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摘 要:賒店古鎮作為萬里茶道水路中轉的重要節點,明確其在萬里茶道上的中樞地位,探析其品牌復興的申遺之路,對于南陽依托萬里茶道開創文旅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立足于賒店古鎮在萬里茶道中的歷史地位,結合社旗縣對萬里茶道申遺工作的描述,探析社旗縣對申遺工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為萬里茶道申遺單位提供相關借鑒。
關鍵詞:賒店;萬里茶道;申遺
社旗縣位于南陽盆地東部,1965年建縣,總人口73萬人,縣域面積1203平方千米,耕地130萬畝(約866.67平方千米),轄16個鄉鎮(辦事處)258個行政村,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革命老區縣、全國法制創建先進縣,縣城被評為國家衛生縣城、文明縣城。賒店古鎮位于縣城古城區,因光武帝劉秀在此賒旗起兵而得名,面積1.95平方千米,72條古街道分行劃市,36條胡同商鋪林立,總集百貨,商業繁榮,與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并稱全國四大商業重鎮,是中俄萬里茶道重要的節點停靠站,先后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A級景區、全國特色民族建筑旅游目的地和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游名鎮。
1 賒店古鎮與萬里茶道的關系
賒店古鎮三面環水,由潘、趙二河環繞其內,河流匯聚后直通漢口。光緒《南陽縣志》載:“唐河經源潭東頭,南至唐縣西關外南流,每船行至賒旗鎮止。”得天獨厚的環境和便利的地理位置,吸引陜西等十幾個省的商賈來此經商,有“拉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的傳誦。清人衷干《茶市雜詠》載“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即指由江西河口運至河南賒旗店,再改陸路,由馬匹馱運北上,直到恰克圖與俄蒙商進行貿易,賒旗店正是這條萬里茶道上的重要水陸中轉站。賒店古城作為萬里茶道水陸中轉站的重要節點城市,有1.9平方千米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厚重的商業歷史文化積淀、南來的貨運碼頭遺址、北往的騾馬店鋪舊地、回味悠長的沁著茶香、甘爽綿甜的賒店老酒,這些都是進一步重現萬里茶道價值的基礎。
2 賒店古鎮萬里茶道歷史遺存
自民國時期京廣鐵路開通后,水路運輸日漸衰落,加之氣候變暖,降水減少,河道淤積,20世紀60年代航道全面停運,萬里茶道成為歷史遺跡。目前,現存的萬里茶道遺存遍布賒店古鎮及周邊區域,非常豐富,保存基本完好。
2.1 唐河古航道(水運線路)
唐河古航道始于方城縣東麓,向西南流經社旗、唐河、新野到湖北省的襄縣中灣村,與白河匯流進入漢水,長達247千米,流域面積8970平方千米。民國以前唐河古航道是豫西南地區的主要航道,是萬里茶道的必經之路,后因水位下降不能通航。目前,唐河復航項目已列入國家計劃,預計2022年開工建設。
2.2 河心街碼頭(水旱碼頭)
河心街碼頭是社旗縣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賒店鎮南側趙河北岸的河心街,長約1000米,呈馬蹄狀,當年有黃石條鋪設的下貨石,層層石階通到岸上,逐漸在周邊形成了關帝廟街、河心街、老街、石門街和豆腐街等賒店古鎮最早的五條街道。當時南來北往的貨物主要有茶葉、絲綢、藥材、鹽、瓷器、糧食、白酒、竹木山貨等。據史料記載,當時碼頭日夜裝卸貨物不停,待裝卸貨船有數百艘,沿趙河到唐河排列十余里長。清咸豐年間,為防匪患,填河建寨,河心街碼頭至此廢棄。目前,河心街碼頭輪廓尚存,肌理清晰,石階和駁岸被泥土掩埋地下,亟待發掘保護。
2.3 方棗大道(陸運線路)
方棗大道是歷史上方城至棗陽的官道,自唐河向北經唐河的代店,社旗縣的李店、青臺、城郊鄉、賒店鎮、唐莊鄉入方城境,過券橋鄉到方城。方棗大道是當時茶商將茶葉航運到賒店鎮卸船北上陸運的唯一通道。
2.4 北大石橋(主要橋梁)
北大石橋是社旗縣文物保護單位。賒店鎮商賈于清同治元年(1862)集資建橋,位于賒店鎮北側潘河之上,是方棗大道的重要節點。該橋長33米,寬6米,高2.5米,鋪底寬14米,護堤長10米,25孔,平梁,全部用青石條材料筑成。2020年,該橋因雨季被沖毀,現正在進行復建。
2.5 商業遺存
2.5.1 社旗山陜會館
社旗山陜會館(圖1~圖3)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三期工程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1892)竣工,共歷6帝136年。會館建筑左右對稱,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因規模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整、建筑藝術最為精湛、商業文化內涵最為豐富而風標獨樹,成為全國現存80余座會館類建筑中的杰出代表。1988年該館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2.5.2 福建會館
福建會館建于嘉慶元年(1796),位于賒店古鎮南瓷器街南端,坐西向東,其設計理念先進,別開生面,獨樹一幟,集茶樓、飯莊、客房等功能于一體。會館為一進二群樓庭院,整體建筑布局為“日”字形,寓意“日日東升”。后院為主樓,供有媽祖、關帝牌位;中院為茶園堂;臨街樓為餐廳,樓檐匾額浮刻“福建同鄉會館”六個斗方金字。目前,福建會館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成為瓷器街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萬里茶道標志性建筑,證明了萬里茶道源頭與賒店的親密關系。
2.5.3 古瓷器街
古瓷器街(圖4)總長310米,寬12米,形成于清代康熙年間。街兩側店鋪林立,歷史上諸多商戶在此聚集,因經營全國各個窯口的瓷器而得名。現今保存古建筑店鋪達51座88間,有兩開間、三開間、五開間等,還有前店后坊宅院14處。現保存有廣盛鏢局、蔚盛長票號、厘金局、福建會館等古建筑遺跡,大昇玉茶莊、廣和堂、延壽堂等著名商號。其中大昇玉茶莊是清代晉商山西榆次常萬達在賒旗鎮設立的三大分號之一,當年主要經營茶葉轉銷,連帶經營茶館,證明了賒店古鎮在萬里茶道的重要地位。
3 社旗縣對萬里茶道工作的重視與打造
3.1 五大工程,打造茶道中樞明珠
根據在萬里茶道的特殊地位和發展實際,賒店古城的發展定位為“萬里茶道商埠古鎮—國家5A級景區中國商業文化博物館小鎮”。計劃通過5~8年的努力,恢復古碼頭、古寨墻,改造古店鋪、古街道,恢復茶道風貌,創建國家5A級景區。
①高起點規劃。社旗縣政府先后修編了《社旗縣賒店古鎮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賒店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等系列規劃,使古鎮保護自總規到控規、詳規、單體設計一脈相承,極大提升了賒店古城保護的層次和水平。
②高強度建設。近年來,賒店古城投入資金近10億元,先后升級改造歷史遺存山陜會館、福建會館、火神廟;恢復了大昇玉茶莊、蔚盛長票號、廣盛鏢局、厘金局和7個特色古民居;仿古提升了銅器街、瓷器街、西天平街等23條街道,基本恢復了古城生活體驗區域古色古香的明清歷史風貌。
③高標準配套。近年來,賒店古城投資2.5億元建設了S333線和社旗至蘭南高速連線,先后引資興建多家較大規模星級賓館和斜街民俗文化美食街等特色餐飲客棧,開發了龍虎字畫、關公像等旅游商品,為萬里茶道中樞發展文化旅游業等奠定了良好基礎。
④高水平管理。賒店古城設立古城綜合執法局,以精細化城市管理的理念負責古城區域的綜合管理工作,景區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古城歷史風貌得到了有效保護。
⑤高層次宣傳。成立了賒店商埠文化研究會,創辦了《大碼頭》等刊物,整理發行了《商埠雄魂》等反映賒店厚重歷史文化的書籍,央視近年來六次走進賒店,錄制了《商埠傳奇》《茶葉之路》等專題片。《楊家將》《陳賡》等10多部影視劇在賒店古城完成拍攝。
3.2 加強沿線區域合作,構建萬里茶道長廊
①加大力度整理挖掘萬里茶道文化資源。完善提升萬里茶道官方網站,成立研究協會,創辦以萬里茶道為主題的期刊、學術研討會等,將萬里茶道各個節點城市的重要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展現在大眾視野中,爭取盡早納入國家申遺進程。
②加大力度宣傳推介萬里茶道旅游線路。將萬里茶道節點城市串聯成線,成立旅游聯盟,爭取納入文化和旅游部國際旅游線路,打造萬里茶道品牌。同時將整個線路進行短線包裝組合,展示各自的茶歌、茶葉、茶藝表演,沿線古鎮、廟宇等,打造茶文化精品旅游線路。
③加大力度促進萬里茶道節點城市經貿合作。制定經貿合作發展規劃,明確合作方向及重點,搭建政企合作對話平臺,以點帶面,打造區域茶葉產銷集散地,同時帶動茶葉產銷商企投資建設茶文化景區開發項目等,實現文企融合,共謀發展。
4 社旗縣申遺的相關成果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南陽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社旗人民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擔當起了更大的責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旗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與品牌的同時,積極與外對接,2014年9月,邀請閩、贛、鄂、豫、晉、冀、湘、蒙8省區專家學者齊聚賒店古鎮,達成了保護利用萬里茶道文化遺產的《賒店共識》。2015年10月,在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和武漢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俄萬里茶道研討會”上,社旗代表與萬里茶道沿線的20多位節點城市代表,共同簽署了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武漢共識》,標志著萬里茶道的申遺工作由民間組織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萬里茶道的復興藍圖已正式進入快車道。2021年,社旗縣應邀參加“萬里茶道申遺學術研討會”及第八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城市合作會議,促進申遺節點城市之間的團結協作,并就萬里茶道申遺和學術研究工作聯合發出《北京倡議》,同時謀劃成果轉化,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申遺行列。我們堅信在萬里茶道沿線城市朋友們的共同努力下,將會進一步挖掘整理、宣傳推介萬里茶道的豐富歷史文化,進一步促進萬里茶道沿線城市、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旅游互動、經貿洽談,為萬里茶道申遺工作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崇.《商埠古鎮 茶路明珠》漢英翻譯項目報告[D].南寧:廣西大學,2020.
[2]馮春久,曹國宏,楊銀鵬.以商興文—社旗縣文商旅融合發展路徑探析:上[J].決策探索:上半月,2015(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