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有機蔬菜種植模式是基于生態農業技術的一種科學種植方式,能夠有效改善蔬菜品質、提高蔬菜產量。本文簡要分析了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意義,并從種植基地挑選、種植過程管理、病蟲害防治這三個部分對有機蔬菜種植模式進行了系統闡述,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提出了策略建議。
關鍵詞:有機蔬菜;生態農業技術;病蟲害防治
前言:
傳統的種植模式中,為了保證蔬菜存活率,提高蔬菜產量,往往會在蔬菜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激素、農藥、化肥等,增加了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對使用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而隨著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發展,有機蔬菜以其綠色、環保、健康、安全的特點成為了大家青睞的對象。
1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意義
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就是在蔬菜種植過程中,對有害物質進行嚴格把控,以提高蔬菜品質和安全性。以這種方式生產的蔬菜口感好、化學試劑殘留少、營養價值高,成為許多消費者追捧的對象,有機蔬菜種植也逐漸產業化、規范化,成為農產品市場的朝陽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的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過去幾十年里,我國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耗能高、產量低、生產規模小,且對周圍水資源、土壤都產生著不同程度的污染。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和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對于減少土壤污染、改善鄉村環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農產品品質的提高,也能為農戶創造經濟收益,對我國鄉村振興事業產生巨大推動力。
2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策略
2.1有機蔬菜種植模式
2.1.1種植基地的挑選
有機蔬菜對種植環境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良好的種植環境是提高蔬菜品質的前提保障,在挑選種植基地時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種植基地的水質和空氣質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種植基地應當盡量遠離制造工廠、化工廠等污染源,這些場所排放出的污水、有毒害氣體都有可能對蔬菜品質造成不良影響。二是田地狀況,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應當嚴格與普通蔬菜隔離開,應當對種植區進行科學劃分和明確標記,必要情況下還需設置人工隔離帶。此外,普通蔬菜在種植過程中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物質,這些物質會在一定程度上滲漏進土壤,對土壤造成污染,如果需要將普通蔬菜種植區域轉換為有機種植區,轉換期必須在2年以上。三是設置緩沖帶,設置緩沖帶可以有效減少其他植物或動物對蔬菜的侵襲。
2.1.2種植過程的管理
有機蔬菜種植廣泛應用有機肥料,有機肥以綠肥為主,比如玉米秸稈、黃豆秸稈、慈云英等,具有強大的保氧固氮功能,能夠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在有機蔬菜的施肥作業中,一般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少量的化肥,以提高有機蔬菜種植效率。肥料配比應當經過嚴格的測量分析,蔬菜種植地底肥用量一般應控制在2250~2925kg/667m2,有機肥用量控制在3000~3900kg/667m2,在這個范圍內可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不板結土地[1]。其次,要對施肥深度進行嚴格控制,一般采用開窩深施的方式,開窩前注意清理雜草,以免影響有機肥的吸收利用率。在豐收之后,也要注意清理土壤中的病蟲害殘體。第三,非應季蔬菜種植中一般采用大棚種植技術,結合覆蓋地膜、嫁接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產量。在種植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密植,合理控制植株間距,提供充足光照。最后,有機蔬菜種植應實行輪作倒茬,避免在同一區域連續種植同科植物,防止病蟲害肆虐。
2.1.3病蟲害防治
傳統種植技術中多應用不同種類的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這樣一方面使得蔬菜中有害物質含量增加,另一方面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消滅了益蟲,破壞了田間生態平衡,長時間使用農藥防治,還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使防治效果大打折扣。在有機蔬菜種植中,多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能有效降低農藥帶來的污染。首先可以從生態調控的角度入手,適當延長輪作時間,間隔2~3年再進行同科植物的種植;每次種植前應當對田間雜草進行系統清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病原體數量。其次,原有的物理防治技術經過創新仍舊可以應用到有機蔬菜種植中來,結合害蟲天性設置防蟲網、懸掛粘板、太陽能頻振射燈等。最后,生物防治兼具高效率與環保性能,種植人員可以通過保護害蟲天敵、種植菌類等進行生物防治。對于較難殺滅的害蟲,還可以釋放生物導彈,通過卵寄生蜂傳遞病毒來消滅害蟲[2]。此外,在種植前嚴格挑選菜種,剔除可能攜帶病毒、外衣破損、發育不良的種子,也能有效預防病蟲害。
2.2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策略分析
2.2.1建立專門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
農村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陣地,具有分布范圍廣、布局分散等特點,近年來,國家也開始高度重視農村和農業事業的發展,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提高農業產量、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都有重要意義。想要實現生態農業技術的大范圍推廣和應用,首先就應當建立專門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專人專項,責任到人。推廣機構一是可以加大生態農業技術宣傳力度,針對當地農業作物類型、氣候環境條件等挑選適宜的種植技術,通過組織講座、廣播電視、張拉橫幅、下鄉一對一幫扶、建立微信公眾號平臺、開發手機app等方式進行推廣。另一方面,專門的生態農業推廣部門也能在農戶和政府組間起到很好的溝通作用,可以幫助農戶了解農業部門有關有機蔬菜種植的流程標準,組織農戶進行有機蔬菜種植資質考核、辦理種植證明。在作物豐收后,還可以協助農戶進行產品注冊、證書獲取和蔬菜銷售。
2.2.2持續研發和更新生態農業科學技術
生態農業技術產生以來,為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貢獻巨大,但事物是處于運動發展狀態中的,想要時刻保持其先進性和科學性,必須進行持續不斷的研發和創新。農業生態技術科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專門的試驗場地以及較長的試驗周期,針對這些情況,國家可以在脫貧攻堅和振興鄉村戰略的基礎上,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給予適當的福利補貼,鼓勵生態農業技術創新,設立生態農業技術專項基金,為科研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農業相關部門也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交流,不斷引入高校先進的科研成果,制定合作利好政策,撥給科研經費,鼓勵高校進行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工作。
2.2.3打造專業的生態農業技術人才隊伍
推廣生態農業技術離不開農業工作者的努力,應當充分重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地方政府應當積極加強人才引進力度,制定科學的人才準入篩選制度,改善福利待遇、暢通晉升渠道、吸引人才流入,保證高素質人才能夠下沉到一線,把控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向;其次,地方農業部門還可以采取就近原則,對地方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整合編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定期的、常態化的專業技術培訓;最后,還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如微課、慕課[3]、直播課等方式促進生態農業技術知識碎片化、培訓便捷化、高效化。針對師資問題,可以邀請當地具有專業背景的高校老師、科研人員等,配合獎懲機制的建立,激發生態技術推廣人員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推廣質量。
結論:
生態農業技術對于提高農作物質量和產量有重大意義,基于先進種植技術生產的有機蔬菜就是綠色健康的典型代名詞。農業相關部門應當盡快建立專門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打造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并且加大生態農業技術科研力度,為生態農業技術的持續創新和發展提供動力,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于善鳳.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分析[J].種子科技,2020,38(07):83+85.
[2]劉宏偉.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0,32(05):70-71.
[3]曹蕾.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2020,43(18):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