圍內,對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持滿意態度的有616位,占全部樣本的98.72%,這表明農戶對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的工作還是認可的。
3.2.2 個體分析——基于個體差異性。
(1)不同類型農戶對政策需求的對比分析。在回收的802份有效問卷中,將調查者按農戶性質分為一般農戶,種養大戶、農業企業、合作組織,其他共三大類,個數占比約為3/5、1/5、1/5,其中,種、農、合占比較少且相差不大,歸為一類。不同的人群對于近年生活改善的原因各有所見,具體情況如下圖4所示。
總體來看,不管從屬于哪種類型,約60%的人都認為生活改善依賴于黨的政策,但對于一般農戶來講,31%的人認為家庭狀況改善依賴于自己的家庭,遠超于基層政府的促進作用;23%的非農人員也認為這種狀況得益于自己的家庭多于基層政府的幫扶;但種養大戶、農業企業、合作組織卻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基層政府帶來的改善多于自己家庭所帶來的努力。
綜上,大部分人青睞于黨的政策帶給大家的生活改善,相較于其他農戶,一般農戶更傾向于認為自己家庭為生活改善做出的貢獻大。
(2)不同學歷農戶對政策了解度的對比分析。本文將調查者的學歷分為初中及以下、高中與中專、大學及以上三大類,對其進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了解度分析,觀察政策的關心度是否與學歷有關。具體如圖5所示。
整體來看,農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了解度集中在比較了解和有點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占少數人群。其中,對于初中及以下的農戶來說,對戰略的了解程度分布較為均勻,完全不了解的相較于其他人群高出近4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中專及以上的人群明顯比其他人群對政策的了解度偏高;高中學歷的村民對政策有點了解的占多數,比其他人群高出20個百分點,且不存在完全不了解的現象。由此可見,農戶的學歷對政策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影響性,高學歷的人對政策的敏感度和認知度較為強烈,但低學歷的群體對政策的了解程度雖敏銳度不高但也未達到極端,僅僅是略微欠缺,今后,可著重加強對低學歷政策建議的宣講,使每個人都對政策有所了解。
4? 結論
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從對過去幾年的財政政策和近期出臺的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來看,需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并對應做出調整。
4.1? 政策宣傳方式改進
考慮到村內農戶的年齡稍有偏高且學歷偏低,在政策宣傳方式上應加以改進。可采用下鄉村宣講解讀的方式開展,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之與當地農產品相結合,結合身邊的事例對政策加以解讀,使之了解國家對農民的關心,了解當前振興鄉村的戰略,更好地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4.2? 人才引進力度不夠
在人才建設方面,目前政策環境下存在引才效果不佳,財政支持不夠的現狀。為此,應加強在人才引進或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提供更加適合并有吸引力的引才政策,換位思考,從農業所需人才角度制定相應引才政策機制。另一方面,加大農業專門技術人員的培訓,既要保證財政經費充足,又要保證投入形式和使用方式符合發展的實情和需要,不搞花架子、形式主義。
4.3? 鄉村文化設施落后
在文化建設方面,應著重改善文化設施建設、文體活動的指導、文化骨干的培訓等方面的不足。在需要廣場的村子里建設廣場,在需要媒體設備的村子里提供媒體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