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瑩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六四醫院麻醉科,吉林 長春 130062)
肩關節鏡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肩袖損傷等肩部疾病的主要術式。以往,臨床上常對接受該術式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由于進行全身麻醉的用藥劑量較大,患者在術后易出現蘇醒延遲、疼痛癥狀較重等現象。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和肩胛上神經阻滯麻醉均可用于肩部手術麻醉中。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對接受肩關節鏡手術的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肩胛上神經阻滯麻醉復合喉罩麻醉的效果。
將2019 年1 月至12 月期間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六四醫院接受肩關節鏡手術的58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58 例患者根據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單一麻醉組(n=29)和聯合麻醉組(n=29)。在單一麻醉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0 例;其年齡為51 ~63 歲,平均年齡為(57.21±13.14)歲。在聯合麻醉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1 例;其年齡為52 ~62 歲,平均年齡為(57.24±13.1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單一麻醉組患者使用喉罩進行全身麻醉,方法是:1)使用30 ~40 μg/kg 的咪達唑侖、0.3 μg/kg 的舒芬太尼、2 mg/kg 的丙泊酚、200 μg/kg 的阿曲庫銨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2)為患者置入喉罩并連接麻醉機。為患者持續泵注5 ~8 μg/(kg·min)的丙泊酚、靜脈滴注0.1 μg/kg 的舒芬太尼、100 μg/kg 的阿曲庫銨進行維持麻醉,確保其腦電雙頻指數(BIS)為40 ~50。術中對患者進行控制性降壓,并將其平均動脈壓維持在60 ~85 mmHg。對聯合麻醉組患者先進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及肩胛上神經阻滯麻醉,再使用喉罩進行全身麻醉,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半坐位,在超聲引導下從患者的肩胛上窩內進針直至其肩胛上切跡水平處。向該穿刺處注入5 mg 的地塞米松及10 mL 濃度為0.2% 的羅哌卡因。2)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者的頭部向健側偏轉60°,在超聲引導下對其頸內動脈、靜脈進行掃描,確定穿刺點并進行穿刺。向該穿刺處注入5 mg 的地塞米松及20 mL 濃度為0.2% 的羅哌卡因。3)對患者使用喉罩進行全身麻醉的方法與單一麻醉組患者相同。
對比兩組患者視覺VAS 的評分及術畢至拔除喉罩的時間。使用VAS 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VAS 的評分為0 ~10 分。患者VAS 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癥狀越嚴重[1]。拔除喉罩的標準為:患者意識恢復清醒,其吞咽反射恢復正常,其頸部與上肢未發現明顯水腫,其持續抬頭時間>5秒,潮氣量>5 mL/kg[2]。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VAS 的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與單一麻醉組患者相比,聯合麻醉組患者VAS 的評分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對比(分,±s)

表1 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對比(分,±s)
分組 VAS 的評分 t 值 P 值術前 術后聯合麻醉組(n=29) 3.44±1.24 1.04±0.64 9.262 0.000單一麻醉組(n=29) 3.36±1.32 2.46±0.89 3.044 0.004 t 值 0.238 6.976 P 值 0.813 0.000
與單一麻醉組患者相比,聯合麻醉組患者術畢至拔除喉罩的時間更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拔除喉罩時間的對比(min,±s)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拔除喉罩時間的對比(min,±s)
分組 術畢至拔除喉罩的時間聯合麻醉組(n=29) 9.94±2.67單一麻醉組(n=29) 15.46±5.42 t 值 4.920 P 值 0.000
患者進行肩關節鏡手術時的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術中,為延長患者對沙灘椅體位的耐受時間,需增加其麻醉藥物的用量。但使用大劑量的麻醉藥物易延遲患者術后的蘇醒時間、提高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與單一麻醉組患者相比,聯合麻醉組患者VAS 的評分更低,其術畢至拔除喉罩的時間更短。這可能是因為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和肩胛上神經阻滯麻醉可預先為患者進行鎮痛,從而可改善其術后的疼痛癥狀[3]。此外,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和肩胛上神經阻滯麻醉后,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時的用藥劑量減少,進而可加快其術后蘇醒的時間。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肩關節鏡下手術的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肩胛上神經阻滯麻醉復合喉罩麻醉的效果確切,可有效地改善其術后的疼痛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