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林,季明軍,王 萍
(樂山市人民醫院美容整形燒傷科,四川 樂山 614000)
瘢痕是皮膚結締組織對創傷的反應異常所致,是大量結締組織增殖、透明變性形成的過度增長狀態[1]。可形成瘢痕的創傷可包括手術創傷、燒燙傷、外傷、抓傷及蚊蟲叮咬傷等。一般來說,瘢痕組織會高于正常的皮膚組織,瘢痕處皮膚的顏色可發生異常改變,且瘢痕處會出現疼痛或瘙癢等癥狀,甚至可影響患者皮膚的美觀和生活質量。向瘢痕內注射激素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非手術治療瘢痕的方法,其療效較為確切。但臨床實踐證明,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向瘢痕內注射激素的療效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本文以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樂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2 例瘢痕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采用改良的精準注射曲安奈德法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樂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2 例瘢痕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的先后將其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6 例患者中有男性9例,女性47 例;其年齡為14 ~70 歲,平均年齡(39.50±4.69)歲;其病程為2 個月~20 年。對照組56 例患者中有男性15 例,女性41 例;其年齡為15 ~77 歲,平均年齡(35.07±5.14)歲;其病程為4 個月~20 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采用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生產廠家: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3021604,規格:1 ml:40 mg/ 支)與2% 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產廠家:湖北天圣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2021839,規格:5 ml:0.1 g/ 支)進行治療。先按照1:1 的比例將上述兩種藥物混勻,然后用碘伏對患者瘢痕處的皮膚進行消毒。在此基礎上,采用傳統注射法向對照組患者的瘢痕內注射藥液。具體的注射方法為:采用常規注射器(容量:5 ml,直徑:10 mm,針頭:25 G)在瘢痕長軸的基底部以平刺的手法進針,然后向瘢痕內注射藥液。具體的注射量以注射后瘢痕處的皮膚變蒼白且不超出瘢痕的范圍為宜。患者的瘢痕若較大、較長,可采用分段、多點注射的方法向其中注入藥液,使藥液覆蓋整個瘢痕處。采用改良的精準注射法向觀察組患者的瘢痕內注射藥液。具體的注射方法為:采用小口徑的注射器(容量:1 ml,直徑:5 mm,針頭:25 G),在瘢痕組織中分上、中、下三層進行注射。上層為靠近瘢痕表層的部位,中層為表皮與瘢痕基底層之間的部位,下層為瘢痕基底層。對這三層瘢痕均進行扇形注射,邊注射邊退針。先在中層瘢痕長軸的基底部以平刺的手法進針,進針后不出針,將針頭向上斜刺,以不刺破皮膚、瘢痕處變蒼白、微膨脹為宜。然后將針頭向下斜刺,向其中少量地注射藥液,以不超過瘢痕的范圍為宜(注意不要將針頭刺入正常的皮膚組織)。瘢痕的面積若較大、較長,可采用分段、多點注射的方法注入藥液,以覆蓋整個瘢痕處。注射完畢后,對兩組患者的瘢痕處進行常規的消毒,用無菌紗布按壓住穿刺孔,防止其發生出血及藥液滲出。兩組患者均間隔1 個月治療1 次,共治療3 ~5次。
治療3 ~5 次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包括疼痛、毛細血管擴張、月經間期出血、皮下出血及血糖水平升高等)的發生情況。將其臨床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2]。痊愈:治療后,患者的主觀癥狀消失,其瘢痕組織軟化變平的面積≥90%,其瘢痕處皮膚的顏色變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瘢痕處存在輕微的痛癢,其瘢痕組織軟化變平的面積達到60% ~89%。有效:治療后,患者的主觀癥狀減輕,其瘢痕組織軟化變平的面積達到30% ~59%。無效:治療后,患者的主觀癥狀未改善,其瘢痕組織無明顯的變化。總有效率=(痊愈例數+ 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56 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4%,對照組56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2.1%, 二者相比,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治療期間,在觀察組56 例患者中,有8 例患者出現疼痛(包括脹痛、針刺樣疼痛)的現象,有3 例患者出現毛細血管擴張的現象,有4 例患者出現經間期出血的現象,有2 例患者出現皮下出血的現象,有1 例患者出現血糖水平升高的現象,其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32.1%(18/56)。在對照組56 例患者中,有6 例患者出現疼痛(包括脹痛、輕微的針刺樣疼痛)的現象,有2 例患者出現毛細血管擴張的現象,有3 例患者出現經間期出血的現象,其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19.6%(11/56)。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較低,P <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皮膚壞死、皮下組織萎縮及色素脫失等不良反應。
瘢痕是指超出原傷口范圍、以膠原沉積過剩為特征的傷口過度愈合組織[3]。成纖維細胞在瘢痕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成纖維細胞具有活化、增殖和合成膠原蛋白的作用,其功能異常可導致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發生。在此過程中,膠原合成與分解的動態平衡若發生紊亂,其合成量若超過分解量,就會引起瘢痕膠原纖維的堆積和排列異常,形成瘢痕[4]。瘢痕的主要成分為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瘢痕組織中可見幼稚成纖維細胞增生、透明樣改變纖維明顯的現象,且含有豐富的黏液基質[5]。
曲安奈德屬于長效腎上腺皮質激素,其藥效持續的時間可達2 ~3 周。該藥可抑制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分解,促進基質膠原的溶解。該藥可通過下調纖維細胞的mRNA,抑制其增殖、合成膠原及其他細胞外基質的能力[6]。該藥可減少誘發瘢痕增生的轉化生長因子-β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 的表達,從而可減少膠原酶抑制劑α巨球蛋白的分泌,增強膠原酶的分解能力,抑制膠原的產生和堆積[7]。
臨床研究證實,用曲安奈德治療瘢痕的效果確切。不過,用不同的注射方法使用該藥治療瘢痕的效果具有差異。其原因為,用注射藥物的方法治療瘢痕的關鍵是將藥物準確地注入瘢痕組織的內部。但瘢痕組織的質地堅硬,用普通的注射器很難將藥物注入其內部,且注射的過程中易出現爆針的現象,故需使用高壓注射器對患者進行治療。改良的精準注射法采用小口徑的注射器對患者進行治療,并采用分層扇形、邊退針邊注射的方法為其注射藥物,可將藥物足量、精準地注入瘢痕組織內,達到與采用高壓注射器進行注射相近的效果。
另外,用注射藥物的方法治療瘢痕時,患者常出現皮下組織萎縮、凹陷、色素減退、表皮壞死、色素沉著、毛細血管擴張、月經異常、注射疼痛及血糖水平升高等不良反應。但采用改良的精準注射法為瘢痕患者注射藥物時,可通過分層注射的方式避免其出現上述的不良反應。注射后患者發生疼痛的程度與其瘢痕的大小有關。一般情況下,此類疼痛可在數個小時后自行緩解。腹壁有較大瘢痕的女性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易出現月經異常的現象,糖尿病患者易出現血糖水平升高的現象,此類不良反應均可在治療后1天自行緩解或消失。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改良的精準注射曲安奈德法治療瘢痕的效果確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