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2020年已成過去,2021年悄然而至。
回首2020年,挑戰與喜悅同在。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美國《時代周刊》將2020年評為“最糟糕的一年”。疫情反復,百年洪災,技術封鎖,畢業季遭遇最難就業季,打工人深陷職業內卷,從國家發展到個人生活,都特別不容易。
然而,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書寫了蕩氣回腸的抗疫史詩。高鐵餐車北上的鐘南山、身患漸凍癥卻始終奮戰一線的張定宇、冒險接送醫護的快遞小哥、捐贈了100噸蔬菜的汶川人民、志愿者車隊司機……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逆行者”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中國的樣子。
全面小康,是中國人千年來的夢想。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中國歷經8年,在減貧的規模與速度上都創造了人類減貧歷史上的奇跡。
從芯片到種豬,面對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技術封鎖,中國的科研團隊和企業異口同聲地發出了“變‘管制清單為‘攻關清單”的怒吼,補短板、鍛長板,既不能“卡脖子”,也不能“掉鏈子”,改革的共識、發展的共識、創新的共識,已經形成。
此外,一系列普惠性社保降費措施密集落地,各類企業得以“輕裝上陣”;5G、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按下了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加速鍵”;穩企擴崗、參軍入伍、就業指導、心理疏導、分秒在線促就業……最難就業季,也是最暖就業季。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更是我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第一年。
這一年,高質量發展依然是我們最鮮明的時代主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這是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動作為,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
這一年,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八大重點任務的部署,已經清晰勾勒出了2021年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和看點。
這一年,新生活新奮斗有了新的起點。我們不僅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還要聚力醫改、住房、教育、文化消費等環節,同時在社會治理、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多箭齊發,后續政策留有很大想象空間,增量提質相關政策有望繼續出臺和落實。
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2021年是嶄新的一年,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年。站在2021年新起跑線上,惟愿凜冬散盡,萬事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