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走過極不平凡的2020年,中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方面表現亮眼,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又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備受關注。
隨著疫情進入下半場,中國經濟正穩健步入后疫情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國超常規政策的常態化、中國發展戰略的轉化和調整、內生新動能的逐步抬頭將成為左右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最核心的四大力量。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科院研究員賈康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對2021年中國經濟表現,許多國際機構、國內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即:年初因為2020年的基數較低,2021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速會較高;待增速回落,全年經濟增速將達到8%或者再高一點。”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中國經濟由于疫情影響,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下半年隨著國內疫情的控制,經濟增長明顯加速,不論是內需,還是外需,都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國家推行雙循環推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已經發力。”深圳大學經濟學副教授馬春輝對《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說道,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形勢是穩定增長。從發展的外部分析,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隨著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并簽署相關協議,中國將繼續發揮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推動疫后世界經濟復蘇,增強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信心。從國內經濟發展環境分析,中國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具備了應對復雜經濟形勢的能力。2020年下半年后, 我國投資、消費、進出口、企業盈利水平、創新能力、經理采購指數等多項指標都增長較快。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改善為我國2021年經濟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春輝預計,“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正常年份要低一些。隨著各項政策實施及2020年下半年經濟增長的慣性,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完全可以恢復到8%左右的水平。”
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對2021年中國經濟表達了謹慎樂觀態度。他表示,作出這一判斷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2020年中國經濟率先從疫情中恢復,將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為2021年經濟繼續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二是2021年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進一步減輕;三是政策重點將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轉向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齊頭并進,加快構建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內需潛力將被進一步激發,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大。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相比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本次會議有不少新的提法。例如,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等。
會議明確指出,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已落地的宏觀政策,其效果在2021年將逐步顯現;未落地的政策將進一步實施,這些都將支持2021年中國經濟進一步復蘇。”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對媒體表示。
中國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分析認為,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宏觀政策施策方向上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穩定政策連續性的同時,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新動能,意味著宏觀政策上兼顧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設計,更有效地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作用,更穩健地實施貨幣政策,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注重防范化解風險,同時注重在一些關鍵點上發力,進一步提升發展的韌性和質量。“尤其重要的政策著力點是要把握好一個收尾和兩個開局工作。要根據形勢需要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見機預調微調政策。”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貨幣政策提出目標——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原來是穩健基礎上的“靈活適度”,現在又加了四個字。2021年貨幣政策仍有很大空間,這個空間央行強調的是要保持宏觀杠桿率穩定。
馬春輝分析認為,2021年宏觀經濟增長,相對來說,我國的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工具較多,財政政策所能發揮的空間較小。但是,貨幣政策實施中去杠桿的任務仍然艱巨,防范金融風險仍然是一項重要的考量。隨著降費減稅政策出臺和進一步實施,各級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增加;地方債務風險、企業債務風險、中小微企業經營的困難、就業的壓力、世界經濟復蘇的緩慢等因素都給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增加了不確定性。
2021年經濟工作具體怎么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八大重點任務,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被置于八大重點任務之首。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2021年,很多與高科技有關的領域和部門都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領域等。”連平表示,這一方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政策也將全力支持。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認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基礎科技戰略力量的增強;二是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的優化變革;三是科技應用生態構造能力的提升。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科技對經濟的戰略支撐作用會越來越大,要把科技創新放在核心位置,特別要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力量。
此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認為,碳中和與方方面面包括產業鏈都有關系,會深刻影響下一步產業鏈重構、重組和新的國際標準。
“在碳達峰過程中,要推動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改善能源結構,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這也是‘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李俊峰指出,在能源領域中,能源清潔化、低碳化是一個方向,全球都是如此,即逐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它的基本邏輯是從資源依賴的發展模式,走到技術依賴的發展模式”。
李俊峰表示,2021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我們期待著‘十四五的第一年,能夠很好地開局,為國家真正的低碳轉型,為實現達峰、穩中有降和最終實現碳中和三個階段性的目標開一個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