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被中國科協確立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以來,全力以赴推進“科創中國·嘉興”試點工作,加快建設標志性重大科技創新載體,打造長三角人才集聚“強磁場”,探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新機制,培育壯大科技志愿服務隊伍,加快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活力新城。通過創新組織模式、生態模式和服務模式,深挖自身優勢找準切入點,延長工作手臂形成大支點,協同各方力量構造共建點,積極推動“科創中國”創新基地落戶嘉興,全力打造科技經濟融合嘉興“樣板間”。
高起點謀劃組織架構,第一時間成立由市領導為組長的“科創中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圍繞嘉興經濟產業發展方向,向上做好國家級學會資源對接,向下開展經濟領域科技需求排摸,制定《嘉興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方案》,做到一個方案引領、一張路線圖推進。高質量構建推進機制,建立“聯動協同、定向考評”機制,按照“全市一盤棋、上下一條線、整體一個面”的構想,有效推進試點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抓緊抓實任務落地。
堅持試點先行,積極對接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等國家級學會,成立長三角時尚產業發展聯盟,為長三角地區時尚產業技術標準制定、數據利益共享等提供創新服務模式。探索開展創新企業研究院建設,圍繞嘉興重點領域和產業創新發展需求,由年銷售達到5億以上龍頭企業獨立創建或與產業關聯企業、科研院所等聯合創建具有法人資格或實行獨立核算的高層次、高水平的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共有20家企業成功申報創建,在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領域集聚了4990名專職研發人員。匯集資源導入,成立中國力學學會“檢測技術與儀器裝備服務團”,組建5支科技志愿隊,建立嘉興科技服務團、人工智能科技專家嘉興服務中心、“科創中國”科技服務站(嘉興)等。引導匯集院士、海智、學會等力量服務經濟建設主戰場。

積極推動“科創中國”創新基地落戶嘉興。基地以“打造創新服務組織‘樣板間”為目標,按照“社會組織平臺化集合、服務團隊專業化支撐、供需對接市場化運作、科創中國品牌化落地”的設想打造人才智引、項目智育、金融智創、合作智匯、高端智庫“五智聯合體”,建立“聯掛領導、聯席會議、聯合服務、聯網排名、聯動評價”五聯機制。中國力學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中國流行色協會等國家級學會首批入駐“科創中國”創新基地。
截至目前,已成功對接國家級、省級學會16個,推動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累計111個,引入兩院院士102名。建立國家級、省級學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8個、學會服務驛站33個;已公布2批創新企業研究院創建名單,支持浙江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0家單位建設具有法人資格或實行獨立核算,高層次、高水平的新型研發機構。組織申報省新型研發機構4家,省級企業研究院50家。
制定出臺創新載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績效評價辦法,并組織開展年度績效考評工作,實行動態監測管理,實施正向激勵與反向倒逼,引導各類創新載體高質量發展。強化各級載體培育,全市新增省級眾創空間4家、孵化器4家、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1家,申報省級重點實驗室4家,新認定市級重點實驗室13家,創建市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8家。
建立全市進口替代應急攻關專項清單,共梳理上報新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領域的43家企業進口替代應急攻關項目68項。獲國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4項,涉及“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領域。聚焦數字經濟、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電路五大產業領域,市財政予以重點支持。
市委市政府堅持新發展理念,對標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建設“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把“科創中國”建設列入“十四五”規劃,打造長三角核心區創新高地,加快建設面向未來創新活力新城。
圍繞加快建設長三角創新活力新城,研究制定科技新政2.0有關內容的操作辦法,出臺《嘉興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嘉興新制造“555”行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全球科創路演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創新嘉興·精英引領計劃”“創新嘉興·優才支持計劃”“頂尖人才(團隊)”引進的管理、實施辦法。
與服務嘉興的6家全國學會服務團密切合作,組織各類對接會議20余次,針對嘉興市梳理的60余項企業重大需求,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等組織對接會、企業園區行活動20余場次。嘉興市各縣(市、區)、園區、企業等已與全國學會簽訂了6項合作協議。
把“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與“創新嘉興”大會戰緊密結合,深化院(校)地合作模式,與清華大學共建清華航發院嘉興分院,與中電科共建中國電子科技南湖研究院,與軍科院共建南湖實驗室。推動湘家蕩科技城、秀洲天鵝湖未來科學城等重要節點平臺建設,加快全市各大科創主平臺“串珠成鏈”聯動發展。
在原有8個海外孵化器的運行基礎上,新建柏林中心,建立了項目征集、篩選、入駐、孵化、出站、落戶等管理制度,并通過高附加值的創業培訓、配套服務及后勤保障,形成了與嘉興聯動的工作機制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先后組織路演對接、項目推介、研討論壇等交流活動3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