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普安縣人民醫院,貴州 普安 561500)
在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接受治療的患者多需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以確保呼吸的暢通。但進行氣管插管可增加患者的痛苦,引發強烈的應激反應,從而可嚴重地影響其治療的效果[1]。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對在ICU 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進行以護士為主導的鎮痛鎮靜護理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9 月期間在普安縣人民醫院ICU 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的4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48 h。2)使用了鎮痛鎮靜藥物。3)未合并有意志不清、精神疾病及重度顱腦損傷。4)非孕產婦。將這48 例患者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24 例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0 例;其年齡為25 ~85 歲,平均年齡(59.35±3.78)歲。對照組24 例患者中有男性13 例,女性11 例;其年齡為27 ~83 歲,平均年齡(59.47±3.90)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鎮痛鎮靜護理。方法為:由醫生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疼痛的程度、發生應激反應的程度等因素,為其制定相應的鎮痛鎮靜措施。由責任護士負責執行上述的措施,并嚴格遵醫囑為患者用藥。同時對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口腔護理、管道護理及皮膚護理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試驗組患者進行以護士為主導的鎮痛鎮靜護理。具體的方法為:1)成立鎮痛鎮靜護理小組。該小組的成員包括護士長、管床醫生及責任護士等,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由管床醫生依據患者的病情、疼痛的程度及發生應激反應的情況等制定鎮痛鎮靜的措施和目標。由責任護士負責實施這些措施、對鎮痛鎮靜的效果進行評估,并結合評估的結果調整患者的用藥劑量、每日喚醒方案等。由護士長負責監督鎮痛鎮靜措施的實施情況。2)對小組成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由科室主任及護士長組織與鎮痛鎮靜治療及護理相關的講座,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及考核。3)對患者進行鎮痛鎮靜護理。管床醫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后,為其選取適宜的鎮痛鎮靜藥物。護理人員按照先鎮痛、后鎮靜的順序對患者進行護理。責任護士每1 h 對患者進行1 次鎮靜情況的評估,每4 h 對患者進行1 次鎮痛情況的評估。評估的結果若在目標范圍內,可不調整用藥的劑量。評估的結果若不在目標范圍內,可適當地增加或減少鎮痛鎮靜藥物的泵入量。在調整用藥的劑量后,應每1 h 對患者進行1 次鎮靜、鎮痛情況的評估,并根據評估的結果反復調整其用藥的劑量,直至該結果達到目標為止。每日上午10 時對患者進行停藥喚醒。在進行停藥喚醒期間,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精神狀況及各項生命體征等。患者若出現躁動的現象,應按照原來的劑量為其持續靜脈泵入負荷量的鎮痛鎮靜藥物。患者接受鎮痛鎮靜治療的時間若超過7 d,或其用藥量較大,在為其撤離鎮靜鎮痛藥物時,應逐步減少其用藥量,切不可突然停藥,以免其出現異常躁動的現象。在對患者進行鎮痛鎮靜治療的過程中,責任護士應密切監測患者血壓的變化情況。患者若出現持續的低血壓,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另外,需定時清理患者的呼吸道,保持其呼吸的通暢。4)進行護理質量控制。由護士長每周檢查鎮痛鎮靜護理的效果,及時發現和糾正出現的問題。每月組織護理人員召開會議,總結當月出現的問題,并商定改進的措施,以提高整體的護理質量。
治護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住ICU 的時間、進行鎮靜治療的總時間、治療期間的舒適度和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采用該醫院自擬的舒適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舒適度。該問卷的總分為10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舒適度越高。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護,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住ICU 的時間和進行鎮靜治療的總時間均較短,治療期間其舒適度的評分較高,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住ICU、進行鎮靜治療的時間及舒適度的評分(±s)

表1 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住ICU、進行鎮靜治療的時間及舒適度的評分(±s)
組別 例數 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h) 住ICU 的時間(h) 進行鎮靜治療的總時間(h) 舒適度評分(分)試驗組 24 58.42±6.96 112.58±11.29 44.09±5.19 85.45±6.75對照組 24 63.62±8.32 121.55±13.87 48.92±7.62 80.96±5.14 t 值 2.348 2.457 2.567 2.593 P 值 0.023 0.018 0.014 0.013
治護期間,試驗組24 例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為4.17%。其中,有1 例患者發生肺部感染。對照組24 例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為25%。其中,有2 例患者發生意外拔管,有2 例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有1 例患者發生氣管移位,有1 例患者發生低血壓。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較低,P <0.05。
在ICU 接受治療的患者多病情危重,且可伴有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的情況,常需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而進行氣管插管的過程可導致患者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甚至可導致其強行拔管,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2]。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以醫生為主導的鎮痛鎮靜管理模式對在ICU 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鎮痛鎮靜治療,護理人員僅負責執行醫生制定的鎮痛鎮靜措施。但該模式存在可延誤鎮痛鎮靜措施執行時間的弊端,甚至可導致患者的病情惡化。以護士為主導的鎮痛鎮靜護理模式主張將護理人員作為對患者進行鎮痛鎮靜治療過程的主導。在按照該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護理人員可在醫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并制定出相應的鎮痛鎮靜方案后,依據患者的病情及疼痛程度的變化情況直接對其用藥情況進行及時的調整。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的ICU 患者進行以護士為主導的鎮痛鎮靜護理可顯著縮短其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住ICU 的時間和進行鎮靜治療的總時間,提高其在治療期間的舒適度,降低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