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林,孫 波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西安惠安醫院放射科,陜西 西安 710302)
肺結核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有報道稱,全世界每年新發的肺結核患者有數百萬,因肺結核而死亡的患者超過300 萬[1]。2019 年我國肺結核的發病率約為55.65/10 萬。此病具有病程長、病情進展緩慢、易傳染及危害性大等特點。臨床上應對此病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2]。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與X線胸片檢查是臨床上診斷肺結核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用多層螺旋CT 檢查診斷肺結核的效果進行研究。
選擇2019 年4 月至2020 年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5 例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病情均經綜合檢查(包括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得到確診。其中,排除病歷資料缺失、合并有肺炎、肺不張、血液系統疾病、心臟病或肝腎疾病的患者,排除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意識障礙或溝通障礙的患者。在這35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 例,男性患者18 例;其年齡為25 ~66 歲,平均年齡為(42.83±3.72)歲;其共有結核病灶66 個;其中,位于雙肺上葉前段、雙肺下葉背段、雙肺上葉尖后段、肺部隱匿部位和雙肺下葉基底段的結核病灶分別有8 個、9 個、18 個、22 個和9 個。
對這35 例患者進行X 線胸片檢查的方法是:用X 線機對其進行檢查,將管電流設為28 ~32 mA,將管電壓設為60 ~70 kV,分別對其肺部的正位和側位進行X 線掃描。對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的方法是:用64 層螺旋CT 機對其進行檢查,將管電流設為200 mA,將管電壓設為120 kv,將層厚設為5 mm,將層間距設為10 mm。在檢查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雙臂上舉,對其整個胸腔進行CT 掃描。完成上述常規檢查后,對其進行CT 薄層掃描(將層厚設為2 mm)。
比較對這60 例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與X 線胸片檢查時其肺結核病灶的檢出率。比較對這35 例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與X 線胸片檢查時其肺結核征象(包括胸腔積液、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肺鈣化灶、肺結核空洞等)的檢出率。
用SPSS 17.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這60 例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時其肺結核病灶的檢出率為96.97%,對其進行X 線胸片檢查時其肺結核病灶的檢出率為87.88%,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對這60 例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與X 線胸片檢查時其肺結核病灶的檢出率
對這35 例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時其胸腔積液、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肺鈣化灶和肺結核空洞的檢出率分別為25.71%(9/35)、17.14%(6/35)、28.57%(10/35)和17.14%(6/35)。對這35 例患者進行X 線胸片檢查時其胸腔積液、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肺鈣化灶和肺結核空洞的檢出率分別為14.29%(5/35)、8.57%(3/35)、20%(7/35)和14.29%(5/35)。與對這35 例患者進行X 線胸片檢查相比,對其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時其胸腔積液、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和肺鈣化灶的檢出率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對這35 例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與X線胸片檢查時其肺結核空洞的檢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肺結核是一種呼吸系統傳染病。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盜汗、咳嗽、咳痰、消瘦、低燒、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3]。此病可分為原發型肺結核、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繼發型肺結核和結核性胸膜炎等類型。對肺結核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是為其制定科學治療方案的前提[4]。對此病患者進行X 線胸片檢查可發現其大部分的結核病灶,但難以發現隱匿部位的結核病灶,且其肺結核征象的檢出率較低。對肺結核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不僅能發現其肺部隱匿部位的結核病灶,還能發現進行X 線胸片檢查時無法檢出的肺結核征象,對診斷其病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肺結核患者進行多層螺旋CT 檢查能提高其結核病灶和肺結核征象的檢出率,有助于診斷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