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蕓 王婷婷 李秀琴 招妙妍
摘 ?要:針對“中國制造2025”背景對中職機電專業課程教學的要求進行簡單論述,需要讓學生具備更加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專業技術人才,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推動機電行業及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基于中職機電專業課程教育的內容及學生發展需求,提出課程優化的相關建議。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夠更快實現“中國夢”。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背景;中職機電專業;課程優化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項目,對國家經濟建設、工業文明發展及民族強盛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中國制造2025”,是構建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需要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中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專業性人才的重要場所,機電專業教學需要基于市場及行業發展的現狀。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政治及文化一體化發展環境下,行業的競爭越發激烈。中職機電專業教學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明確課程教育現存不足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式,整體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及發展環境。文章將根據“中國制造2025”背景,提出中職機電專業課程教學優化方式的相關建議。
1“中國制造2025”背景對中職機電專業教學的新要求
1.1 更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隨著世界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逐漸難以滿足當前社會及企業的用人要求[1]。2015年國務院頒布“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綱領,對制造業相關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要強化信息化、工業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堅持結構優化、人才為本、質量為先、綠色發展及創新驅動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中國制造2025”逐步實施的環境下,以人工操作為主的制造業發展模式將逐步被智能化、自動化的設備操作模式取代。對于機電專業的學生而言,需要掌握更多的智能化、自動化機電設備操作方式,強化自身的理論知識掌握能力,進而增強自身的問題分析及解決能力。
1.2 復合型的專業人才需求
“中國制造2025”是基于當前國際、國內發展形勢所提出的發展規劃,對我國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活動提出了明確指向。“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要求,中職機電專業教學需要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多元化的知識儲備體系,“中國制造2025”要求需要基于市場環境,拓展機電專業教學的內容,將行業需求、崗位經驗等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且加強先進技術、經驗的分析等,實現中職機電專業教育的“質化”轉變[2]。其二是復合型技術人才,保證人才操作技能滿足要求,也能夠靈活應用各類互聯網+技術,智能操作技術等,將專業理論與操作活動相互融合,保證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及行業競爭優勢。
1.3 創新型的高端技術人才
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對行業的發展可產生重要影響。“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中職機電專業教學的內容不能僅僅停留于紙上,需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及市場環境等,引導學生思考及分析,注重課堂教育及實踐活動中的思維引導。將綠色生態觀念、高端技術等納入到課堂教育中,鼓勵學生的創新想法,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3]。
2“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中職機電專業課程優化對策
2.1 再定位:科學規劃培養目標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中職機電專業教學,需要基于行業發展環境、機電專業人才需求等,科學規劃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而滿足“中國制造2025”中人才培養的要求,促進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基于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而言,技術型人才數量較多較少,要求職業教育的模式及教育目標需要適當進行調整。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增強學生的技能操作能水平,是中職機電專業教學的主要發展目標。
比如在中職機電專業課程設計中,可以在《機械圖識讀與繪制》中取消手工繪圖部分,應用UG、Solidworks等三維建模軟件指導學生學習建模的方法;將 《機械基礎》、《機械制造技術》 與 《液壓與氣動》課程予以整合,設置《機電液一體化技術》課程。同時根據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增設《數字接口技術》、《測試與傳感器技術》等課程內容。中職機電專業教學需要重點分析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市場競爭優勢等,創辦特色專業,凸顯職業教育的優勢,培養更多適合當前時代及行業發展需求的機電專業人才。
2.2 同步調:緊密融合市場環境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機電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緊密融合市場環境,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為中職學生創設良好的發展環境。比如中職院校可以與優秀企業相互合作,創設校企合作的協同發展環境,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下,可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也能夠為企業培養更多人才。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開展。
首先學校與企業需要制定協同發展制度,根據企業的規章制度與學校管理的要求等,一同制定合作的內容、目標及具體實施方案等。在政府的指導下規范開展校企合作工作,增加社會力量的投入,豐富教育的資源。其次學校與企業可以一同構建人才實踐基地,在學校內根據機電專業的內容、“中國制造2025”的創新發展要求等,為學生提供實踐、創新的場地。企業可以根據當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一同制定“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等,培養更多復合型、應用型技術人才。最后,學校與企業需要加強交流。企業負責人員需要及時反饋學生的表現,專業指導教師需要給與學生針對性指導,且可以將學生的表現與其學分相互關聯,切實發揮信息反饋、及時調整的作用,實現校企合作的優化性、持續性發展。
2.3 重創新:融入多樣教育方式
信息環境下各類智能化、自動化及互聯網+技術逐漸融入到機電專業中,課程教學也需要基于時代發展環境進行創新,融合多樣化的教育模式,
比如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機電專業教學中,以微課的形式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時間安排觀看視頻,將不懂的內容進行標記,便于課堂討論。教師還可以應用各類資源共享平臺,豐富學生學習的路徑,比如“藍墨云”、“雨課堂”等。在課堂教育中,則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直觀展示各類機電設備的圖片、操作的視頻等,介紹相關注意事項,讓枯燥的課程教育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在3D打印工藝技術課程的基礎上,將3D打印技術融入先進機械制造技術,優化實訓室的建設,根據工業4.0要求,配備工業機器人、加工設備及機器視聽系統等,讓學生在實訓室通過AR、VR技術等體驗先進技術,為學生創設智能化的學習平臺,增強學生的技術操作能力。
綜上內容,“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需要創新中職機電專業教育的內容及模式,以校企合作、內容優化及技術革新等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在調動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的同時,為學生未來的職場工作及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曉萍.如何創新及深化中職機電專業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J].學周刊,2021(14):11-12.
[2]顧旭東.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職機電專業實訓課程“做學教合一”提升效果[J].數碼世界,2021(04):131-132.
[3]郝芳.中職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研究——以機械制圖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12):136-137.
[4]楊夢嬌.“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機電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探索——以“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1(0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