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章,趙 洋,李 榕
(廣元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四川 廣元 628000)
癲癇是由大腦神經(jīng)元突發(fā)性異常放電引起的一種腦功能短暫性失調綜合征[1]。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藥物療法治療癲癇。多數(shù)此病患者使用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后病情可得到有效的控制[2]。本文對廣元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收治的60 例癲癇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比較用左乙拉西坦與托吡酯治療癲癇的效果。
抽取廣元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2017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癲癇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臨床表現(xiàn)符合《臨床診療指南: 癲癇病分冊》[3]中規(guī)定的癲癇的診斷標準;2)經(jīng)動態(tài)腦電圖檢查被確診患有癲癇;3)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2)有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的使用史或對這兩種藥物過敏;3)患有耐藥性癲癇;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甲組和乙組。甲組患者中有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其年齡為18 ~40 歲,平均年齡(28.5±7.4)歲。乙組患者中有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其年齡為18 ~41 歲,平均年齡(29.3±8.2)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
為甲組患者采用托吡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555,由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進行治療。托吡酯的用法是:口服,初始劑量為25 mg/ 次,1 次/d。用藥7 d 后,將用藥量調整為50 mg/ 次,1 次/d。之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每周為其調整1 次用藥量(最大劑量不得超過400 mg/d)。為乙組患者采用左乙拉西坦(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43178,由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進行治療。左乙拉西坦的用法是:口服,初始劑量為250 mg/次,2 次/d。用藥7 d 后,將用藥量調整為500 mg/次,2 次/d。之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每周為其調整1 次用藥量(最大劑量不得超過3000 mg/d)。兩組患者均治療6 個月。
1)治療結束后,根據(jù)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腦電圖檢查結果評估其療效。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的頭暈、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癥狀完全消失,其癲癇發(fā)作的頻率降低>95%,其24 h 動態(tài)腦電圖中未見癲癇樣波)、改善(治療后,患者的頭暈、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癥狀有所減輕,其癲癇發(fā)作的頻率降低60% ~95%,其24 h 動態(tài)腦電圖中的癲癇樣波明顯減少)和無效(治療后,患者的頭暈、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癥狀有所減輕,其癲癇發(fā)作的頻率降低<60%,其24 h 動態(tài)腦電圖中的癲癇樣波未減少)。2)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采用癲癇患者生活質量量表-31(QOLIE-31)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以下7 個維度:認知功能、發(fā)作擔憂、情緒健康、精力/疲乏、藥物影響、社會功能和生活滿意度。共有31 個條目,分值為0 ~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3)統(tǒng)計兩組患者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瀉、嗜睡、失眠、體重下降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67%)高于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3.33%),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甲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30%,乙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23.33%,二者相比,P >0.05。詳見表2。
治療后,乙組患者的各項QOLIE-31 評分均高于甲組患者,P <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對比[n(%)]
表3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QOLIE-31 評分的對比(分,±s )

表3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QOLIE-31 評分的對比(分,±s )
組別 例數(shù) 認知功能的評分 發(fā)作擔憂的評分 情緒健康的評分 精力/疲乏的評分 藥物影響的評分 社會功能的評分 生活滿意度的評分 總評分甲組 30 9.21±4.24 8.14±4.43 7.93±4.19 8.07±4.56 9.19±4.03 9.06±4.16 9.54±4.07 60.78±9.35乙組 30 12.01±3.17 11.64±3.08 11.87±3.02 11.21±3.13 12.25±3.22 12.14±3.46 12.86±3.38 83.98±6.71 t 值 2.896 3.553 4.178 3.110 3.249 3.118 3.438 11.041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癲癇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此病的致死率為(1.3 ~3.6)/10 萬[4]。此病的病因比較復雜。有研究指出,遺傳因素、顱腦病變、環(huán)境刺激、精神壓力等均可能誘發(fā)此病。控制癲癇癥狀發(fā)作、改善患者的預后是臨床上治療癲癇的主要目的和原則。托吡酯、左乙拉西坦均為抗癲癇藥。托吡酯可阻斷鈉離子通道,提高GABAA 受體的活性,降低AMPA 受體的活性,促進氯離子內流[5]。左乙拉西坦屬于吡咯烷酮衍生物。藥理學研究表明,此藥可選擇性地結合SV2A,促進神經(jīng)末梢突觸囊泡釋放神經(jīng)遞質,從而可起到抑制神經(jīng)元細胞不正常放電的作用[6]。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治療后其各項QOLIE-31 評分均優(yōu)于甲組患者。這表明,與采用托吡酯相比,用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近。這表明,用托吡酯與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的安全性均較高。這與相關研究的結果相似[7]。
綜上所述,與采用托吡酯相比,用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的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