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強,郭曌晉
(臨汾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山西 臨汾 041000)
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受損,導致其血清中血小板(PLT)的水平降低,且易發(fā)生活動性出血。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伴活動性出血患者體內的血小板生成素(TPO)降低,需為其補充外源性TPO以控制其病情。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可促進巨核細胞的成熟,進而提高人體血清中PLT 的水平[1]。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細胞免疫功能異常是導致患者罹患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主要原因[2]。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或血小板被激活時,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水平會明顯上升。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rhTPO 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對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伴活動性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及對其血清PLT、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影響。
選取2015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在臨汾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接受診治的79 例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伴活動性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患者的病情符合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診斷標準,且伴有活動性出血[3]。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2)發(fā)生癌細胞擴散的患者。3)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4)存在急性感染的患者。5)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的患者。將這79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35)和觀察組(n=44)。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6 例;其年齡為18 ~59 歲,平均年齡為(41.57±8.36)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9 例;其年齡為18 ~60 歲,平均年齡為(43.10±7.98)歲。兩組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伴活動性出血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使用rhTPO(生產廠家為沈陽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S20050048)進行治療。rhTPO 的用法是:皮下注射,15000 U/ 次,1 次/d,連續(xù)治療14 d。當患者血清PLT 的水平>100×109/ L 或血清PLT 水平提高的幅度≥50×109/L 時,可停藥。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加用丙種球蛋白(生產廠家為山西康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S19994004)進行治療。丙種球蛋白的用法是:皮下注射,400 mg/(kg·d),連續(xù)治療5 d。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血清PLT、TPO 及PAF 水平的檢測,方法是:采集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6 ml 的靜脈血作為血液標本,將血液標本分成3 份。使用邁瑞B(yǎng)C500 型自動血球細胞分析儀檢測患者血清中PLT 的水平。使用北京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試劑盒并采用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患者血清中TPO 的水平。采用美國Sigma公司生產的試劑盒檢測患者血清中PAF 的水平。
接受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及血清PLT、TPO、PAF 的水平。在本研究中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血清PLT 的水平≥100×109/ L,活動性出血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血清PLT 的水平為30 ~99×109/ L)及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改善)??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68.57%)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8.64%)更高,χ2=4.859,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PLT、TPO 及PAF 的水平相比,P >0.05。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LT 的水平高于對照組患者,其血清TPO 及PAF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PLT、TPO 及PAF 水平的比較(±s )

表2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PLT、TPO 及PAF 水平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血清PLT 的平均水平(×109/L) 血清TPO 的平均水平(pg/L) 血清PAF 的平均水平(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7.71±2.36 154.93±67.18 1701.25±473.39 1311.06±432.48 158.34±35.72 65.73±20.16對照組 35 7.92±2.51 98.25±62.41 1688.65±426.78 1560.01±457.63 162.51±30.49 87.31±22.05 t 值 0.386 3.843 0.123 2.477 0.549 4.535 P 值 0.701 <0.001 0.903 0.015 0.584 <0.001
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抗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 Ⅱb/ Ⅲa、GP Ⅰb/ ⅠX 等自身抗體復合介導的假性血小板受損,可導致其巨核細胞發(fā)生異常,進而導致其PLT的生成受到影響。使用rhTPO 對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進行治療,可為其補充外源性TPO,TPO 與PLT、巨噬細胞表面的TPO 受體相結合,可激活其JAK 和STAT 通路,進而提高其血清PLT 的水平[4]。對產生PLT 抗體的患者單純使用rhTPO 進行治療的效果有限。丙種球蛋白可暫時封閉單核巨噬細胞表面的Fc 受體,抑制吞噬細胞與PLT 結合,進而可避免PLT 受損。使用丙種球蛋白對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進行治療可抑制免疫球蛋白G 的生成,避免其產生PLT 抗體,進而提高其抗感染的能力[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PLT、TPO 及PAF 的水平相比,P >0.05。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及血清PLT 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血清TPO 及PAF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PAF是血管內皮細胞中棒桿狀小體(Weibel-Palade 小體)或PLT中α 顆粒膜中的膜糖蛋白。當內皮細胞受損或血小板被激活時,血清PAF 的水平會明顯上升。對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進行血清PAF 檢測可輔助診斷其病情。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rhTPO 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對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伴活動性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增加其血清PLT 的水平,降低其血清PAF 及TPO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