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巍
摘 ?要:現階段,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各地生態環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由此引發了許多自然災害,嚴重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與財產安全。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行業、機構、群體、個人等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明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才能使社會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在生態環境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水資源受污染程度比較嚴重,整治水環境刻不容緩。城市河道是水系的重要組成成分,相關部門要重視開展整治河道和修復生態環境工程。
關鍵詞:現代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理念;應用
引言
很多城市都是在河流周圍發展,但是隨著人類活動,對河道的水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導致了水質問題和生態問題,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做好對河道水環境的治理工作,使用合適的技術、加強政策制定、提高投入,改善河道生態,構建良好的生存環境。
1河道綜合治理概述
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在開展河道治理工作時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到河道的分段治理上,往往會忽視統籌協調的發展概念,這樣會影響工作進度,而且很難達到預期治理效果。因此,治理部門一定要以宏觀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河道治理問題,將整條河道當成治理對象,加強維護河道周邊景觀,達到平衡河道生物鏈,協調河道生態環境的目的。另外,治理部門在工作中要結合水旅游和水文化方面的內容,促進人水和諧發展,通過治理河道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在河道綜合治理中,要堅持統籌規劃原則,從整體河道上來分析治理問題。同時,工作人員要根據當地經濟、旅游、人文等情況綜合評估河道,然后結合各段河道,分析功能屬性,并進行分類整理,合理提出堤岸設計斷面形式,提高岸上治理效果。此外,要選擇合適的技術來維護監管岸下情況,通過治理岸上、岸下,不斷提高河道綜合治理效率,從而為當地建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現代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的理念及應用
2.1建設水下森林
水下森林就是大量種植水中植物,從而構建起一個和諧的水下生態環境,水中植物在生長時能夠分解和吸收水中含碳和翰林的物質,在改變環境的同時,河道會具備更強的自潔能力,讓水下的生態條件提升,還能引入其他的生物,豐富河道生態。同時,水中植物生長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還可以對其生長清苦康進行判斷,從而判斷河道內水質。如果植物的生長良好,并且水質澄清,證明水質良好,但如果植物長勢較差甚至死亡,水質也比較渾濁,可以判斷河道的水質會比較差。所以,在完成水下森林塑造之后,還要做好對河道水質的觀察工作,以便能夠客觀地完成對河道水質問題的判斷。同時,還要通過投放水生生物吃掉水生植物,避免植物過于茂盛,保證河道的生態平衡。
2.2河道線型設計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在城鎮河道的生態治理過程中,相關人員同樣需要加強河道的線型設計。河道線型設計要以河道的流向為基礎,在基本保持河道原有輪廓的基礎上,進行河道形態、線型等的些微調整與優化,使河道整體設計能夠符合城鎮總體規劃與建設的要求。在河道的線型設計上,主要包含河道與道路交叉設計、河道周邊道路及河道本身的調整與優化。在河道線型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重點把握河道轉彎、半徑等方向上的河道設計,將相關的參數控制在相對合理的范圍內,使得在特殊的河道結構內,能夠形成曲線模式,使得整個河道呈現出光滑曲線的形態。在河道裁彎位置處,設計人員需盡量保持原有河道的自然生態特性。在設計過程中,盡量以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泄能力為基礎,從河道的具體形態著手,保障河道各方面功能的實現。總之,河道線型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充分考慮河道多方面的因素,采用科學的設計方法,避免單純為了把持河道良好的線型設計而對河道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3綜合規劃
城市河道規劃應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的近期和遠景目標,緊緊圍繞“治污、引水、綠化、亮化、文化、經濟”總體思路和“核心是治污,重點是引水,關鍵是生態”總體要求,通過全面實施截污治污、河道治理、景觀生態、引水蓄水等工程建設,實現“河暢、水清、岸美、生態”的目標。規劃應高起點、高品位,以水為體,以河為脈,以綠為美,以文為魂,以經為基,以城為鏡,充分挖掘河道自然資源和城市文化內涵,建成集城市防洪、生態保護、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打造一條融自然性、生態性、親水性、人文性為一體的綠色長廊。
2.4引清調水,改變河道水環境
在水資源充裕的區域通常采取引清調水方式,利用已經存在的水利工程設備在河網系統里完成調度水資源的工作。優勢在于可以使城市的清水含量在短時間里得到提高,有效降低水資源的污染程度,從而改進與完善城市水環境的整體質量。同時,還能夠降低水體復氧與自我凈化能力,提高河網水體的流動性,最終使整個水環境得到改善。在制定調水方案時,要綜合分析河道的水質與水量情況,并進行相關檢測,完成調水試驗工作。同時,還要全面分析河網系統的排澇抗洪狀況,從而得到準確的泥沙整系數。另外,還要對所有會影響到調水整體工程質量和進度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相關的預案處理措施。此外,要重視基礎數據資料的重要性,認真整理并全面分析各項數據,從而能夠有效控制水質各項指標,準確分析、計算河道里出現的清水量,保證調水方案更加合理規范,使水質清潔度得到提高。
2.5利用河道來調節城市的微氣候
城市水面積增加能夠降低城市惹到效應,實現對城市微氣候的調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因此,對河流的生態恢復需要重視河流的景觀性,同時也需要保證河流的交通便利性,有效提高水流的面積,實現對城市微氣候的調控目的。為此,調控的目標主要集中在,減少靠近水域的大型建筑修建,將居民房屋移出原來水線的位置,風水分能夠依托陸風進入生活區,環節城市熱島效應。其次,通過運用不同的植被搭配方式,以保證河道原有生態環境的完好性,并且要誘導陸風進入城市內,強化濱海綠化帶的景觀,在水邊周圍建立休閑區。河流景觀需要確保和城市景觀的一致性,并且要加強在河流的護岸提防高度設計,以保證在恢復河流生態、達到調節景觀目的的兒童詩,也能保證觀景者和護岸之間的風景關聯。
2.6構建人工濕地
要提高城鎮河道的生態功能,在河道治理方面,相關人員需充分分析城鎮河道現有的生態系統特點,進而在此系統基礎上構造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的構造不僅能夠發揮濕地水資源的調控作用,還能夠起到局部氣候調節的作用,保持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營造更為良好的城鎮河道生態系統。當前,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的加劇使得濕地面積逐步減小,人工濕地的構建能夠擴大河道周邊的濕地面積。比如可以通過人工河道治理,對水陸過渡帶采用必要的隔離措施,隔離污水,發揮濕地在自然、生態方面的作用。
結語
在城市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城市河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隨著自然資源的不斷減少,城市用水問題日益突出。相關人員和政府部門應該重視對河道水環境的治理,結合不同城市實際發展狀況,嚴格遵循生態治理原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應用科學合理的生態治理方式,提升城市河道水環境質量,維持水生物生態平衡,保證水體自凈能力,從而使城市河道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為城市發展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鄭子杰.城市河道水環境生態治理技術研究[J].科學技術創新,2019(12):119-120.
[2]王文周,熊偉.城市河道水環境生態綜合治理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18,36(24):115-117.
[3]周興虎,李永兵,陳政.城市河道水環境污染修復系統[J].江西建材,2017(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