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英,黃 曉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眉山醫院,四川 眉山 620010)
中風是因患者腦脈痹阻、氣血逆亂所導致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起病急、病情進展的速度快。中風患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偏癱等后遺癥。罹患中風偏癱可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針刺療法是中醫治療疾病時常用的一種療法。本文主要是探討使用針刺療法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
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眉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在2019 年1 月至12 月期間該醫院收治的中風偏癱患者中篩選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中風偏癱的診斷標準[2]。2)臨床資料完整。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抑郁癥或癡呆。2)有暈針的癥狀。3)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經篩選,共有60 例患者成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8 例,女12 例;其年齡為54 ~72 歲,平均年齡為(63.16±5.21)歲;其病程為18 ~56 d,平均病程為(32.54±2.73)d。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9 例,女11 例;其年齡為55 ~72 歲,平均年齡為(62.91±5.15)歲;其病程為20 ~56 d,平均病程為(33.02±2.66)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康復訓練,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語言訓練(包括觸覺訓練、視覺訓練及聽力訓練等)、作業訓練(包括轉輪椅、搬桌子及拿筷子等訓練)及運動訓練(包括肌力訓練及關節活動訓練等)。共訓練4 周。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使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選取內關穴、三陰交穴、人中穴、少海穴、曲池穴、天府穴、手三里穴、極泉穴、太沖穴、豐隆穴、血海穴、涌泉穴及足三里穴作為治療穴位。將一次性針灸針快速地刺入上述穴位,以捻轉提插法運針,留針30 min。每天治療1 次。連續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間隔3 d。
治療前后分別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根據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 評分較治療前減少的幅度將其治療的效果分為治愈(NIHSS 評分減少的幅度≥91%)、顯效(NIHSS 評分減少的幅度為46% ~90%)、好轉(NIHSS 評分減少的幅度為18%~45%)及無效(NIHSS 評分減少的幅度<18%)。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使用該醫院自制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表及生活質量評分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肢體運動功能越好、生活質量越高。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相比,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所提高,與治療前相比,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分,±s)
組別 例數 肢體運動功能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觀察組 30 40.24±2.56 69.03±9.86 15.4796 0.001 62.58±4.71 86.34±8.23 13.7242 0.001對照組 30 40.33±2.47 53.32±8.10 8.4019 0.001 62.22±4.50 70.55±7.68 5.1257 0.001 t 值 0.1386 6.7433 0.3027 7.6830 P 值 0.890 0.001 0.763 0.001
中風偏癱是指患者因罹患中風而發生運動神經受損、肌肉攣縮,使其一側肢體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臨床醫生通常會在中風偏癱患者的病情穩定(脈搏、血壓及呼吸頻率等指標平穩)后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以改善其預后。但部分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短期療效并不理想。針刺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明顯、操作方便、費用較低及安全性高等優點。使用針刺療法治療中風偏癱可改善患者大腦的血液循環,修復其受損的神經元,恢復其腦組織的功能,提高其肢體的運動能力[3]。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使用針刺療法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功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