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停車場出入口支持全視頻識別、車牌遴選算法、多元支付系統,車輛通行速度由過去30秒降低到2秒,停車樓平均取車時間不到1分鐘,比全國平均水平提高了30秒。”山西建投靜態交通建設運營公司項目經理張貴平對《科學導報》記者說。
1月8日,記者來到位于太原市學府街塢城路口的智能停車樓,記者通過張貴平的介紹了解到,司機只需要把汽車停在指定位置,下車后通過觸摸屏進行操作,實現智能存車。智能系統會進一步向司機確認車門已關閉、手剎已拉好、后視鏡已收回、車內無人和貴重物品,操作完畢后即可確認存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力量不斷攀升,高科技、新技術不斷地注入山西交通各個領域中,你是否發現出行速度在逐漸提升呢?
數九寒天的清晨讓人冷的瑟瑟發抖,存取車輛是一部分上班族每日必行一項,在黃金地段大家還會面臨“停車難”問題。而學府智能停車樓的運營對附近的“上班族”來說無疑是福音,它不但解決了“停車難”問題,還增加了人們的科技體驗感。這座建筑總高度為38.75米,分為南北兩個車庫,南庫停車層為13層,北庫停車層為11層,停車位共計1204個。區別于一般的立體停車設施,該停車樓共設置了11個出入口,每個出入口相互獨立,實現了獨立連續存取車輛。
“這是我們公司首個智慧停車項目,它充分運用智慧停車技術,打破城市空間邊界,突破傳統停車思維,從交通動線設計、存取車速度、智能引導效率、運營服務規范等多方面注入更多信息化、智能化元素,讓建筑更富時代感和科技感,為智慧城市建設蓄力賦能。”張貴平說。
由于地理位置臨街,項目景觀造型別致,停車樓引來了很多路人的注目。張貴平告訴記者,“項目現場采用全覆蓋智能化監控,建設安全文明施工示范項目以及深度應用‘可視化大數據管理系統。還采用了物聯網、云計算、圖像識別等技術,建立全覆蓋的停車場智能化管理系統,可實時了解停車場所有車位運行信息,提供信息歸集、業務管控、收費監管和用戶應用等服務。”
隨著城市車輛增多、停車壓力大的現象,立體智能停車位已經成為了一種未來發展趨勢。記者從太原市建設工程電子招標系統了解到,太原市將在迎澤大街南、青年路、上馬街等12處地塊建設智慧停車場(樓)。而未來,智慧停車場(樓)通過PLC系統采集停車泊位信息數據,上傳至太原市“并州行”智慧停車云平臺終端系統進行數據處理,駕駛員可以通過“并州行”手機APP快速查詢到周邊停車場泊位情況,從而提高停車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太原市的智能停車技術在國內可以說是比較領先的。”陳貴平說。2018年11月,帷幄停車正式發布了“城市級靜態交通大數據平臺”系統,通過帷幄停車APP系統能夠準確統計城市所有停車場和路側停車位。陳貴平介紹道,“這個系統為城市管理者從停車行業管理、社會資源分配、犯罪車輛定位監控、重點經濟目標保護、智慧城市居民大數據模型構筑等方面提供宏觀管控手段和數據決策支持,受到了業界專業人士和市場的認可。”而這個由山西帷幄公司自主研發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級靜態交通大數據平臺”,是目前國內領先投入實際使用的城市級智慧停車平臺。
除太原市以外,記者還了解到隨著全國唯一一所由地方政府主辦的大型能源主題展館——大同能源館的投入使用,大同能源館智慧停車場也開始運行。據項目相關負責人康宏偉介紹,“整個停車平臺應用了傳感器技術、自動識別技術、無卡支付技術以及大數據等多種智能技術,可以實現一鍵停取車。整個停車過程只需要90秒,非常便捷。”
2020年12月26日,太原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開通初期運營!這標志著太原市正式進入地鐵時代,在改善城市南北交通的同時,對促進中心城區交通秩序的提升也有突出作用。據了解,軌道交通2號線站點出入口100米范圍內設置公交停靠站、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出租車停靠點、非機動車停車場,并確保容量和規模,提高交通通行效率。軌道、公交實現了無縫銜接,致使軌道2號線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
“太原地鐵科技感十足!”太原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工藝技術部工程師葛吉良驕傲地說。隨著第17列、21列太原地鐵車輛的完工,葛吉良異常興奮,他說這是大家奮戰了2個月的成果。一節完整的車廂是由來自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不銹鋼、卷材和外板,太重集團的車軸、車輪和變速箱,山西利虎的玻璃以及永濟電機的牽引機組成,特別是太鋼的外板和太重的變速箱均是首次在城市軌道交通中應用,太原地鐵實現了“太原造”,這無疑是山西人的驕傲。
太原的軌道交通建設采用多項高新技術,項目建設應用新技術突破局限,攻克了多項施工難題,在多個領域創下“國內首次”。1月14日,記者采訪了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機械系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專業副教授朱江濤,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太原地鐵2號線是中國首條所有進出站閘機全部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技術,可實現全通道人臉識別乘客功能;采用城軌云平臺、云計算、互聯網支付等新技術,充分保證運營的效率、安全、智能;列車實現全自動運行控制,對于乘客而言,列車會更加準點。此外,隧道內使用球墨鑄鐵管看似不起眼,但它在地鐵運營10~20年后就能體現出它的特別之處。老工藝采用的鑄鐵管時間久了就開始銹蝕,承壓度降低的同時還經常管網爆裂,水漫道床,造成停車,如果此類事故經常發生必將影響乘客乘車。這些應用技術,實現了“智慧地鐵”的軟件基礎,閃現著科技發展的光輝。“智慧地鐵”的運行,有助于推動數字信息的使用和共享,有利于提升列車設備的效率和安全,從而進一步為人民群眾提供舒適、便捷的出行體驗,成為城市的名片和觀光車,形成城市新的亮點和人文特色。
目前,太原地鐵2號線已經投入初期運營,已經有效改善太原市南北的交通問題。“隨著線網的建成,地鐵與人們的生活、工作緊密結合,同時對提高太原市的綜合競爭力,完善公共交通體系,改善人民居住環境,提高市民出行效率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意義。”朱江濤說。
太原的軌道交通還在快速建設階段,已經開通的2號線和在建的1號線組成“力”字地鐵網,它將起到連接城市智能區,疏散老城區的作用。未來的太原地鐵將延續攜帶綠色地鐵、智慧地鐵、人文地鐵的“基因”,為市民打造安全、舒適、快捷、低碳的出行體驗。
沖破巍巍太行之隔,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干線網“呼南通道”重要組成部分的太焦高鐵正式開通運營,讓“晉豫”相通。太焦高鐵全線4G網絡同步開通,實現優質覆蓋,助力旅客暢快之旅,同時惠及沿線群眾。
據了解,太焦高鐵公網覆蓋工程由中國鐵塔牽頭組織三大電信運營企業建設,全線共設518座基站,40處隧道,13座車站的室分系統,敷設漏泄電纜超過310公里。鐵塔公司統籌共建共享成為公網覆蓋工程的一大亮點,有效節約了投資成本、提升了建設效率。通信公網基礎設施不僅服務于鐵路旅客,也可為鐵路沿線監控、應急搶險等智能鐵路管理提供便捷支撐。
長期以來,高鐵落后一直是山西經濟建設發展的短板。大西高鐵由于部分段落修建時間長,還曾被網友戲稱“百年大西”。而隨著石太高鐵、大西高鐵、太焦高鐵的開通,山西正式融入了京津冀。雄忻高鐵是山西高鐵下一個新線路,它將進一步加強山西省和雄安新區的聯系。據了解,雄忻高鐵建造完成之后,將會按照每小時350千米的速度行駛,這將是山西省內第一個最高速度的高鐵。山西財經大學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研究院碩士生導師鐘順昌表示,基于山西省的資源稟賦和歷史產業基礎,未來,新能源產業或許是承接京津冀產業的一個焦點。
“火車跑得快,得有車頭帶。”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力機車就是這個“車頭”。“2019年10月,公司研制的首臺160公里動力集中動車組成功下線,這標志著山西軌道交通裝備行業正式進入‘復興號動車組整車制造產業鏈,祖國萬里鐵路線也迎來了首批大同造‘復興號動力車。”1月15日,中車大同公司宣傳部文化宣傳處處長畢思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目前,中車大同公司繼和諧型電力機車產品外,已擁有兩款以“復興”命名的系列機車產品,分別是“復興號”動力車和30噸軸重“復興型”重載電力機車,涵蓋鐵路未來客貨運輸兩大領域。
此外,除了“車頭”,還有動車“心臟”——中國北車的永濟新時速機電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牽引機和電傳動控制系統,以及太重的輪對和太鋼的“車身”,無論從質量、技術還是裝備上都已具備相當的實力和基礎。
傲人的不僅僅是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各路交通帶來的“山西速度”,而是“山西速度”來自“山西造”,山西的裝備制造業也奔出了“山西速度”。未來的“山西速度”不僅提升了當地人的速度體驗感,還能讓全國各地的人借“山西速度”感受三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