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燦,馬登尚
(1.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門診部,四川 瀘州 646000;2. 西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面部肌肉痙攣是指一側面部肌肉反復、陣發性不自主抽搐的情況。此病患者發病時,其眼瞼、面頰及口角均會出現陣發性、輕重不一的抽動癥狀,嚴重者可出現面部肌肉攣縮變形、睜眼困難等癥狀,其每次面部肌肉抽動持續的時間在數秒鐘至數分鐘不等。患者的精神緊張、受到外界的刺激等因素均可誘發面部肌肉痙攣或使其病情加重[1]。近年來,中醫療法被廣泛地應用于面部肌肉痙攣的治療中。中醫將此病歸為“胞輪振跳”、“顏面抽搐”、“筋病”、“面風”的范疇。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濕熱動風方配合針刺法、閃罐法治療面部肌肉痙攣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3 年至2019 年期間我院針灸科門診收治的60 例面部肌肉痙攣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面部肌肉痙攣的診斷標準[2-3]。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由面癱、顱內腫瘤引起的繼發性面部肌肉痙攣者;有中風病史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者;未能堅持服藥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8 例,女性22 例;其年齡為12 ~65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7 例,女性23 例;其年齡為27 ~64 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采用濕熱動風方配合針刺法、閃罐法對本組患者進行治療。濕熱動風方為薛生白所創,其藥物組成是:滑石30g,秦艽、威靈仙、海風藤各15g,蒼耳子、地龍各10g,酒炒黃連6g,絲瓜藤(自備)。對于面部肌肉痙攣明顯者,在該方中加入5g 的全蝎、3g 的蜈蚣粉,以起到熄風止痙的效果;對于舌淡苔白、脈沉緩、寒濕偏盛者,去掉該方中的滑石,加入15g 的附子和30g 的薏苡仁,以起到溫陽、散寒、化濕的效果;對于氣短乏力、神疲肢倦、脈細軟者,在該方中加入30g 的黃芪和30g 的薏苡仁,以起到益氣利濕的效果。將濕熱動風方中的藥物用清水煎煮,取汁去渣,所得藥液每日服1 劑,分3 次服用,共治療20 d。對本組患者進行針刺及閃罐治療的方法是:取患者的合谷穴、太沖穴、風池穴、翳風穴、太陽穴、頭維穴,對這些穴位的皮膚進行消毒,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對這些穴位進行針刺,針刺的深度為10 ~25mm。其中,對合谷穴、太沖穴進行直刺,對風池穴、翳風穴向鼻尖方向斜刺,對太陽穴、頭維穴向頭枕部方向斜刺。進針得氣后,留針20 分鐘。取針后,用小號的玻璃罐在患者患側面頰部的顴髎穴、頰車穴進行閃罐治療。閃罐治療結束后,用罐體?熨患者的患側面部,時間為1 分鐘,隔日治療1 次。共治療20 日。
1.2.2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為本組患者采用卡馬西平片進行治療。卡馬西平片的用法是:每次服0.1g,每日服1次,共治療20 日。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及在治療前后其面部肌肉痙攣強度的分級。
臨床治愈:治療后,患者的患側面部無牽拉抽動。對患者隨訪半年,其病情未復發。顯效:治療后,患者患側面部牽拉抽動的癥狀基本消失,在天氣及情緒發生變化時其病情偶有發作。好轉:治療后,患者患側面部牽拉抽動的次數明顯減少,其每次面部肌肉痙攣持續的時間縮短,相鄰兩次面部肌肉痙攣間隔的時間延長。無效:患者的治療效果未達到上述標準[5]。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0 級:患者不存在面部肌肉痙攣的癥狀。1 級:患者可因受到輕微外部刺激而出現瞬目增多或面部肌肉輕度顫動的癥狀。2 級:患者的眼瞼、面部肌肉自發輕微顫動,但不存在功能障礙。3 級:患者面部肌肉痙攣的癥狀明顯,有輕微的功能障礙。4 級:患者面部肌肉痙攣的癥狀較為嚴重,且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4]。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3.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中不同面部肌肉痙攣強度分級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面部肌肉痙攣強度分級為0 級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對照組患者中相應患者的占比,P <0.05;觀察組患者中面部肌肉痙攣強度分級為2 級、4 級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低于對照組患者中相應患者的占比,P <0.05 ;兩組患者中面部肌肉痙攣強度分級為1 級、3 級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P >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表2 在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面部肌肉痙攣強度分級的比較[n(%)]
目前,引發面部肌肉痙攣的原因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臨床上關于此病的發生機制存在多種學說,主要包括核團學說、血管壓迫學說[5-6]。臨床上主要是使用鎮靜劑、抗癲癇藥對面部肌肉痙攣患者進行治療。卡馬西平是臨床上治療面部肌肉痙攣的常用藥。此藥通過抑制異常高頻放電神經沖動的發生和擴散減輕面部肌肉痙攣患者的臨床癥狀。如果卡馬西平的每日用量≥0.2g,易使患者出現頭暈、嗜睡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研究發現,使用卡馬西平進行治療的面部肌肉痙攣患者易發生中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癥、肝腎功能損害[7],因此更多的患者采用中醫藥療法進行治療。
濕熱動風方配合針刺、閃罐療法適用于治療病程短、病情輕的面部肌肉痙攣患者。對于病程長、病情較重的此病患者,無論是對其進行中醫治療還是西醫治療,都只能緩解其臨床癥狀,不能徹底治愈疾病。筆者認為,濕熱動風是面部肌肉痙攣的主要病機。產生濕熱的原因主要是:1)脾胃內傷,濕邪內生。患者的飲食不節,勞逸失調,嗜食肥甘厚味,易內傷脾胃,使脾不運濕,濕邪內蘊,濕郁日久則化熱,內生濕熱之邪,癥見胸悶脘痞、頭重如裹、苔膩、脈濡緩等。2)風邪外襲。“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頭部是人體的最高處,易遭受風邪。外風與內濕相合,易困阻氣機,使氣機受阻。氣不布津,可使面部的脾胃經脈失于濡養,進而可引發面部肌肉抽動,即濕熱動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這說明,留滯于體內的濕熱易引發大小筋脈拘攣抽動。風氣通于肝。肝主筋,筋主疏泄,可調暢情志。面部肌肉痙攣的發生可導致肝氣不疏。反之,肝失疏泄、情志不暢、精神緊張也會加重面部肌肉痙攣患者的臨床癥狀。對面部肌肉痙攣患者進行治療應遵循清熱除濕、祛風通絡的原則。在本次研究中,為觀察組患者采用濕熱動風方進行治療。若濕熱夾風,侵入經絡脈隧中,應選用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中藥進行治療[8]。鮮地龍、秦艽、威靈仙、蒼耳子等風藥可祛風勝濕、疏肝止痙,地龍、絲瓜藤、海風藤可疏通經絡,滑石、酒炒黃連可清熱利濕。濕熱一去,則氣機宣通。氣能布津,筋脈得到津液的濡養而舒緩,抽停搐止,面部肌肉痙攣向愈。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本次研究選用經脈循行于面部且又遠離面神經的腧穴進行針刺。基于“面口合谷收”的治則,為面部肌肉痙攣患者選擇合谷穴進行針刺。足陽明胃經“循頰車,上耳前”,故選擇胃經上的頭維穴進行針刺,可疏通脾胃經絡、祛風除濕。“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選擇風池穴、翳風穴進行針刺,可宣通三焦水道、祛風化濕。“風氣通于肝”,故選擇太沖穴(肝經原穴)進行針刺,可疏肝熄風。對選取的這些穴位進行針刺,可共奏祛風化濕之功效。進行針刺治療后,對患者進行閃罐治療,可起到通經活血、利水滲濕的功效。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濕熱動風方配合針刺法、閃罐法治療面部肌肉痙攣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