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昆明市晉寧區新街中心衛生院,云南 昆明 650600)
呼吸衰竭是一種嚴重的換氣功能障礙性疾病。此病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并可出現生理功能及代謝紊亂[1]。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期間,需要積極地治療其原發病,并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暢[2]。近年來,有一系列的臨床研究發現,在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對其進行無創正壓通氣可有效地提升其整體療效,但對于該療法具體的作用、效果還需要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3]。本文對昆明市晉寧區新街中心衛生院收治的92 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治療呼吸衰竭的效果及對患者血紅蛋白與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響。
從2019 年1 月至12 月期間昆明市晉寧區新街中心衛生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中選取9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被確診患有呼吸衰竭;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重要器官的嚴重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全。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對其進行分組,將僅接受常規治療的46 例患者作為比較組,將接受常規治療+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46 例患者作為分析組。比較組患者中有男31 例,女15 例;其年齡為48 歲~82 歲,平均年齡(63.26±5.18) 歲。分析組患者中有男30 例,女16 例;其年齡為45 歲~80 歲,平均年齡(60.38±5.07) 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 >0.05。
對比較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方法是:1)積極地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結合其實際情況使用抗炎藥、平喘藥、呼吸興奮劑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2)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保持其呼吸通暢。在此基礎上,對分析組患者進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應用正壓通氣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治療,將初始吸氣壓設置為8 cmH2O,之后逐步將吸氣壓提高至12 ~20 cmH2O。在此期間,應注意避免使患者的吸氣壓過高,以免導致其發生肺部損傷、低血壓等并發癥。確保患者的血氧飽和度≥90%,每天進行通氣治療的時間應≥10 h,持續治療3 ~7 d。
1)統計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插管率、病死率和住院時間。2)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血氣指標,包括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動脈血氫離子濃度指數(pH)[4]。3)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與血清白蛋白的水平[5]。
對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分析組患者的插管率、病死率、住院時間分別為21.74%、0%、(12.25±3.05)d,比較組患者的插管率、病死率、住院時間分別為50%、13.04%、(22.15±3.04)d;分析組患者的插管率、病死率均低于比較組患者,其住院時間短于比較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插管率、病死率和住院時間的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O2、PaCO2、動脈血pH 相比,P >0.05。治療后,分析組患者的PaO2、PaCO2、動脈血pH 分 別 為(76.48±2.36)mmHg、(45.27±2.36)mmHg、(7.40±0.02),比 較 組 患 者 的PaO2、PaCO2、動 脈 血pH分 別 為(63.28±2.17)mmHg、(52.36±2.18)mmHg、(7.30±0.26);分析組患者的PaO2、動脈血pH 均高于比較組患者,其PaCO2低于比較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氣指標的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氣指標的對比(±s)
組別 例數 PaO2(mmHg) PaCO2(mmHg) 動脈血pH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分析組 46 51.26±2.05 76.48±2.36 73.26±2.15 45.27±2.36 7.22±0.01 7.40±0.02比較組 46 51.62±2.06 63.28±2.17 73.56±2.04 52.36±2.18 7.25±0.02 7.30±0.26 t 值 0.526 12.548 0.218 8.623 0.263 7.152 P 值 0.625 0.013 0.528 0.024 0.452 0.042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相比,P >0.05。治療后,分析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分別為(135.26±6.27)g/dL、(48.26±1.06)g/L,比較組患者血紅蛋白、 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分別為(158.21±6.08)g/dL、(64.26±1.25)g/L ;分析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低于比較組患者,P <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與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對比(±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與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對比(±s)
組別 例數 血紅蛋白(g/dL) 血清白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分析組 46 185.26±10.25 135.26±6.27 78.25±1.26 48.26±1.06比較組 46 186.35±10.17 158.21±6.08 79.01±1.05 64.26±1.25 t 值 1.268 25.314 1.415 14.529 P 值 0.526 0.001 0.623 0.012
呼吸衰竭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和( 或) 肺換氣功能嚴重障礙[6-7]。此病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并可出現生理功能及代謝紊亂。臨床研究證實,導致呼吸衰竭的原發病主要包括如下幾種:1)呼吸道病變。呼吸道病變可導致肺通氣不足,致使肺內氣體分布不均勻,進而可造成通氣/ 血流比例異常,引發呼吸衰竭。2)肺組織病變。肺炎與肺氣腫等會引發肺容量與通氣量的減少,并可造成通氣/ 血流比例異常,引發呼吸衰竭。3)肺血管疾病。肺血管栓塞與肺梗死等可導致部分靜脈血無法流入到肺靜脈中,進而引發肺缺氧、呼吸衰竭。4)胸廓病變。手術創傷與氣胸等可對胸廓活動造成負面影響,致使肺通氣減少,從而可增加呼吸衰竭的發生風險[8-9]。對于呼吸衰竭患者,臨床上需要積極地為其治療原發病,并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暢,防止其發生低氧血癥[10-11]。有研究指出,在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期間,應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提升其整體療效,促進其相關臨床指標的恢復[12-13]。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O2、PaCO2、動脈血pH 相比,P >0.05。治療后,分析組患者的PaO2、動脈血pH 均高于比較組患者,其PaCO2低于比較組患者,P <0.05。這表明,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改善其各項血氣指標。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相比,P >0.05。治療后,分析組患者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低于比較組患者,P <0.05。這表明,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血紅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治療后,分析組患者的插管率、病死率均低于比較組患者,其住院時間短于比較組患者,P <0.05。這表明,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病死率。這可能是由于進行無創正壓通氣可有效地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為其他治療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縮短了整體治療時間[14-15]。
綜上所述,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降低其血紅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