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臨縣前青塘村清清秀秀,靈透脫俗,走在蘆葦蕩邊,葦葉輕拂,發出細細碎碎的聲音,那是前青塘村民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也是他們喜逢盛世、心靈手巧、勤勞致富,打心眼里發出的笑聲。
與其說青塘村以蘆葦取勝,以“一村一品”的“尖尖一粽”,吸引了世人眼球,還報了世人驚喜。曾參加過2016年市級護工培訓的劉金梅,就是包粽子高手,不僅前青塘村,連白文等附近村莊的婦女她都培訓,這樣一來,能手巧手高手成群扎堆,她說,“女人們學得可認真哩,正常1分鐘3個粽子,特別快的能翻倍。”可以想象前青塘女人們心有多靈手有多巧,劉金梅、高翠萍……一個比一個包得好、包得快、包得俊、包得巧、包得精,包得有棱有角有特有色。
其實于前青塘而言,匠人匠心就像小荷才露尖尖角。
從民居上,青塘人喜歡住窯洞,所選地勢依山傍水、土質堅硬、向陽順風,少則三至四孔為一排,多則七至八孔聯排而建,窯口用石材做成拱形橋梁做外立面式加固承載,老百姓稱其為“接石口”。家家都有接石口,而且有巧人家,上面弄出石雕、花雕,既寓意吉祥,又視之堅固美觀。哪怕是門口的石墩墩,碾面用的石盤盤,搗蒜用的石缽缽,也做得精巧別致,跟藝術品一樣。這樣就有了石匠展示手藝的舞臺。
當筆者行走于村內,嘆服于建筑與靈秀,尋覓歷史與古跡,感受現代與傳統相融相匯時,發現一位身穿工作服、頭戴護罩的打石匠,在村口埋頭工作。二錘、鋼釬、錘子、鏨子等家伙一股腦兒擺在腳邊,電鉆刺耳之聲從他手下傳出,不斷噴出的石粉如煙似霧般籠罩著他。他就是李根寶,前青塘村巧奪天工的石匠。“現在人們都快把這手藝丟了,我就想把它恢復起來,把這祖傳手藝傳承下去。”李根寶邊說邊笑,雖然看起來和善,但骨子里卻執拗得很,簡直是具有石頭一樣的精神,堅韌執著、專注用心。
李根寶主要傳承臨縣麥飯石石磨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這種技藝集選料、平整、設計、選圓心、定圓心、做標志、合手上尺子、切麥板石、打磨眼、定磨心、開磨等10?多道工序為一體,是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中最為難得的技術。
李師傅說,從古到今,磨齒不分磨之大小都是九分,磨是反方向轉,也就是從左到右逆時針轉,磨齒在開鑿時要特別注意交分,交分越大越圍繞得越緊,磨得糧就越細,這是古人采納了龍卷風道理。齒紋左右角度不同,左邊角度小,右邊角度大。麥飯石傳統手工制作出的石磨,對健康非常有益,它含有58種微量元素。容出性能好,浸泡后可容出鉀、鈣、鎂、硅、猛、鈦、磷等人體所需要的?20多種元素和礦物質。麥飯石每平方厘來有3萬多個空質結構可吸收對人體有害的幾種元素。它可調節酸堿平衡,可將弱酸性水調節為對人體有益的富礦物質弱堿性水。麥飯石所含微量元素可以增強人體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人體免疫力,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對血壓、血脂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當前人們生活日漸富裕,十分重視生活質量,也懷念過去自己用石磨、碾子制作出來的食品。那是真正綠色食品,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麥飯石小石磨恰恰滿足了人們這一愿望,為綠色生活提供了方便與希望。
李氏麥飯石石磨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有嚴格傳承,從清代晚期到現在已有七代傳承人。李根保是第六代傳承人,從小勤勞善良,遇事善于思考,虛心學習。近幾年,他在前人制作石磨的基礎上研制出用麥飯石制作小石磨、小碾子、搗錢錢石、麝羚羊角石、石磨魚、石鼓等。2017?年代表臨縣參加第五屆中國山西農產品交易博覽會,受到好評。他現在加工的小石磨可磨米面、磨豆漿、磨葷酒、磨調料,用途十分廣泛,已申報縣級非遺。
李根寶石匠奇,王維平則以葦葉葦桿葦皮葦花制作的工藝美術品更奇更妙,堪稱一絕。筆者觀摩過其作品,葦間羊、林間樹、草上鳥、樹上鳳,栩栩如生、維妙維肖。在其作品面前,每個人都會感到江郎才盡、拙詞用竭。有點遺憾的是,王維平多年從事葦葉工藝美術創作,兩只眼睛高度近視。人群中,要么眼皮低垂,要么瞇著眼笑瞇瞇看著你,人瘦弱而善良,雖農家出身,卻透著一種卓而不凡、柔而堅韌的藝術氣質,立于蘆葦旁,如玉樹臨風者,那一定就是王維平。
前青塘村里藏著能工巧匠,藝術是通向善良人性的唯一通道,他們傳承的是中國工匠大美精神。隨著前青塘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漸漸走為全國名村,也為李根寶和王維平他們提供了更為寬闊的舞臺,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