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平
摘 ?要: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工業生產導致空氣中大氣顆粒物含量不斷增加,大氣污染嚴重,全國各大城市霧霾天氣經常出現,這樣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對人們的健康也帶來了威脅。本文就對植物防治霧霾的幾點措施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園林植物;防治;霧霾;措施
由于工業化迅速、依賴煤電、汽車保有量迅猛增長以及漠視環保法律等,大氣污染成為中國的一個嚴重問題,全國各大城市霧霾天氣頻發,冬季尤甚。霧霾中含大量PM2.5,因其可對人類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誘發呼吸系統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而備受關注。霧霾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粉塵污染,例如地面揚塵、建筑源、生物質燃燒、二次源、機動車排放和燃煤等。目前霧霾治理主要集中在主要污染物源解析研究、減少污染源頭工業企業排放、優化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審核等,但傳統的治理方法無法消除已經進入到環境中的PM2.5,而園林植物可有效阻擋、過濾和吸附空中的大氣顆粒污染物,對改善環境質量、降低霧霾天氣的發生卓有成效。目前,城市園林綠地的消霾作用愈加受到重視。
1、霧霾的產生及危害
霧霾是霧和霾兩種天氣現象的統稱,其構成原因與條件有很大的差異。霧是空氣中的水汽在近地面凝華而形成的;而霾是由大量均勻懸游在空氣中的極細微顆粒組成,主要成分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如PM2.5,PM10),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后一項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霧和霾的區別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達到90%以上的叫霧,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間的,是霧和霾的混合物。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有自然原因,如火山爆發、沙塵暴等;更多是來自于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大氣污染物,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燃煤煙氣、垃圾焚燒等。產生霧霾的各基本條件中除細小霾粒子與人類生產、生活有關外,其余條件人類很難控制,因此防控霧霾主要是減少大氣中的霾粒子,重點是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如車輛尾氣、工業廢氣、燃煤煙氣、揚塵等。霧霾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主要會引發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對人類致癌”,也會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加重心理疾病;其次,對城市交通出行產生嚴重的影響;另外,還會影響工農業生產以及旅游業,甚至對生態系統產生破壞。因此,霧霾危害不容忽視。
2、園林植物防治霧霾的機理
2.1園林植物的滯塵效應
園林植物能有效滯塵,首先與葉表結構有關:葉表因具有各種溝狀組織、突起、氣孔等結構,粗糙度增加,葉片表面積增加,因此葉片滯塵量增加;其次,高大的園林植物能顯著的降低風速,遏制空氣中粉塵出現和二次揚塵。據測定,某工礦區PM10以上的粉塵是公園綠地的6倍。工業區空氣中直徑小于10μm的大氣顆粒物比綠化區多10%~50%。另外有研究證明,1hm2松樹林1年能滯塵34.45t,云杉林32t,水青岡林68t。葉片沾滿灰塵后被雨水沖刷,又可重新恢復滯塵。
2.2園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保持空氣清新
園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加空氣中的氧,對保持空氣清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中人口和工業密集,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偏高。園林植物可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氣在空氣中的濃度。在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0.05%時人會略感不適,當濃度達到0.20%~0.60%時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據研究,落葉闊葉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的量分別為14、10t/hm2;常綠闊葉林分別為29、22t/hm2,針葉林分別為22、16t/hm2。在晴天適宜的條件下,25m2的樹林就可吸收一個人釋放的二氧化碳和提供所需的氧氣。
2.3園林植物的蒸騰作用能降低大氣顆粒物濃度
園林植物的蒸騰作用可調節周邊環境濕度。通常樹林內空氣濕度比裸露土地高7%~14%;規模較大的綠地可以調節10~20倍樹木高度范圍的空氣濕度,甚至達到半徑500m的距離內。據北京園林局測定,闊葉林夏季蒸騰水量為2500t/2,是同面積空曠土地蒸發量的20倍。即使在冬季,綠地中的相對濕度也高10%~20%。較高的空氣濕度有利于大氣顆粒物凝結,減少大氣顆粒物的含量。如果城市中樹林茂密,植物的蒸騰作用產生的大量的水蒸氣更可促進水汽循環,形成充沛的降雨,將大氣中的顆粒物洗刷干凈。據測定,有林區比無林區降雨量高17.4%~27.6%。
3、利用園林植物防治霧霾的途徑
3.1擴大綠化面積
在對城市進行綠化時,要規定區域范圍內的綠化標準,至少要達到30%以上才會有效。綠地本身有一定的綠化率,但是為了有效地提升綠化的面積,提升防治效果,綠化工作者還需要進行更進一步地思考,如何利用現有的平面空間,創造更多的綠化價值。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汽車也逐漸成為了代步工具,汽車的使用量在不斷增加。這樣會使得交通越來越擁擠,并有大量的噪音。除此之外,車輛停放也會影響到小區的綠化土地被占用。所以,在設計小區的時候,要考慮地下車庫,這樣可以有更多的綠化空間,符合當下建設的需求。在安排住宅時,要考慮到景觀道路、健身設施等內容,必須合理地衡量景觀尺度,建筑尺度,對其進行有效的量化。每個居民都需要有一定的居住空間,所以,盡可能地加強綠化面積,居民參與綠化的因素也應該做更進一步地考慮。在小區建設之處,也應該充分考察當下的自然情況,在建設的過程中,也應該對自然遺跡以及古樹名木進行恰當的保護。植物一方面是霧霾的受害者,一方面也有清理霧霾的作用。植物雖然會被蒙上一層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植物也吸附了很多塵埃,尤其是街道兩旁的綠化帶,更是讓大量的塵土滯留在上面,通過降雨和灑水到達地面。行人穿過綠化帶的時候,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空氣很清新。一些葉面粗糙且具有密集葉子的滯塵能力更強。
3.2發揮城市道路綠地的生態廊道作用
城市道路綠化作為城市綠化的主要形式,在改造城市環境中有著巨大的作用。在防治霧霾中,道路綠地除了發揮一般綠地的功能外,還起著生態廊道的作用。道路及其綠地呈帶狀分布于城市中,可以將城外的新鮮空氣導入城中,加速空氣流通,減少霧霾沉積。因此在城市規劃時,道路方向應與城市的主導風向大體一致;對城市外圍的防護林,在與道路一致的方向上,應種植高度較矮的灌木,保證空氣的流通將城中的污染大氣導出城外。對于道路綠帶的寬度,研究發現,道路綠帶對各種大氣顆粒物和氣體污染物削減效率最佳的寬度為10m。因此,為了能明顯凈化大氣顆粒物,城市中道路綠化帶需大于10m的寬度。
3.3推廣應用消霾效果明顯的植物配置模式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復層結構的“喬+灌+草”型或“喬+灌+草+喬”型群落模式消霾能力最強。喬木體積較大,能降低風速,阻滯空中飄塵;灌木和草本可吸附地面揚塵;藤本植物則可阻滯不同高度的灰塵。所以在城市綠化中,要合理搭配喬灌草,形成層次的群落結構,達到最大效率的滯塵效應。同時,盡量避免以喬木和草本為主的配置結構,忽視了中間灌木層的滯塵及吸收重金屬的能力。另外,在迎風面的植物配置不宜過于封閉,一定的疏透度有利于空氣紊流,促進PM2.5沉降。
4、結語
利用園林植物來緩解霧霾天氣雖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不能從根本問題上解決霧霾天氣的發生。霧霾天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治理霧霾天氣也是要持續進行的。減少霧霾的發生要減少燃煤量,減少車輛尾氣的排放,并且要推動新能源的發展。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使用一次性方便筷,多種植綠色植物,多參加綠色環保公益活動。為實現蔚藍的天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在霧霾天氣時,佩戴口罩出門,減少戶外活動。多喝茶,多吃水果蔬菜及清肺的食物,在空氣良好時多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作為一名園林工作者,更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學習和研究,找出治理霧霾更加有效的途徑和方法。防治霧霾的發生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讓我們共同建設一個美麗純凈的家園,還家園一個蔚藍的天空。
參考文獻:
[1]王志磊,趙紅霞,翟付順.園林植物防治霧霾的應用研究[J].北方園藝,2015(04):196-199.
[2]呂曉璀,生態文明視野下的霧霾治理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12.
[3]闡穎欣.華北地區常見園林綠化樹木的冠層特征分析[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