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允
【摘要】護理不僅是為了給人們提供健康服務,也是健康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醫學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性化護理也已經逐漸成為了護理學中的重要模式之一。下面,筆者將主要闡述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積極作用,并且通過對照觀察的方法來分析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實際意義。其最終目的在于促使護理學更快更好的發展,進而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骨科護理
【引言】人性化護理其本質上是一種服務思想,其主要是通過專業化的知識以及專業化的技術來為患者提供健康服務,倡導以病人為中心,圍繞病人的意愿來完成護理工作。對于骨科護理來說,由于病人更加需要悉心的照料,對護士的依賴性更強,因此人性化護理對于骨科護理的影響更大。而對于醫院來說,開展人性化的護理不僅可以幫助病人早日恢復健康,還有助于促進醫院護士行為的規范化,進而促進醫院的整體進步。
一、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積極作用
首先,人性化護理有助于病人更快更好的恢復。對于骨科病人而言,他們恢復較其他病人而言相對較慢,恢復起來也更加困難,例如頸椎病、骨折等病癥,往往需要護士更加悉心的照顧,在骨科護理中開展人性化護理,可以讓患者得到更多的照顧,愉悅患者身心,進而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其次,人性化護理有助于護士專業技能的培養。對于人性化護理來說,如果護士能夠做到人性化護理,不僅要求護士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還要求護士能夠有足夠的耐心,能夠細心的照顧病人,對病人耐心且貼心,而這正是護士專業技能形成的重要前提。最后,人性化護理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進行人性化的護理不僅可以讓病人感到醫院的溫暖,還可以讓患者家屬感到放心,讓他們更加信賴護士,信賴醫生,信賴醫院,進而改善醫患關系,讓醫患關系更為融洽。
二、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筆者通過選取一百名骨科患者來進行分析觀察。將患者進行合理的分組,五十名為一組,以此來確保結果的有效性。
具體分析過程為,對對照組實行普通護理,即一般護理,對觀察組實行人性化護理,具體實行情況為讓護士以患者為中心,盡可能的在護理過程中從患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同時,對觀察組的護士進行專業化技能的培養,豐富其專業知識,對于醫院來說,醫院內部還設置了培訓課堂講座,幫助觀察組護士更快的形成護理知識體系。此外,對于觀察組來說,在患者剛入院就讓護士與患者進行了良好的溝通,了解了患者基本的生活習慣與病情情況,進而保證之后的人性化護理,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還要求觀察組的護士對患者進行適當的鼓勵,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在手術之前,更是要求護士對患者進行不斷的加油打氣,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心態,緩解其焦慮情緒。在手術之后,觀察組的護士還要對患者進行日常的康復訓練,引導患者進行日常訓練,進而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
分析結果:最后的分析結果主要從痊愈人數、患者滿意度、患者糾紛率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考慮。就痊愈人數而言,對照組15例,觀察組26例,觀察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就患者滿意度來看,觀察組98%領先于對照組87%,最后就患者糾紛率來看,觀察組1.5%明顯低于對照組4.3%,根據分析結果來看,無論是哪一方面,人性化護理的效果都要好于普通護理的效果。
根據此次觀察分析來看人性化護理應該注意的問題:首先,要可以配置人員。根據此次分析過程來看,足夠的護理人員是人性化護理過程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人性化護理對護士的需求量較大。對此,醫院就要合理的對人員進行配置,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進行分組人性化護理,盡可能的讓一個護士照顧同一類患者,也可以讓一個護士同時對一類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以此來減少護士需求量。其次,要提高護理人員的精神認知,提高護士的專業能力。在此次觀察分析過程中,護士的知識體系以及護士的精神認知也是重要難題之一。對此,醫院就應該對護士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對于護士來說,還應該在閑暇時間不斷的學習專業知識,豐富自身精神素養與專業知識,進而不斷的提高護士的專業能力以及思想境界。最后,要完善人性化護理工作制度和考核體系。為了保證護理工作的有效性,醫院就可以讓患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反饋,對護士的護理工作進行監督與考核,以此來確保護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患者滿意度。
【結束語】總的來說,人性化護理對于骨科護理來說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治愈、提高護士專業化水平提高,還有助于和諧的醫患關系的形成。根據實際應用效果來看,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無論是對護士、患者還是醫院來說都具有積極作用。由此可見,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或許可以成為一種專業且常規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陸愛琴,戴晶,汪曉婷.中醫人性化服務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29(04):80-81.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1.04.038.
[2]趙璐霞.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現狀及應用[J].保健文匯,2020(1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