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潔
最近,一款“腥味”十足的手IT恤在西方年輕人中流行起來,它把活魚、龍蝦等形態用顏料直接拓印到布料上面,濃郁的海洋氣息撲面而來,且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極富個性。這種魚腥T恤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日本的一項古老技藝——魚拓,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魚拓,簡而言之就是將魚的形態印在紙上,直接反映魚的種類、形狀和大小,是一種古老的“存真術”。魚拓起源于日本莊內藩,用以記錄漁夫捕魚的收獲和成績,最早叫作“魚折”或“勝負圖”,由于它主要傳承了我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碑拓技藝,后改稱“魚拓”。武士道盛行時期,日本貴族釣到大魚必須得自我夸耀一番,然后將戰利品拓印在紙上,寫下于何時何地釣到大魚,然后提名蓋章,賦詩一首,再裝裱懸掛起來。目前,關于魚拓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1839年的一幅作品,現藏于日本鶴崗市鄉土資料館。
魚拓是一種由魚本身與人類一起協作而造就的藝術品,魚既是創作的對象,又是創作主體之一,它最大的特點和魅力就在于拓,所拓形體講究絕對真實,只有魚眼睛是畫上去的。起初,古人只用單一的墨汁為染料做成黑白魚拓,后來逐漸發展出彩色魚拓,色彩層次越來越豐富,制作過程越來越考究,功能也從單純的記錄轉變為藝術欣賞和收藏。我國可考最早的魚拓作品,是2003年佳士得香港拍賣行拍賣的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哥溥心畬在1958年創作的。
魚拓制作步驟大致分為清洗、固定、上色、拓印、點睛及題字蓋章,制作方法分為直接拓法和間接拓法。直接拓法就是直接在魚身上涂抹顏色,然后覆紙按壓而成,能夠在5分鐘到20分鐘內完成一幅作品。間接拓法是先在魚體上覆宣紙,用白堿水潤濕令其緊貼魚身,獲得魚形后再均勻吹干,然后用拓包沾上各色顏料在紙上輕輕拍打,從魚背部顏色較深的地方開始拓印,如此制作的魚拓,鱗片、魚鰭的形態會更加精細。
2020年9月初,浙江舟山市普陀區海釣協會會長徐斌立接到一名南京魚友的請求,說自己飼養多年的一條大金龍魚去世了,為此很傷感,想請他為這條魚作一幅魚拓畫,供自己時時回憶。很快,一條粉色的肥魚從南京運到普陀,徐斌立馬上動手創作。
“固定魚身的時候給魚擺個姿勢很有必要,比如魚鰭張開,魚頭和魚尾往上翹,有時還要撐開魚嘴,這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魚的活力和動感。”徐斌立比照著這條魚,調出深淺各異的幾組顏料,然后快速將對應的顏料涂抹在魚身上,“從魚背到魚腹,顏色由深入淺,過渡要自然流暢。魚頭、魚鰭、魚尾要特別注意突出紋理變化,不能涂成一塊。”
之后,徐斌立將宣紙輕輕覆蓋到魚身上,先用手掌從頭到尾將宣紙“抹”下,然后輕輕拍打,讓紙緊貼于涂抹了顏料的部位,在魚頭、魚鰭、魚尾等細處還用到了牙刷。拍打完畢,徐斌立將宣紙小心揭開,一尾鮮活、艷麗的金龍魚已躍然紙上,躺在桌上的真身反而成了“倒影”,令人嘖嘖稱奇。
中國知名魚拓藝術家謝春明創作過一幅由一百條魚構成的大型魚拓作品《氣貫長虹》,獲得2017年海牙中國魚拓藝術展金獎。魚拓紙上似水游,比國畫更逼真,比油畫更傳神,靈氣盎然,似乎魚在動,在呼吸,尤其魚鱗凹凸有致,精美璀璨如寶石浮雕,具有筆畫絕對描不出來的藝術效果。另一位魚拓大師楊阿永歷時三年創作《千島湖錦鱗圖》,以“百條魚、百首詩、百方印”為主題,全長34.8米,高1.04米,匯集了千島湖87種魚類,共計188條,堪稱魚拓作品世界之最。
對于我們不曾見過、聽過或是瀕臨滅絕的珍貴魚種來說,魚拓是它們在地球上存在過的證明。易學易會、簡繁皆宜,這正是魚拓藝術的一大優點。翻出家中的筆墨紙,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魚拓的樂趣,或許還會成為又一位魚拓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