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清 周鐵剛 李 強 劉丁剛 鄒 鵬 馬江濱
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64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地標雕塑逐漸成為城市的名片,承載著提升市民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使命。大型地標雕塑往往具有外形復雜、結構特異的特點,目前國內缺少對大型地標雕塑的系統性研究,尤其是針對人形鋼結構雕塑工程,尚無相關研究。在人形鋼結構施工過程中,采用三維仿真模擬、Midas非線性分析輔助施工模擬分析,為類似大型異形雕塑項目鋼結構設計及施工提供了參考[1-6]。
迪夢溫泉小鎮(一期)項目機器人雕塑工程位于濰坊市峽山區濰峽路以東、濰膠路以南,星球大戰(機器人)雕塑底部為筏板基礎,局部為柱下獨立基礎,基礎持力層為②細砂層,上部建設高71.3 m鋼結構機器人,手中武器至場館底部。
鋼結構形式采用單層殼體+鋼管桁架組合結構。鋼結構主鋼架高67.952 m,平面尺寸19.4 mh 33.3 m,按照結構部位,機器人可以劃分為主骨架部分+外層部分+寶劍部分+背部部分(圖1)。

圖1 機器人雕塑結構組成
主骨架為整個機器人的首要受力傳力結構,采用空間管桁架結構,f 0 m以下基礎部分為外包混凝土鋼管柱,各部位均為主管和次管形成的空間結構,其中腳部、腿部、手部和頭部均為4根主管形成的空間管結構,胸腹部位為6根主管形成的空間管結構。機器人外層結構通過中間的連接結構和內層主結構連接。劍和背部結構均為管桁架空間結構,背部為全懸挑,懸挑跨度達到6 m。
1)機器人鋼結構主鋼架高67.952 m,大構件質量達17 t,吊裝高度高、異形空間結構復雜,撓度控制及吊裝難度大。
2)機器人背部結構為全懸挑結構,懸挑跨度達6 m,而火箭筒結構總質量達44.4 t,超重懸挑結構安裝變形控制難度大。
3)機器人雕塑含多層結構(主骨架+外層骨架+外層金屬壁板),工程量大,工期緊張,如何通過合理部署實現3層結構不等高同步施工,是實現工期目標的關鍵。
機器人鋼結構主鋼架尺寸過大,高度高,無法拼裝成整體后一次性吊裝到位,故而采用主骨架分段吊裝、外層結構整散結合的方法減少短時間內所需要的人、材、機配置,同時降低吊裝機械要求及對周圍地上障礙物影響。
核心主骨架、劍體、背部結構均考慮工廠制作為立體吊裝單元體,現場分單元吊裝;外層和連接結構部分盡可能在工廠分層制作成片狀單元,分層安裝過程各層自成工作平臺,輔以局部腳手架,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為滿足工期要求,主骨架與外層結構、連接結構考慮不等高同步施工,分段主骨架吊裝完成后,外層結構同步安裝,同時進行下一段主骨架吊裝準備。
現場設置1臺TC7013塔吊,主要吊裝散件等較輕構件,同時配備1臺150 t履帶吊、1臺150 t汽車吊吊裝分段單元(圖2)。

圖2 總體安裝布置
機器人雕塑主骨架按照結構部位最大吊裝高度達71 m,核心主骨架、劍體、背部結構均考慮工廠制作為立體吊裝單元體,現場分單元吊裝。分段時要綜合考慮分段質量、分段尺寸大小(是否方便運輸)及其安裝順序。
3.2.1 核心主骨架分段
核心主骨架分為腳、腿、軀干、手臂、頭部等幾個安裝單體,每個安裝單體根據質量、尺寸分成若干個吊裝單元進行吊裝,每個吊裝單元自重控制在不超過17 t。分段全部在主管位置進行劃分,考慮到吊裝變形控制,大腿部位設置臨時加固單元進行加固。
3.2.2 寶劍及背部結構分段
寶劍部分單元工廠按12 m段加工,質量原則不超過17 t。現場逐段吊裝,其中第1段和第2段各分2段加工,長度約12 m,上部根據后續吊裝的需要進行分段。背部部分單元吊裝全部在地面拼裝后再分段進行吊裝。
機器人雕塑背部結構為懸挑結構,總質量達44.4 t,為控制背部結構的受力變形,經過受力驗算,采用設置臨時支撐方式,于背部結構底部設置2處臨時支撐架(圖3)。

圖3 臨時支撐架設置示意
臨時支撐架以6 m為一標準節,由A、B、C共3個組件構成,可在施工中根據需要隨意組合,任意擴展。標準節支撐架截面寬度為1.5 mh 1.5 m,垂直步距為2 m,立桿采用φ168 mmh 8 mm無縫鋼管,其他腹桿采用φ89 mmh 5 mm無縫鋼管;連接法蘭板厚16 mm,其他節點板厚12 mm。鋼結構采用Q235B普通結構鋼,鋼管采用無縫鋼管;支撐所有組件均由圓管構成。
確定好最優的桿件拼裝順序后,利用BIM技術三維模擬建模(圖4、圖5),分析驗證起重設備不同工況下在各個站位的吊裝能力,同時避免起重設備與塔吊等的碰撞,確定最優的施工順序和吊裝方案。同時對桿件的拼裝工序進行三維可視化模擬,通過三維可視化的施工模擬,使施工現場拼裝有序進行,保證施工進度與質量。

圖4 主龍骨吊裝施工模擬

圖5 背部結構吊裝施工模擬
主骨架與外層骨架、連接結構考慮不等高同步施工,分段主骨架吊裝完成后,外層骨架同步安裝,同時進行下一段主骨架吊裝準備。軀干部3個單元及散件(最大自重≤15 t)吊裝就位后,開始搭設底部局部腳手架,自下至上分層安裝腳部、腿部至腰部外層結構。
后續主骨架與外層結構同步不等高施工,直至完成整體安裝(圖6)。

圖6 不等高同步吊裝示意
根據總體施工方案,運用Midas非線性施工過程分析模塊,將計算模型定義為一個施工序列,按照施工順序,對結構進行逐步激活,得到結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剛度及內力的變化情況,驗證結構安裝順序、臨時支撐方案,確保結構在施工過程中的穩固安全,以及結構在施工過程中內力不超限,變形不超差,并根據結構逐步成形過程中各臨時支撐點的受力分析結果,進行臨時支撐體系的設計。
結構施工過程中的荷載包括結構自重及施工過程中的施工活荷。結構自重考慮1.2倍的系數。結構位移變形按照結構荷載標準值進行考慮,結構受力荷載組合按1.2恒+1.4活進行分析考慮。
臨時支撐架所承受的荷載包括懸挑桁架結構部分自重、支撐架自重、風荷載。由于安裝過程存在諸多不可預見的不利因素,需對主要的荷載進行工況組合。支撐架最大支撐高度為37.0 m,上部所承受最大集中力按照360 kN考慮,同時考慮支撐架上部施工活荷載為2 kN/m2。查GB 50009ü 2012《建筑結構荷載規范》,按照濰坊地區10年一遇風荷載考慮臨時支撐架風荷載,基本風壓取0.30 kN/m2。
有限元分析結果顯示,整個吊裝過程中,結構最大位移為26.984 mm,最大應力比為0.253,根據設計規范要求位移率不超過1/400、最大應力比不超過1,經計算,結構位移率為0.001 7,小于1/400,滿足變形和強度要求,因此,結構分段安裝階段結構安全,施工可行。
從有限元分析結果還可以看出,背部結構臨時支撐最大位移為16.005 mm,最大應力比為0.252,根據設計規范要求位移率不超過1/400,最大應力比不超過1,背部結構臨時支撐的最大位移率為0.000 4,小于1/400,滿足變形和強度要求,因此,臨時支撐設置滿足結構要求。
本文以71 m機器人雕塑工程為研究對象,針對安裝高度高、空間結構復雜、懸挑結構變形控制要求高等難點,研究出 分段拼裝+整散結合+不等高同步吊裝 方式,同時采用三維仿真模擬進行碰撞分析,利用非線性分析方法得到剛度及內力變化,驗證了方案可行性。
經現場實際實施,降低了異形鋼結構生產安裝難度,施工效率大為提高,可為類似大型異形雕塑項目鋼結構設計及施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