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英
(福建泉州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數無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非。”華羅庚先生在《談談與蜂房結構有關的數學問題》中深刻指明了數形結合思想的價值[1]。綜觀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始終離不開“數”與“形”。直觀為“形”的優勢,準確為“數”的特點,將數與形聯系起來,能讓抽象的數形象化,讓直觀的形凸顯其內涵。數與形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感悟概念、理解算理、掌握數量關系,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7~13歲的孩子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基于這樣的思維特點,為了讓小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師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媒介幫助。我們知道,數的認識起源于“形”,發展于“形”。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合理利用方格、數軸等直觀圖形,以圖助數,必定能幫助學生深化對數的認識,使其逐漸抽象形成數的概念。
例如,在學生初步認識小數的意義后,教師可以利用數軸,帶領學生通過“形”感知數的大小關系,將小數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逐步完善數的體系。
師:大家能找到1.7的位置嗎(見圖1)?
生:找不到,1.7已經超過1 了。
師:要找到1.7,該怎么做?
生:把線段向右邊延伸,先找到2(見圖2)。
師:1.7可能在哪兩個整數之間呢?
生:整數1和2之間。
師:現在知道怎么找到1.7嗎?
生:把1和2之間的線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從0數到1后,繼續數7個0.1,就是1.7(見圖3)。

圖1
學生在數軸的直觀支撐下,找到每個小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發現在數軸上的位置越往后數越大,越往前數越小,加深了對小數的認識,感悟到極限的思想。同時,學生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數的集合與排序,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運算能力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的學生應具備的十大核心能力之一。《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的關鍵首先是幫助學生理解運算算理,其次讓學生掌握運算的計算方法[2]。算理是學生形成計算方法的基石,但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要真正感悟算理存在一定難度。化數為形,將數學運算與空間圖形巧妙地結合,能很好地將算理與計算方法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算理。
《課程標準》指出,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在教學中,當學生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遇到困難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嘗試進行畫圖,幫助學生將相對抽象的思考對象“圖形化”,使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題:“一杯牛奶,淘氣喝了半杯后,兌滿了熱水。他又喝了半杯。問淘氣一共喝了多少杯牛奶?多少杯水?”這道題目中,第二次“又喝了半杯”,這半杯中到底有多少水?有多少牛奶?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也是解題的關鍵。面對這樣比較復雜的數學問題,筆者為學生預留了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依據題意嘗試進行畫圖,找準數量和圖形的契合點,厘清牛奶和水兩個量之間的關系,逐步找到解決分數問題的思路。
不同的學生有了不同的畫圖表達方式,但可以看出他們的思路基本相似:兌滿水后的杯子里依然只有杯牛奶,也就是第二次喝的是剩下的杯牛奶的一半,即整杯牛奶的這樣,學生分析題目有圖有據,思考聯想有所依托,抽象的數量關系便慢慢明朗清晰起來。通過畫圖分析,學生選取有效信息進行破題。這是學生運用數學思想進行思考的一種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探索給定的情境中隱含的規律或變化趨勢,這是《課程標準》第二學段“探索規律”的教學要求。數學規律往往是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內隱的。數形結合正是在內隱的規律與外顯的表達形式之間搭建了一座“橋”,以數解形,實現了數學思維的層層拓展,發展了學生的幾何直觀和合情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學“數圖形的學問”一課時,教師利用“鼴鼠鉆洞”的生活情境,在學生充分探究之后,引導學生巧妙地利用“數”的精確性,描述“形”表現出來的規律,幫助學生進一步概括數學規律,從而建構數學模型。
學生經歷了從簡單入手到探索復雜規律的體驗過程,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等數學活動,初步感知點數、增加的線段數和總線段數三者之間的聯系,找到數線段的規律,并嘗試用算式記錄數圖形的規律,感悟用“形”來探尋數學規律的直觀性和用“數”來表達規律的簡潔性,體會數學規律之美。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曾談道:“圖形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描述研究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得到的結果。”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適時地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直至學生能自主運用這一方法研究數學,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