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賢,袁振飛,尹治清
(南通大學附屬瑞慈醫院麻醉科,江蘇 南通 226000)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胸外科比較常見的手術類型,有效的術后鎮痛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1]。胸腔鏡手術傳統的術后鎮痛方式主要包括硬膜外鎮痛PCEA 和靜脈鎮痛PCIA,但均有一定的弊端,并發癥較多。經臨床研究分析后得出,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可有效減輕患側疼痛,且低血壓、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的發生率低于靜脈全麻或硬膜外麻醉[2]。故而本研究選取52 例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 取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 收 治 的52 例 胸 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6 例。其中,試驗組男14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55.65±6.32)歲,對照組男11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56.54±2.15)歲。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簽署同意書,且患者資料對比無差異(P >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術前進行麻醉訪視,完善各項檢查,并且為患者制定麻醉用藥方案。兩組患者均采用咪達唑侖+ 舒芬太尼+丙泊酚+順阿曲庫銨作為麻醉誘導,劑量分別為咪達唑侖0.06mg/kg、舒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2mg/kg 和順阿曲庫銨0.15mg/kg。麻醉誘導后,健側插入雙腔支氣管導管,纖維支氣管鏡輔助定位。調整通氣參數,通氣頻率為13-15次/min,潮氣量7~9 ml/kg、吸呼比1 ∶2,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35-45mmHg 之間。術中全憑靜脈維持麻醉:靶控泵注(TCI)丙泊酚、瑞芬太尼,恒速泵注順式阿曲庫銨,維持腦電雙頻指數(BIS)值在40-60 范圍。試驗組在全身麻醉誘導前實施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操作方法如下:讓患者保持側臥位,選擇高頻探頭,設定深度4-6cm。首先將超聲探頭垂直正交后正中線,保持探頭mark 點向外,找到目標棘突(T5),向外側移動探頭約5cm,調整探頭mark點稍向足側旋轉,尋找山水征(橫突為山,胸膜為水),從mark點處進針,進針角度為45。,針尖距山水交界0.5cm 停止進針, 注入2ml 生理鹽水,可見胸膜被壓向深面,回抽無血,隨后將10-15ml 濃度為0.375%的羅哌卡因注入。兩組患者術后均采用皮下鎮痛(PCSA),鎮痛配方及鎮痛參數一致。鎮痛配方:舒芬太尼200μg +地佐辛40mg+昂丹司瓊20mg,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50ml,設定背景輸注速率2ml/h,自控1.5ml/次,鎖定時間15min。
記錄患者術后6 小時、12 小時及24 小時靜息狀態下的疼痛VAS 評分,記錄患者鎮痛滿意情況;記錄術后鎮痛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尿潴留)發生情況;記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VAS 評分方法如下:總分10 分,0 分表示沒有疼痛;1-3分表示有輕微疼痛;4-6 分表示疼痛較強并且影響到睡眠;7-10 分表示疼痛難忍?;颊哝偼礉M意對比主要從以下三方面指標對比,即十分滿意表示患者鎮痛效果好,鎮痛后躁動指數降低,相應的安全性高。滿意表示患者鎮痛效果較好,相應的鎮痛工作實施成果顯著,能夠符合患者鎮痛需求。不滿意表示患者鎮痛效果相對較差,患者認同度低??倽M意度=十分滿意+滿意/n*100%。
用SPSS22.0 統計軟件作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x2)校驗;計量資料用(t)校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術后6 小時、12 小時及24 小時的視覺疼痛評分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患者術后6 小時、12 小時及24 小時的視覺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1 患者術后6 小時、12 小時及24 小時的視覺疼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6 小時 12 小時 24 小時試驗組 26 2.56±0.24 2.01±0.21 1.52±0.11對照組 26 2.21±0.32 2.54±0.35 1.52±0.25 t 6.589 4.477 6.593 0.047 0.048 0.047 P
試驗組患者臨床鎮痛效果顯著好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試驗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2 患者臨床鎮痛效果分析[n(%)]

表3 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n(%)]
試驗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對比明顯好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 4 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對比(±s,d)

表 4 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對比(±s,d)
組別 n 首次排氣時間 排便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試驗組 26 1.15±0.25 2.59±0.56 5.66±0.36對照組 26 3.21±0.33 4.15±0.36 7.36±0.25 t 6.987 6.478 6.598 P 0.045 0.048 0.047
隨著外科腔鏡技術的發展,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已經成為胸外科比較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3]。但是胸腔鏡肺葉切除患者術后疼痛的發生率仍然較高,是麻醉醫生亟需解決的問題,術后疼痛處理不當,可直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增加術后不良反應,并且可能演變為慢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近年來麻醉領域逐步提出多模式鎮痛的理念,使用鎮痛機制不同的鎮痛方法及藥物,可提高鎮痛效果,減輕不良反應[5]。胸腔鏡術后由于疼痛感較強,因而需要采取科學的多模式鎮痛方式[6]。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采取胸椎旁神經阻滯+術后皮下鎮痛(PCSA)的多模式鎮痛,對照組術后僅采取皮下鎮痛(PCSA)。經本研究分析后得出,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鏡患者手術麻醉中的麻醉效果較好,患者術后鎮痛效果好,疼痛感較低,且患者各項指標改善顯著,因而得到了很多患者的認可。以本研究中表1 和表2 中的結果來看,試驗組患者的總體鎮痛效果要好于對照組,所以患者在鎮痛效果評價中,就給予了較高的評分??偠灾瑢τ谛厍荤R肺葉切除術,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多模式鎮痛方式,能明顯提高手術后鎮痛效果,減少術后不良反應,故而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