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宋智慧

衡山縣鄉鎮的應急救援隊伍人員正在出操訓練
自2019年組建縣應急管理部門以來,衡山縣以構建“六張網”為支撐,著力推進鄉鎮應急能力建設。
健全組織體系網。為實現應急管理工作高效運行,衡山縣在縣級層面構建了以“三委三部六辦”為支撐的應急管理新體系,即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主任的“衡山縣應急委員會”,下設“安全生產委員會”“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防滅火指揮部”“減災委員會”“抗震救災指揮部”五個均由縣長任指揮長或主任的具體工作機構,上述六個機構下設的辦公室都在應急管理局。各“委、部、辦”分別明確了工作規則、崗位和成員單位職責。全縣12個鄉鎮也組建了以鄉鎮黨委書記任政委、鄉鎮長任指揮長的應急指揮部,下設“應急辦”,應急辦都有2~5名專職工作人員;各鄉鎮明確了由正科實職干部(副書記、人大主席、政協工委主任)分管應急管理工作;全縣153個村(社區)設立了由村(社區)書記為站長的應急服務站。新的應急組織體系架構運行兩年多來,為全縣應急管理工作的高位推動、快速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完善監測預警網。該縣在縣應急管理局建立了應急指揮中心,將全縣公安、交警、交通、水利、林業、水文、氣象、雪亮工程等15個平臺資源的1萬多個信息采集源(點)全部整合接入該中心,還將24小時值班電話、12119森林火警熱線、“12350”安全生產舉報投訴熱線和全省信息預警系統、應急指揮調度會議系統都設在該中心,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和信息監視,使應急指揮中心具備了信息采集、熱線值守、監測預警、應急會商、指揮調度、視頻會議等六大核心功能。各鄉鎮和各村(社區)也將本鄉鎮和本村(社區)范圍內的鄉村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系統接入鄉鎮應急辦和村應急服務站,實現對本鄉鎮和本村(社區)一些重點部位的監測預警。監測預警網絡的建設,較好地發揮了指揮中心“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為即時、科學的應急指揮調度提供了可靠依據。
打造指揮調度網。為實現全縣范圍內能夠快速高效的應急指揮調度,衡山縣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聯通部、省、市、縣、鄉五級的視頻調度指揮系統,并已推動該系統與各部門和153個村(社區)的橫向延伸,做到六級互聯對接,真正實現了全縣“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指揮調度和視頻會議功能。在縣應急指揮中心后臺授權下,該系統可以實現縣內任意層級、任意范圍的視頻會議和對點連線。衡山縣計劃再投入1000萬元,實現2022年所有村(社區)全部建設完畢。
筑牢基層管理網。為切實打通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優勢,從2019年起,該縣強力推動應急管理(安全生產)網格化,將全縣每個村(社區)分成5~8個網格單元,由享受固定工資的村(社區)干部擔任村(社區)應急服務站網格員,將網格內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工作作為日常主要工作包干負責,真正做到對災害信息和安全隱患“先期宣傳、早期發現、及時報告、即時處置”。村級網格化管理的實施,大大壓實了最基層的干部應急管理工作責任,真正實現了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工作的“落地生根”。
夯實應急救援網。衡山縣通過“縣綜合應急救援隊+縣消防救援大隊+鄉鎮綜合應急救援隊(消防隊)+科局專業救援隊+村(社區)應急小分隊”的模式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組建了實行準軍事化管理的30人縣綜合應急救援隊,由應急管理局直接管理。全縣12個鄉鎮也組建了20人的綜合應急救援隊(消防隊)。
縣編委辦專門下文,對縣綜合應急救援隊和各鄉鎮綜合應急救援隊(消防隊)進行了機構認定和職責明確。縣財政從2021年開始預算了每個鄉鎮每年20萬元的應急救援專項經費,為縣綜合應急救援隊配備了森林消防車、運兵車、皮卡車、沖鋒舟、逃生氣墊等五十多種各類裝備設備,為每個鄉鎮配備消防救援車、皮劃艇、發電機、水泵等二十多種常用裝備設備,為每個村配發了滅火水槍、油鋸、風力滅火機、救援繩、救生衣等十多種簡易設備和工具。
強力壓實責任網。為促進全縣各級各部門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工作的責任落實,該縣在全省率先實行了應急管理“巡查+巡察”的新舉措,將應急管理(安全生產)納入縣委政治巡察范圍,實行常規巡察和專項巡察,實現縣安委會巡查和縣委巡察“兩巡”融合,以前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應急管理工作在全盤工作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鄉鎮、部門、村組應急管理(安全生產)責任進一步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