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琳
(天水市中醫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由多種原因導致患者心室的泵血功能或充盈功能低下,致使其出現運動耐力下降、呼吸困難、乏力、體液潴留、肢體水腫等臨床表現的一種心臟疾病。目前,西醫多采用利尿劑、強心劑等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中醫將慢性心力衰竭分為心腎陽虛型、心肺虛寒型、心肺陽虛型、心脾陽虛型、氣陰虧虛型等證型。中醫認為,心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陽氣虛乏、運血無力,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益氣溫陽、活血化瘀、補腎益精[1]。本文主要是研究用自擬的芪參桂仙飲聯合西藥治療心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選取我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收治的60 例心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西醫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和中醫關于心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入院時左心射血分數低于45%,左室舒張末期內徑超過60 mm;入院時血清氨基末端-B 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的水平≥1500 pg/ml。其排除標準是: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合并有惡性心律失常[2];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試驗組(n=30)與比對組(n=30)。在30 例試驗組患者中,有女性14 例,男性16 例;其平均年齡和平均病程分別為(64.2±2.3)歲和(5.3±2.6)年;其中,由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和其他心臟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別有10 例、8 例、8 例和4 例。在30 例比對組患者中,有女性13 例,男性17 例;其平均年齡和平均病程分別為(63.8±2.7)歲和(5.0±2.4)年;其中,由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和其他心臟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別有11 例、7 例、7 例和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用西藥對比對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用利尿劑、強心劑、血管擴張劑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同時讓其口服卡維地洛,此藥的用法是:口服,初始用量為1.25 mg/ 次,1 次/d,之后逐漸增加用藥量(每次增加1.25 mg),最大用藥量不可超過10 mg/d。用西藥(具體的用藥方案同上)聯合自擬的芪參桂仙飲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自擬芪參桂仙飲的方劑組成是:紅參6 g、制附子15 g、桂枝10 g、黃芪15 g、丹參15 g、仙茅10 g、紅花10 g、葶藶子30 g、炙甘草15 g、山萸肉30 g、干姜20 g。水煎服,每天服1 劑,分2 次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6 周。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其血清NTproBNP 的水平(血清NT-proBNP 的水平越高表示患者心力衰竭越嚴重)。用顯效(治療后患者的運動耐力下降、呼吸困難、乏力、體液潴留、肢體水腫等癥狀基本消失,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未發現異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的運動耐力下降、呼吸困難、乏力、體液潴留、肢體水腫等癥狀明顯減輕,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的結果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和無效(治療后患者的運動耐力下降、呼吸困難、乏力、體液潴留、肢體水腫等癥狀未減輕,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的結果較治療前改善不明顯)評估兩組患者的療效。
用SPSS 19.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比對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NT-proBNP 的水平相比,P >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NT-proBNP 的水平低于比對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NT-proBNP 的水平(pg/ml,±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NT-proBNP 的水平(pg/ml,±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比對組 30 1637.8±52.9 1176.4±34.4試驗組 30 1678.0±53.0 837.2±23.9 t 值 0.16 29.37 P 值 >0.05 <0.05
目前,西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關鍵主要是增強患者心肌的收縮力、改善其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延緩其心室重構,常用的藥物有強心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中醫認為,心臟搏動靠心氣和心陽的鼓動,心氣、心陽不足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使心失所養,最終引起心功能障礙[2]。心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是此病常見的一種中醫證型,其為本虛標實之證,陽氣虛衰為其本,血瘀痰濁為其標[3]。中醫主張從益氣溫陽、活血化瘀、補腎益精等方面著手治療心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本研究所用的自擬芪參桂仙飲中,附子可助陽溫腎、化氣行水,仙茅可溫腎助陽、益精血、祛寒濕,紅參可補氣助陽,黃芪可補腎益氣,茯苓可利水滲濕,桂枝可溫陽化氣,葶藶子可瀉痰行水、下氣平喘,丹參、紅花可活血化瘀,山萸肉可補益肝腎、澀精固脫,干姜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甘草可調和諸藥。全方諸藥合用,可共奏益氣溫陽、活血化瘀、補腎益精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附子、紅參能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葶藶子能擴張冠狀動脈和腎臟血管,降低心臟的前后負荷;丹參、黃芪能抑制心室重構和交感神經的興奮性,調節血管緊張素和NT-proBNP 的水平,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4-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自擬的芪參桂仙飲聯合西藥治療心腎陽虛型慢性心力衰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情,改善其血清NT-proBNP 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