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笑,楊 華,劉月琴
(1.銅陵職業技術學院護理系,安徽 銅陵 244000 ;2.銅陵市陽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徽 銅陵 244000)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該病主要的臨床特征為突發性的自身空間定位障礙、旋轉感或視物旋轉等。該病具有突然發作、經常反復發作的特點,且患者常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可嚴重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1]。找到導致患者發生眩暈的原因很難。在1993 年,美國醫療機構的急診部門對眩暈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及病因檢查的平均費用為11 億美元,至 2011 年,該項費用達到39 億美元[2]。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眩暈癥的發病機制。如何診斷該病及查找病因依然是醫學界面臨的難題[3]。異丙嗪是臨床上治療眩暈癥的常用藥。注射用丹參具有改善腦血管微循環的作用。本文探討用異丙嗪聯合注射用丹參治療眩暈癥的療效及安全性。
選取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某醫院收治的30 例眩暈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初次就診時的主訴為眩暈發作。2)從眩暈發作至就診的時間≤24 h。3)伴有嘔吐、耳鳴、聽力下降及眼球震顫等臨床表現。4)病情具有突發性、陣發性、反復發作的特點,在發病間歇可跌倒或有欲跌感,不能正常行走。將這30 例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5 例患者中有男8 例,女7 例;其年齡為20 ~70 歲,平均年齡(52.1±14.2)歲;其中,有5 例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有5 例前庭周圍性眩暈患者,有1 例梅尼埃病患者,有1 例腦血管病性眩暈患者,有3 例由不明原因導致眩暈的患者。對照組15例患者中有男9 例,女6 例;其年齡為22 ~71 歲,平均年齡(53.9±14.5)歲;其中,有5 例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有4 例前庭周圍性眩暈患者,有1 例由頸椎病導致眩暈的患者,有2 例腦血管病性眩暈患者,有1 例由高血壓病導致眩暈的患者,有2 例由不明原因導致眩暈的患者。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的病情被確診后,均對其進行常規治療。例如,指導患者多休息,根據其病因及發病的誘因對其進行對癥治療。在患者眩暈發作時,協助其平躺在病床上,避免搬動患者。同時使用注射用丹參(凍干)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將400 mg 的注射用丹參溶于500 ml 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治療1 次,連續治療7 d。使用注射用丹參聯合鹽酸異丙嗪注射液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注射用丹參的用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鹽酸異丙嗪注射液的用法為:為患者一次性肌內注射25 mg 的該藥。注射后,患者的病情若未緩解,可在第2 d 再次為其注射1 次。
治療7 d 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緩解的時間、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將其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治療后,患者耳鳴、聽力下降、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及步態異常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耳鳴、聽力下降、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及步態異常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但存在部分功能障礙。無效:治療后,患者耳鳴、聽力下降、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及步態異常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未緩解。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耳鳴、聽力下降、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及步態異常等臨床癥狀及體征緩解的時間均較短,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緩解時間的對比(d,±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緩解時間的對比(d,±s)
組別 例數 耳鳴、聽力下降 惡心嘔吐 眼球震顫 步態異常觀察組 15 1.5±0.6 1.2±0.1 0.8±0.3 1.1±0.2對照組 15 3.0±0.9 4.1±1.2 2.2±0.2 3.2±0.7 P 值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15 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和無效患者的例數分別為8 例、4 例、3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12/15)。對照組15 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和無效患者的例數分別為4 例、2 例、9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40%(6/1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263(<0.05)。
治療期間,觀察組15 例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13.3%。其中,有1 例患者發生寒顫,有1 例患者發生嗜睡。對照組15 例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20%。其中,有1例患者發生頭痛,有1 例患者發生皮疹,有1 例患者發生心悸。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相比,P >0.05。
頭暈在醫院門診患者常見的主訴中居第三位。患者主訴的頭暈一般可分為四種類型:1)眩暈:即患者有一種確定的旋轉感。2)暈厥前兆:即患者有一種即將暈厥或意識喪失的感覺。3)不平衡:即患者失去平衡,但沒有頭痛的感覺。4)不能歸類的眩暈、暈厥、不平衡及表述模糊的“頭昏眼花”癥狀。患者對頭暈的描述常不可靠且不一致,這與其認知水平和表述情況有關。在眩暈急性發作時,患者感覺非常痛苦。在眩暈自行緩解時,患者常伴有虛弱感。在眩暈嚴重發作時,患者常拒絕配合檢查及治療。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者發生眩暈的病因對其進行診治的難度較大,需采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快速減輕其痛苦,以便為其進一步接受檢查和治療創造條件。
臨床資料顯示,在眩暈患者中,致病原因為嚴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腦卒中)患者的占比不超過3.9%[2]。患者患有耳科疾病或存在前庭障礙是導致其發生眩暈最常見的原因[3]。在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后,多數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多達2/3 的患者可出現病情長期反復發作的現象,并可合并有功能障礙及全身不適,即“殘余頭暈”[4]。
異丙嗪屬于H1受體拮抗劑。該藥可有效地拮抗乙酰膽堿和組胺對中樞神經系統和前庭系統的介質傳遞作用,并可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進行抑制,減輕腦干網狀結構激動系統的應激性。該藥還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可緩解患者緊張、焦慮、不安的心理[5]。注射用丹參可改善眩暈患者大腦的微循環,擴張其腦血管,抑制其血小板的聚集,進而可保護其未受損害的腦組織,避免其發生再灌注損傷[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異丙嗪聯合注射用丹參對急診眩暈癥患者進行治療可較快緩解其臨床癥狀及體征,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且不會增加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