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蒙啟安,趙波,陳樹民,林鐵鋒,周永炳,喬衛
1.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黑龍江大慶 163712
2.黑龍江省致密油和泥巖油成藏研究重點實驗室,黑龍江大慶 163712
致密油是繼頁巖氣之后全球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的又一新熱點[1-4],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長7段致密油的規模開發,標志中國致密油勘探開發獲得成功[4]。目前,針對致密油最佳提產方式是水平井+大規模體積改造,為了提高水平井砂巖(或油層)鉆遇率,準確識別“甜點”是致密油勘探開發過程中重中之重,也是難點。由于沉積相帶控制砂體分布特征及組合類型,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屬于陸相河流沉積環境,具有單層砂體厚度薄、層間跨度大、縱向不集中、砂體錯疊分布、橫向不連續和非均質性強的特點,給油田致密油開發帶來巨大挑戰,其難點不能照搬美國海相Bakken和國內其它盆地致密油勘探開發技術[5-7]。大慶油田經歷近10 年持續攻關,資源規模認識清楚,形成了配套技術系列[8-12]。但由于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甜點”的規模區識別難度大,導致致密油規模動用、整體效益相對較差。
隨著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事業的快速發展[13],想必按照構造、巖性型油氣藏地質認識及技術業已滿足不了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的需求。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屬于上生下儲型油藏,而且有利區儲集層形成于河流相大背景環境下的淺水三角洲沉積相帶內,造就了致密儲集砂體具有單砂體厚度薄、縱向錯疊不集中、橫向連續性差等特點,導致平面和縱向“甜點”識別難。針對這一難題,試圖從沉積學角度開展淺水三角洲相帶的精細地質解剖,認清砂體縱向、橫向展布規律,進而配合高分辨率地震處理、解釋及反演技術,提高扶余油層“甜點”的規模區預測精度,有效指導勘探開發井位部署工作。因此,本文在前人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富集規律認識、資源潛力評價等基礎上,通過開發區的沉積微相研究入手,進行精細地質解剖,認識了扶余油層致密砂體縱橫向疊置關系及分布規律,初步建立了致密油層沉積富集模式,深化了“甜點”區富集因素的認識。利用黏滯介質疊前時間偏移和地層傾角道集偏移孔徑優選為核心的疊置砂體高分辨率地震處理技術及反演技術,平面上優選規模“甜點”區、縱向精準識別“甜點”砂體,為勘探水平井和開發立體水平井、平臺直井鉆探提供地質認識和技術支撐,有效指導其勘探與開發。
松遼盆地北部白堊系泉頭組扶余油層發育河流—淺水三角洲沉積環境下形成的低—特低滲透性致密砂巖儲集層,2011 年以前提交的石油探明地質儲量中,儲集層孔隙度平均為11.8%,滲透率平均為2.3×10-3μm2,以巖性油藏為主,2011 年以來剩余勘探目標以賦存于孔隙度小于10%,滲透率小于1×10-3μm2儲集層中的致密油為主(圖1)。
前人已從烴源巖、構造、斷裂和儲層物性4 個方面宏觀闡述了扶余油層河流相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14-15],致密油分布在有效烴源巖控制范圍內的局部構造高部位的河道砂體發育區(圖1)。
一是青山口組成熟烴源巖廣覆式分布,控制扶余油層致密油藏分布范圍。扶余油層在地質層位上下伏于青山口組一段成熟烴源巖,已發現的致密油工業油流井和致密儲量均分布在烴源巖Ro≥0.75%范圍內,說明成熟烴源巖控制致密油的分布范圍。
二是構造高部位是致密油運聚指向區。松遼盆地明水組沉積末期以后的構造反轉,使得地層收縮,導致已處于超壓狀態的青山口組一段烴源巖過剩壓力進一步增加,最終超過巖石破裂極限,在扶余油層頂面誘發形成斷裂,高壓流體沿斷裂向下注入到扶余油層,有利于正向構造部位聚集成藏。已發現的儲量和工業油流探井多位于二級構造單元內構造高部位和斜坡地壘塊,因此,構造高部位是致密油運聚指向區。
三是北西向斷裂帶控制致密油富集。扶余油層的NW向正斷裂受NW向區域擠壓應力場作用,主要表現為張扭性,上覆烴源巖生成的油氣沿通源斷裂運移至儲集層中聚集成藏。扶余油層河道砂體與NW向斷裂互相切割構成了油氣優勢運移通道,因此NW向反向斷裂控制致密油富集。

圖1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石油探明儲量與成藏主控因素疊合圖Fig.1 Superposition of controlling factors of Fuyu reservoir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四是儲層物性控制致密油“甜點”區。利用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2 500 余口探井資料,開展儲層物性分析工作,將已發現儲量與扶余油層物性疊合分析,發現絕大部分儲量分布在孔隙度大于10%的儲集層中,只有零星儲量分布在孔隙度8%~10%的儲集層中(圖1),這可能與目前提交儲量標準要求有關。另外,統計儲集層孔隙度小于9%的地區的探井含油性,發現工業、低產油流井也占60%以上,而且研究也證實了孔隙度在3%~5%的泥質粉砂巖中含油飽和度可達70%[16],這也充分說明了不同物性條件的砂體均可含油,只是富集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在有效烴源巖范圍內的有利構造位置、斷裂發育地區,儲層物性控制致密油的“甜點”區富集。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的沉積環境與烴源巖配置關系,決定了致密油藏具有以下典型特征[17-22]。
一是超壓驅動,近源短距離成藏。青山口組烴源巖生烴造成的過剩壓力普遍在10~20 Mpa[18],因強超壓的存在,在超壓的驅動下,油氣直接或經由大量通源斷裂從烴源巖向下充注到微—納米級砂巖儲集層中[17-18,23]。由于扶余油層屬于上生下儲型油藏,油氣運移過程中超壓是唯一動力,而且在油氣運聚過程中壓力是不斷消耗的,同時儲集巖致密橫向滲透性差,因此油氣側向充注的距離相對較短,所以扶余油層致密油藏多分布在近源的凹陷主體部位。
二是非浮力聚集,無統一油水界面。致密油藏的儲層納米級孔隙是主要的儲集空間(圖2),納米級喉道為主要的滲流通道,喉道半徑主要在30~800 nm;束縛水主要分布在<50 nm 的孔喉內,而可動流體主要分布在>100 nm 的孔喉內。納米級孔喉限制浮力的作用,故油氣在超壓驅動力下運移至致密砂巖儲層中屬于非浮力聚集,難以形成重力分異效應[19-20],因此扶余油層致密油區油水分布復雜無明顯規律,而且不存在明確的統一的油水邊界。
三是連續油氣充注,形成“甜點”區富集。對于致密油藏,油氣受超壓驅動連續充注及致密儲集層橫向滲透性和連續性差,致使局部聚集,形成“甜點”區[17,19],扶余油層致密油含油邊界除受構造控制外,還受巖性和物性控制。
通過扶余油層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有效源巖分布、局部構造和斷裂在致密油勘探開發過程中的井位署時可以宏觀把控。針對單層砂體厚度薄、層間跨度大、砂體錯疊分布等特點,在“甜點”區優選和井位部署過程中,有效把控砂體空間展布是勘探開發中的重點。本文從精細解剖開發試驗區地質特征入手,對“甜點”區沉積富集因素進行深化認識。
松遼盆地北部白堊系扶余油層沉積時期為一大型坳陷湖盆,地形平坦,訥河—依安水系、拜泉—青崗水系和懷德—長春3 大水系,控制其沉積作用,發育曲流河、網狀河、淺水三角洲及淺水湖泊4 種沉積類型,形成滿盆含砂沉積充填特征[24-26]。在宏觀物源方向確定的基礎上,依據開發井錄井巖性和測井資料,結合區域沉積相類型,開展開發區塊扶余油層解剖,揭示沉積微相演化規律,進而認識不同相帶砂體組合類型,為致密油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在砂泥巖剖面中,自然電位(SP)、自然伽馬(GR)測井與泥質含量關系密切,泥質含量越低自然伽馬與自然電位響應程度越高,在曲線上表現為幅值趨于負異常;深淺側向電阻率(LLD與LLS)測井與砂巖也有較好響應,但表現為正異常高幅值特征。根據沉積時古環境特征及其持續時間,測井曲線會顯現不同形態,具體形態有箱型、鐘型、漏斗型、指型。箱型可指示沉積物供給穩定,環境能量變化小,一般指示分流河道、點壩沉積微相等;鐘型以物源穩定,水動力強為始,頂部結束于安靜水體的泥巖沉積,一般指示分流河道沉積微相等;漏斗型與鐘型相反,表現為反韻律響應,一般指示決口扇、河口壩沉積微相等;指型可指示水體環境相對穩定,表現為復合韻律,一般指示天然堤沉積微相等。
本文主要采用SP、GR、LLD與LLS曲線幅度差及曲線形態,建立扶余油層沉積微相巖性—測井響應特征,進而識別出分流河道、天然堤、決口扇和分流間灣等4種沉積微相類型,并建立了單井沉積微相圖版(圖3)。
2.1.1 分流河道微相

圖2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儲層微觀特征Fig.2 Micro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reservoir in Fuyu oil laye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圖3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沉積微相標志及單井沉積微相圖Fig.3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rk and single well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p in Fuyu reservoi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分流河道是淺水三角洲中最重要的沉積微相類型,是儲集油氣的優質儲層之一。在向深水推進時,河水能量減弱動量下降,河道發生進一步分流沉積砂巖或粉砂巖。研究區分流河道巖性為粉砂巖、粉細砂巖構成骨架砂體,垂向上粒度變化不明顯,少數可見正旋回,砂體厚度一般為3~5 m,連續性差,與天然堤組合成多期旋回。SP、GR曲線表現為明顯的負異常,LLS、LLD深淺電阻率為高異常,曲線模式以箱型、鐘型為主要特征,底部為突變接觸特征(圖3a)。
2.1.2 天然堤微相
天然堤主要發育在河道的兩側,由于泥質含量的增加,其自然伽馬值相對變高,曲線屬于中低幅度,底部與河道沉積出現突變尖峰特征,LLS和LLD電阻率曲線也呈中低幅度,具有指型的齒化現象(圖3b)。
2.1.3 決口扇微相
決口扇是由于河道流量過大時,河水沖出河道,在平原上形成扇狀沉積體,曲線具有反韻律特征。底部常見沖刷面,砂體厚度一般為2~4 m。決口扇測井響應為中低幅反韻律漏斗型,其SP、GR值均較低,LLS和LLD深淺電阻率呈中高異常幅值,幅度差也較小(圖3c)。
2.1.4 分流間灣
分流間灣水體較為安靜,物源匱乏,多為泥質沉積,砂體不發育。常與生物擾動相伴,垂向以加積為主。分流間灣測井曲線形態較為平緩,SP與GR曲線值較高、LLS 和LLD 深淺電阻率曲線較低,曲線幅度差較小,整體表現為平緩的曲線特征(圖3d)。
為了推進扶余油層致密油勘探開發一體化工作,在宏觀沉積體系控制下,通過編制了開發試驗區新一輪扶余油層細分小層的沉積微相大比例尺工業制圖[27-28],證實研究區北部、東北部沉積體系能量較弱,小層延伸短、寬條帶河道砂,平面沉積微相遷移快;南部、東部、東南部沉積體系能量較強,條帶狀河道砂延伸較遠,小層發育規模河道砂體;西部沉積體系為短物源,能量強,窄條帶、斷續條帶分流河道砂體分布狹窄[28]。目前,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開發試驗區塊已有18 個(圖1),本文以M2開發試驗區為例,認識扶余油層單砂體沉積微相演化特征,進而為深化扶余油層小層砂體分布特征及認識提供科學依據。
解剖區為淺水三角洲沉積,物源方向為南東方向,分流河道、決口扇與天然堤為主要沉積微相(圖4)。鑒于開發層系較多,本文以FI3 小層沉積微相為例,描述沉積微相平面演化規律(圖5)。平面上,分流河道較窄,寬度在500~1 000 m,平均700 m,且河流多次分叉、改道,決口扇微相在解剖區內普遍發育,由于多條分流河道疊合現象,導致疊合分流河道寬度較大。縱向上,因砂體側向相變快,決口扇發育,多期河道疊加。
通過開發試驗區沉積微相演化規律分析可知,不同沉積體系的能量強弱,影響小層河道砂體平面上的延伸長度和寬度、縱向上的疊置砂體厚度大小。基于小層沉積微相,進行開發井區扶余油層單砂體精細刻畫,其中,FI油層組河道寬度為220~720 m,單砂體厚度為1.6~5.5 m,平均4.3 m;FII 油層組河道寬度為320~1 200 m,單砂體厚度為2.2~6.4 m,平均5.7 m。依據扶余油層砂層組中單層含油砂巖發育規模,劃分出主力層河道砂體(單層含油砂巖厚度2.5 m以上、層數<3 層)、主力層薄層河道砂體(單層含油砂巖厚度2.0 m 以上、層數≤3 層)和薄層分流河道砂體(單層含油砂巖厚度1.5 m 以上、層數>3 層),致密油儲層砂體特征見表1,進一步提出了小層級河道型致密砂體3種疊置類型(圖6),為扶余油層縱向疊置的致密砂體在地震上識別與預測提供科學依據。

圖4 松遼盆地北部M2 開發試驗區扶余油層沉積微相剖面圖(剖面位置見圖5)Fig.4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profile of Fuyu reservoir in M2 development and test area,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section in Fig.5)

圖5 松遼盆地北部M2 開發試驗區扶余油層FI2、FI3、FII1 油層沉積微相圖Fig.5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p of FI2, FI3, FII1 of M2 development and test area in Fuyu reservoir,northern Songliao Basin
2.3.1 主力層河道砂體疊置型
三肇凹陷宋芳屯油田南部、肇州及肇源油田發育主力層河道砂體,整體上FI油層組中FI3和FI7小層發育河道砂體,有效厚度大于2.5 m,單砂體厚度大,物性好,但平面沉積微相遷移頻繁,主力層河道砂體呈寬條帶狀分布。
2.3.2 主力層薄層河道砂體疊置型
三肇凹陷宋芳屯油田北部、葡萄花油田東翼發育主力層薄層河道砂體,整體上FI、FII 油層組各小層均發育1~2 層有效厚度大于2.5 m 主力層河道砂體,與其他小層分流河道砂體縱向錯疊,平面呈條帶、斷續條帶分布,局部富集。
2.3.3 薄層分流河道砂體疊置型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田,齊家—古龍凹陷龍虎泡、他啦哈油田致密油層集中在FII2 油層組以上,發育窄條帶、斷續條帶狀分流河道砂體,為薄層分流河道砂體疊置區,其縱向砂體層數多、單層厚度薄,油層連續、局部富集的特點。
總之,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河流相砂體受多物源沉積體系影響,其不同期次的河道砂體、分流河道砂體在沉積過程中形成復雜的組合類型。通過深化砂體類型,明確了扶余油層致密油剩余儲量平面和縱向分布特征,進而可有效指導其勘探開發進程,為下步盡快建產提供科學支撐。
大慶油田在有效烴源巖分布范圍內、優選局部構造有利部位,結合區域沉積微相,應用砂體識別技術,近幾年取得較好的勘探開發成效。
3.1.1 疊置砂體地震正演模擬
由于沉積環境控制,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整體表現為薄互層,單層砂巖厚度小于2 m的砂體占總數50%以上,致使儲層厚度小于1/4 λ地震波長。對于這種窄小河道、縱向薄互層疊置砂體,在地震識別上,首先應根據鉆井揭示的砂巖厚度和砂體組合類型,模擬真實的河道特征,進行正演模擬,建立疊置河道砂體的地震識別模型[29]。
為了能真實反映復雜地質特征,建立了薄互層疊置砂體正演模型(圖7a),設置河道砂巖厚度在2~3 m,最小厚度1 m,最大厚度8 m。正演為垂直入射、自激自收的褶積模型,子波為45 Hz的雷克子波,未摻入噪聲。

表1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儲層砂體特征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oil reservoir sandbody in Fuyu oil laye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從正演結果(圖7b)可以看到,同向軸為巖性反射界面,不同砂體組合類型具有相應的發射特征;砂體組合模式復雜處,薄、過渡巖性疊加處存在不確定性或多解性。
通過正演模擬可以確定,單期河道砂體振幅強度為中強,一般標定在波峰下半部,地震識別比較容易;兩期河道砂體振幅強度中強,一般標定在波峰下半部或波谷,地震識別比較容易;多期河道砂體疊加時振幅強度中強,砂體和波峰相對位置復雜,預測砂體時應借助鉆井信息進行識別。
3.1.2 高分辨率成像技術
通過扶余油層砂體空間展布規律認識,為了有效指導勘探開發井位部署,“精準”刻畫有利勘探目標區和開發區塊砂體平面展布規模和縱向準確位置是關鍵,大慶油田在原有的地震保幅高分辨率處理技術基礎上[30],利用黏滯介質疊前時間偏移、地層傾角道集偏移孔徑優選技術[29,31-32],發展了地震保幅高分辨率處理技術。應用該技術可以拓寬地震頻帶20 Hz(圖8),新處理成果振幅屬性對鉆井符合率明顯提高,有效刻畫扶余油層河流相疊置砂體。
以三肇凹陷宋芳屯油田的三維地震資料應用新地震保幅高分辨率處理技術進行重新處理為例,測井解釋FI、FII油層組發育4個河道砂體(圖8)。在常規疊前時間偏移處理成果剖面上(圖8a),FI、FII兩個油層組對應T2層之下3個波峰,在解釋上由于FI1局部反射能量弱,識別困難,FII1無法進行橫向追蹤解釋。在黏彈疊前時間偏移處理成果剖面上(圖8b),FI、FII兩個油層組在T2層下出現5個波峰,同向軸能量強、波形橫向變化自然、合理,能夠提高成像效果的垂向分辨率,可滿足垂向高分辨率解釋。但對于開發的小層和薄互疊置層解釋,由于地震采集頻寬有限,實際工作解釋中進一步利用鉆井小層數據進行對應解釋。

圖6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河道型致密砂體疊置模式(剖面位置見圖1)Fig.6 Superposed channel-type dense sandbodies in the Fuyu oil laye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section in Fig.1)

圖7 薄互層疊置河道砂體地質及正演模型Fig.7 Geology and forward model of thin interbedded channel sand body
3.1.3 鉆探效果分析
近年來,大慶油田形成了基于黏滯介質疊前時間偏移、地層傾角道集偏移孔徑優選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技術及振幅屬性、地質統計學反演、SMI 反演、Z 反演技術,進行不同類型砂體井—震結合的“甜點”預測(表2)。在松遼盆地北部17 個三維地震工區進行推廣應用,地震資料品質提高了15 Hz,大于3 m 的砂體識別準確率在75%以上,很好地刻畫了疊置砂體平面展布和縱向位置,指導部署完鉆多口水平井(圖9、表3),油層綜合鉆遇率85%以上,誤差由原來的10%~20%降低到1%~2%,提高了3~5 m河道砂巖儲層預測能力,有效支撐了致密油試驗區產能建設。

圖8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過井常規和黏彈疊前時間偏移處理地震剖面對比圖Fig.8 Seismic profile comparisons for well intersecting (a) conventional, and (b) viscoelastic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in Fuyu reservoi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表2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不同類型砂體地震響應特征及刻畫技術對比表Table 2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andbodies and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n Fuyu oil laye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圖9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F 井基于新技術處理連井地震、反演剖面圖Fig.9 Seismic and inversion profile of well F in Fuyu reservoir based on new technology,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表3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層鉆探效果統計表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drilling effect on tight oil layer in Fuyu oil laye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2011 年以來,大慶油田按照“先易后難、先好后差”的原則,針對松遼盆地扶余油層致密油非均質特性,形成了“預探先行,探索技術提產量;評價跟進,控投降本增效益”的總體工作思路,多區帶均獲突破,實現了增儲上產同步[9,11],打破了勘探開發工作界限,創建了“預探評價一體化、整體部署”工作模式(圖10),取得很好的勘探成效。
隨著精細勘探需求,近年來,通過技術攻關,形成了以黏彈偏處理技術為主,以Z等反演儲層預測技術為核心的不同類型砂體井—震結合的多屬性“甜點”預測技術,地震資料品質提高15~20 Hz,大于3 m砂層識別準確率在75%以上(表3),建立了“甜點”精細刻畫和水平井軌跡精細控制技術,水平井鉆探保持高水平推進。通過儲層物性、單砂體厚度及油層層數等參數,井—震結合優選規模“甜點”區23 個,面積5 464 km2,估算資源量7.8×108t,為致密油試驗區開發提供優質資源。
繼預探先行之后,評價開發創新形成了“平臺化、立體式開發一體化”優化設計技術,初步實現致密油“三最”目標[10-11]。同時,以地質和工程“雙甜點”刻畫、壓裂滲吸開采機理為基礎,發展完善了扶余油層薄互層“斜直井組縫網壓裂彈性開發”和主體河道“立體水平井體積壓裂”一體化優化設計技術。以儲量動用率最大、改造效果最佳、經濟效益最優為目標,形成了“多層位、多井型、平臺式、工廠化”的直井縫網壓裂、立體水平井體積壓裂、直—平聯合立體動用開發模式(圖11),控制產能建設綜合投資,提高管理和施工效率。最終,實現了新評價區塊“當年布井,當年鉆井,當年投產”工作目標。
截止2019 年底,針對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開展先導和工業化試驗區18 個(圖1),動用儲量8 288×104t。已建成YP1-Y211、L26、F198-133 和平臺化直井T21-4等4個國家示范工程試驗區,取得很好的開發成效。
近幾年國際沉積學會議(IMS,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論文發表情況[33-34],分析指出當前國內外沉積研究熱點主要包括:人類世沉積學;湖相沉積環境;深水沉積過程;“源—匯”系統;微生物巖沉積和沉積過程模擬。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對能源、資源、全球變化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需求[35],大大地推動了沉積學向綜合、交叉學科方向發展。由于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及對能源礦產的需求不斷提升,尤其近些年全球致密油氣、頁巖油氣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的蓬勃發展及我國油氣資源戰略需求不斷攀升,極大地推動了非常規油氣沉積學的快速發展,并已有明確的定義[13],使得以“生、儲、蓋、圈、運、保”為核心要素的常規油氣沉積學,逐步向超低滲透的致密砂礫巖、碳酸鹽巖、火山巖、變質巖及泥頁巖等非常規油氣沉積學跨越,理論上取得一系列創新認識、勘探開發取得顯著成效[1-8,11-15,17,19-20,22,27,36-50]。鑒于非常規油氣沉積學的沉積環境與沉積模式及非常規油氣“甜點”區(段)等核心研究內容[13],本文建立了河流—淺水三角洲沉積環境下形成的單砂體厚度薄、層間跨度大、縱向不集中、砂體錯疊分布、橫向不連續為特征的疊置型砂體致密油層沉積富集模式,為豐富、完善非常規油氣沉積學研究內容之一的沉積模式提供基礎素材和樣例。同時,針對該疊置型砂體創建了高分辨率地震成像處理技術及儲層預測技術,能夠準確識別致密油“甜點”富集區,大大提高了水平井砂巖(或油層)鉆遇率,取得良好的勘探開發成效,為完善非常規油氣沉積學研究內容之一的非常規油氣“甜點”區(段)識別或預測方法和技術提供實例,也為國內陸相沉積環境的致密油“甜點”富集區識別或預測提供借鑒意義。

圖10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地質工程一體化工作模式Fig.10 Integrated work mode of tight oil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 Fuyu reservoi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1)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藏分布主要受有效烴源巖、構造、斷裂、儲層物性宏觀控制;油藏具有超壓驅動,近源短距離成藏;非浮力聚集,無統一油水界面和連續油氣充注,形成“甜點”區富集特征。
(2)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砂體具有單層砂體厚度薄、層間跨度大、縱向不集中、砂體錯疊分布、橫向不連續和非均質性強的特點,開發區精細地質解剖得知,扶余油層小層級河道型致密砂體發育主力層河道、主力層薄層河道、薄層分流河道等3 種疊置類型砂體。

圖11 松遼盆地北部扶余油層致密油開發模式Fig.11 Tight oil development mode of Fuyu reservoir,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3)基于黏滯介質疊前時間偏移、地層傾角道集偏移孔徑優選、T2屏蔽處理技術為主及地質統計學反演、SMI反演、Z反演技術,能夠很好地刻畫了疊置砂體平面展布和縱向位置,指導部署完鉆多口水平井,有效支撐了致密油試驗區產能建設。
(4)通過“甜點”區地質深化認識和砂體識別及開采技術攻關,勘探上優選規模“甜點”區23 個,面積5 464 km2,估算資源量7.8×108t,實現“預探評價一體化、整體部署”工作模式,取得很好的勘探成效;開發上開展先導和工業化試驗區18 個,動用儲量8 288×104t,已建成YP1-Y211、L26、F198-133 和平臺化直井T21-4等4 個國家示范工程試驗區,取得很好的開發成效。
致謝 感謝兩位審稿專家提出的建設性意見,使得本文內容進一步聚焦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